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三个维度
2018-02-25李蕊
李 蕊
(信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事关课程自身实效性的提升,而且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其内涵,不少人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简单归结为教学话语,从而把其话语权也等同于课程的教学话语权,这种认识是偏狭的。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涉及其学科话语、教材话语和教学话语等多种形态,不同形态的话语权有不同的生成过程、建构主体、实质内涵和根本要求。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话语权、教材话语权、教学话语权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建设。
一、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需厘清的认识
弄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内涵,首先需要弄清“话语权”的内涵。虽然话语权研究早已成为语言学、美学、政治学、新闻学等各学科研究的热点,然而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学界对其理解并不一致,如话语权的实质内容,到底是“权利”(right)还是“权力”(power);话语权的生成过程,到底是单向的建构过程,还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互动过程;话语权到底有没有特定的建构主体;等等。这里需要对上述问题给出明确界定,并将这些认识作为前提,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维度的分析当中。
(一)话语权的实质是“话语权力”,但其基础是“话语权利”
早在20 世纪 70 年代福柯提出“话语权”概念的时候,就把“话语”与“权力”联系起来,他指出:“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以权力。”[1]有学者进一步分析了话语权产生的动因,指出“在阶级社会中,任何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和维护本阶级的利益,都要极力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以掌握和控制社会舆论,为政治统治提供合法性依据”[2]。也有学者提出,“话语权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经济权利,反映了人们或国家在社会或世界中不同的政治经济地位”[3]。上述观点从不同侧面丰富了我们对“话语权”的认识。第一种观点抓住了“话语权”的最本质内涵,即话语源于权力、体现权力并进一步产生权力;第二种观点看到了话语权利对形成话语权力的基础性和前提性作用,即没有话语权利就谈不上话语权力;第三种观点则是认识到了话语权力与其他政治权力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它常常体现为非强制性、渗透式的影响力。
(二)话语权产生于“主体间”的互动,但其建构有特定主体
关于权力的产生,哈贝马斯从其交往行为理论出发,认为权力不在“主体中”而在“主体间”产生,即只有交往才能产生权力。哈贝马斯的观点对我们理解话语权的产生有所启发。事实上,话语与语言不同,如果说语言是语音、词汇、语法等构成的静态符号系统的话,那么话语则是将语言符号置于动态交际中的互动实践,因此话语权也必然是在不同主体间的交流互动中产生的,话语权不是自说自话,特定的权力关系总有特定的主体和客体,话语权总是表现为“谁对谁”(“who to whom”)的话语权。强调话语权在不同主体间产生,并不意味着特定的话语权没有特定的建构主体,生成过程的“主体间性”与建构主体的特定性之间并不矛盾,话语权的产生不是自发互动的产物,需要特定主体的自觉建构。
上述关于话语权实质要求与生成过程的分析,同样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本质上也体现为话语权力,具体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话语引领力、教材话语传递力、教学话语引导力等,同样其生成过程也是一个双向甚至多向主体之间的互动实践过程。无论是学科话语权、教材话语权还是教学话语权都有其特定的建构主体,相关主体需要强化话语权建构的自觉意识,做好相应的话语转化,提升话语效果。
二、学科话语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起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理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基本的话语体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首先就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话语权建设。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话语权生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研究过程中,建构主体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话语权,离不开国家对该学科的重视和支持。应该说,自2005年《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出台以来,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十多年来学科地位和影响力大大上升,这种影响力主要来自于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权的自我生成对于其学科话语权的提升更为本质和重要,既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学术努力,也离不开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良性互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学科,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增强学科意识,重视理论研究的学科科学性,构建起学科的内在理论逻辑。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具有指导现实的重要特性,因此理论研究中还需做到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关照、专业性和综合性共发展。
(二)学科话语权主要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带动引领力
2015年7月中宣部和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计划》)明确提出,要“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带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也提出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权的实质可以界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带动引领力。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带动引领力,从学科话语建构的视角出发,其话语权建设的关键是要做好从文本话语向学科话语的转化。这里的文本话语,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话语和党的政策文本话语。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话语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话语体系,也包括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丰富和发展,还包括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话语等;政策文本话语主要包括党的决议、重大决定、法律法规、重要历史文献话语等。经典著作话语和政策文本话语虽为学科话语提供了基本范畴和话语资源,有时也直接以原文形式出现在学科话语体系当中,但它们并不等于学科话语本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除了强调科学性、政治性相统一之外,还要追求学科内在的学理逻辑和学术性,也需要处理经典著作话语的时空适应性以及政策文本话语的学科理论性等问题,因此提升学科话语权需要做好从文本话语向学科话语的转化。
三、教材话语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中间环节
学科理论转化为课程话语,进入课程教学环节,是通过课程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实现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话语权是其话语权建设的中间环节。
(一)教材话语权主要生成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及修订过程中,建构主体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编写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权的生成过程,包括两个路向:一是“承上”,所要解决的是教材话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科学承载和忠实再现的问题;二是“达下”,所要解决的是教材话语如何能够被教材使用者(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广大学生)接受和认同的问题。“承上”和“达下”并非割裂的两个过程,而是教材编写同一个过程的两个考虑向度,因此它的建构主体自然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编写者。
自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颁布实施以来,为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科学性、严肃性,国家加强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领导管理,组织了由学术带头人任首席专家,理论研究者、教学人员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的编写队伍,统一编写全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2015年的《创新计划》再次强调要“以统编教材为基础”,这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编写者是一个特定的主体队伍,体现着国家意志。需要注意的是,在强调教材编写的主体统一性之外,《创新计划》也提出“各地各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可以组织编写符合实际需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考用书”。
(二)教材话语权主要体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传播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权的生成包括“承上”和“达下”两个路向,其话语权实质也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由“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对“下”(教材使用者)的传播力。具体体现为:教材在系统承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要面向教师和学生不同对象,辐射高等教育各个层次,涵盖纸质和数字化等多种载体,做到教师好用、学生爱读。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传播力,从话语建构的视角出发,最根本的是要做好从学科话语向教材话语的转化。学科话语为教材话语奠定了内容基础,很多时候两者也是相通共用的,但两者并非完全一致。学科话语强调学科内在的学理逻辑,话语色彩偏重学术性;而教材话语要考虑教师好用和学生爱读的实际需要,需要对学科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体系调整和表述转换,力求理论更加清晰彻底、表述更为通俗易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统一。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学科话语向教材话语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教材修订也是提升教材话语权的重要环节。
四、教学话语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最终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因此建构和学生直接互动的教学话语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目标。
(一)教材话语权主要生成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建构主体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和兼职教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权的生成有两个阵地:一是课堂教学,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二是“第二课堂”活动,包括学生理论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实践教学活动等,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补充。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术界观点不一,如“教师主体说”“学生主体说”“双向主体说”“主体间性说”等,但需要强调的是,仅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权而言,它一定是“教师对学生”的话语权,因此它的建构主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专职和兼职之分,《创新计划》不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的任职资格、培养培训制度做了具体规定,而且明确提出可以“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和先进人物等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兼职教师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权的建构主体,分别侧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话语权的建构。
(二)教材话语权主要体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话语权是课程话语权最直接的体现,它产生于师生互动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力,如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和价值共识;针对学生思想、学习中的困惑迷茫,教师能够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等。简单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话语权表现为学生对教师亲其人、信其言。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力,从话语建构的视角出发,最关键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好从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化。教材虽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载体基础,但相对于教材话语的单一、严谨等特点,教学话语则可以更加生动鲜活,更富个性,重点是要做到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化,并非是简单地把教材话语转化为教师教学口头话语那样简单,教材话语的生成一般要经过如下环节:一是教师备课,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把教材话语变为教案话语和课件话语;二是教师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把备课形成的教案话语和课件话语进一步转化为口头话语和体态话语传递给学生。整个话语转化过程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能力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
五、三大话语权建设的关系分析
上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话语权、教材话语权和教学话语权三个维度的区分,主要是基于全面把握其内涵的需要,而事实上三大话语权建设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三大话语权建设之间有所区别、相对独立
如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话语权、教材话语权、教学话语权在各自的生成过程、建构主体、内涵和要求等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如在生成过程上,它们分别生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研究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编写及修订过程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过程;在建构主体上,它们主要的建构主体分别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编写者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在话语实践要求上,它们分别强调从文本话语向学科话语、从学科话语向教材话语以及从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化;在内涵上,它们分别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带动引领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对广大师生的传播力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力等。
同时,这三大话语权也是相对独立的,分别处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不同阶段,其建设基本上按“学科话语权—教材话语权—教学话语权”的顺序推进。学科话语权是起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基本的话语体系;教材话语权是中间环节,课程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是学科理论进入课程教学环节的中介;教学话语权是目标,即生成与学生直接互动的教学话语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根本目的。
(二)三大话语权建设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三大话语权之间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从根本上说,它们之间更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不同主体的现实交叉。虽然表面看来,三大话语权的建构各有其特定主体,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编写者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这三个群体在现实中常常是重叠交叉在一起的,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时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编写者多是从理论研究者、教学人员中挑选出来的。
第二,不同过程的相互交融。虽然三大话语权的生成阶段不同,分别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研究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编写修订过程以及教学实践过程,但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现实中三大话语权的生成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任一话语权的生成都离不开其他两个过程。
第三,不同要求的内在一致。虽然三大话语权建设的路径各不相同,分别强调从文本话语向学科话语、从学科话语向教材话语以及从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没有共同之处。事实上,上述三大话语转化都需要解决“谁来讲”“讲什么”和“怎么讲”的问题,即都要做好话语主体的队伍建设、话语内容的选取凝练和话语方式的创新表达等工作。同时,这三大话语转化都不是为了转化而转化,其共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更有利地传递思想,从而更有助于受教育者理解和接受这种思想”[4]。
总之,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划分为学科话语权、教材话语权和教学话语权,一方面是基于三大话语权的明显区别及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全面分析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内涵的需要。但是,现实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能各自为政,而应当使其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彼此支撑,整体推进。
参考文献:
[1] 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J]. 求是,2009(5):43-46.
[2] 张 纲.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原则[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2):16-20.
[3] 李慎明.厘清国际关系理论中几个流行话语的本质内涵[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5) :73-76.
[4] 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三重基础[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5):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