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中地区元宵节民俗中的吉祥物研究

2018-02-25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花灯吉祥狮子

唐 群

(咸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之夜,天上一轮明月高悬,地上万家灯火通明,人们趁着新年的余兴未消,吹拂着早春的轻柔晚风,踏月观灯,舞狮耍龙,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鞭炮阵阵,锣鼓喧天,火树银花,游人如织,好不热闹。俗语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热闹欢腾、祥和喜庆的气氛,表达了人们纳吉迎祥、祈祝丰年的心愿,元宵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汉文帝因周勃等人平定“诸吕之乱”正好是正月十五日,便定这一天为与民同乐日,以示纪念。因汉代正月又称元月,夜又称宵,于是,汉文帝就把这一天定为“元宵节”。道教有“三元神”,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每年的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天官的诞辰日,称“上元节”,由此,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作“上元节”。从汉代开始元宵节又被看作是祭祀天官、祈求福佑的吉日佳节。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还与祭祀“泰一神”有关。据《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时,汉室在正月十五祭祀“泰一神”。这一天从黄昏开始,形式多样的花灯把泰一祠坛映照得灯火辉煌。汉武帝率文武官员连连跪拜,虔诚祈祷,以求泰一神降福人间。正如《史记·乐书》上所云:“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泰一)甘泉,以昏时夜祀,至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1]1192这一夜长安城的“宵禁”被敕令解除,市民可以彻夜踏月赏灯。此后,便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到了唐代,元宵节放灯已成为万众欢迎的民俗,正如唐代崔液《上元夜》诗中所写:“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宋代,元宵节的热闹程度达到高潮,放灯时间也由原来的三夜延长至五夜,除灯彩以外,还放焰火。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真实地描绘了当时京都元宵节热闹的盛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622

唐、宋以后,元宵节的盛况不衰,一直流传至今。下面就让我们顺着蜿蜒的历史长河,沿着节日的历史画廊来领略关中人过元宵节时的那些吉祥民俗。

1 火树银花不夜天——吉祥灯

灯是元宵节的吉祥主题,也是元宵节最突出的景观和特色,从汉武帝时起,元宵节张灯结彩已成为一种习俗。元宵节的灯,不是一般照明的灯,元宵吉祥灯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一个从独立到组合、从静止到活动、从单纯到装饰的过程。

元宵节吉祥花灯品种繁多,可谓数不胜数。在关中乡村,至今还流传着多首名为《玩花灯》的歌谣: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前头舞的是龙灯,后跟狮子绣球灯,丹凤朝阳灯,对对鸳鸯灯,三请诸葛灯,四马奔腾灯,五子登科灯,六月柳下灯,七夕织女灯,八仙过海灯,九九长命灯,十莲结子灯,十一风摆雪花灯,十二腊梅迎春灯,普天同庆闹花灯,迎来五谷大丰登。

正月正,麦苗生,乡里婆娘爱看灯,他二姨,咱们往哪儿看灯走。前边挂的是龙灯,后边挂的是凤灯,三战吕布灯,琉璃梅山灯。梅山灯上一对鹅,扑里扑登过渭河,渭河两岸两个猪儿灯,弯腰低头老汉灯,龙头拐杖老婆灯,大摇大摆相公灯,扭扭捏捏媳妇灯,扢扢拧拧女娃灯,女娃哭的害脚疼,一下滚到大门上,门上挂个红纱灯,一捶撴了个大窟窿,喇叭吹,鼓咚咚。

龙儿灯,狮娃灯,当中夹着兔儿灯。把这灯,不算灯,东街又来一路灯。辣子灯,一串红,萝卜灯,圆膨膨,白菜灯,一蒲笼。把这笼,不算灯,西街又来一路灯,鸡娃子灯哽哽哽,兔娃子灯打愣愣,狗娃子灯腾腾腾。[3]812-813

歌谣既形象地描绘了关中地域元宵灯会的盛况,也展示了关中花灯品种的丰富多彩。这些花灯不仅反映了关中制灯艺人的技艺水平之高,想象之丰富,同时也极富文化色彩。

从元宵花灯的形制来看,有圆形、方形、长形、六边形等;从形状上来看,有西瓜灯、莲花灯、柿子灯、狮子灯、兔子灯等。最大的灯要数唐代的灯树、宋代的鳌山灯(即灯山)。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4]55

唐代民间已有技艺较高的“走马灯”,又称“影灯”或“天灯”。“走马灯”的动力不是利用机械,而是利用热能原理,在一个风轮上粘上纸剪的各种人马形象,待蜡烛点燃后,火焰驱动纸轮转动,粘贴在风轮上的人马也随之转动,所以叫“走马灯”。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谈到此灯时说:“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5]48时至今日,在关中华县一带还流传有正月十五放“天灯”的习俗。

到了宋代,又有兼具山林形制的鳌山灯。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6]168灯上还结彩有文殊菩萨骑狮子、普贤菩萨骑白象等吉祥神的造型。而且,观音菩萨的手臂还可活动,手中所拿净瓶还可出水。可见,这些制作灯山的能工巧匠的技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关于元宵花灯,在我国古典名著中也有很多描叙,这里不妨转引明代《金瓶梅词话》第十五回“佳人笑赏玩月楼”里所写的李瓶儿、潘金莲、吴月娘游灯市所见花灯的情景:“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金莲灯、玉楼灯,见一片珠玑;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围锦绣;绣球灯,皎皎洁洁;雪花灯,拂拂纷纷;秀才灯,揖让进止,存孔孟之遗风;媳妇灯,容德温柔,效孟姜之节操;和尚灯,月明与柳翠相连;通判灯,钟馗共小妹并坐;师婆灯,挥羽扇,假降邪神;刘海灯,背金蟾,戏吞至宝……”[7]152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窥见宋代元宵花灯的品种多样、技艺高超。

元宵之夜,灯月辉映,光辉灿烂,人们倾城而出,载歌载舞,万民同庆,彻夜狂欢,真可谓火树银花不夜天。面对如此盛景,怎能不引发诗人的诗情泉涌。初唐诗人苏味道有《正月十五夜》诗云: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8]752

诗人不仅把元宵之夜火树银花玩灯、赏灯的盛景写了下来,也把人们希望良宵佳节不要匆匆逝去的无限留恋之情表达了出来。

诗人对元宵花灯的吟咏颇多,另如唐代诗人张祜的《正月十五日夜灯》诗: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8]5838

诗人把宫廷内元宵观灯的歌舞盛况尽情地描绘了下来。再读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诗:

星移汉转月将微,露洒烟飘灯渐稀。犹惜路傍歌舞处,踟蹰相顾不能归。[8]667

诗中不直写元宵欢庆的热闹情景,而通过写星移月转,灯火渐稀,已是通宵,可是游玩观灯的人们仍留恋道旁,踟蹰相顾,不愿离去。可以想象当时的元宵花灯是多么迷人。

古代很多的诗词佳作和爱情故事都与元宵花灯有关。在众多诗词中,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让人记忆深刻:“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2]124诗中描写一对男女在元宵节之夜相识相恋相约的爱情故事。

明末才女李翠微有《南正宫·山渔灯犯·元宵艳曲》词:

灯如昼,人如蚁,总为赏元宵,妆点出锦天绣地,抵多少闹嚷嚷笙歌喧沸,试问取今夕是何夕。这相逢忒煞奇,轻轻说与他,笑声更低。虽则是灯影堪遮掩,也要虑露容光惹是非。爱煞你,果倾城婉丽,害相思,经今日久,甫得效于飞。

笑他们,振盈盈,村的俏的男女混相携,更喧哗打着灯谜。且和你离芳街,步星桥,略寻徙倚。递歌声梅落秾李,响铜壶玉漏频滴。一任他攘攘熙熙,偏咱巧遇是这上元之夕。[9]6012

全曲描述了一位女子在元宵节勇敢地和有情人在大顺都城西安甜蜜幽会的情景。据考证,李翠微是陕西米脂人,系“闯王”李自成的女儿,这更给元宵节增添了一种神奇浪漫的色彩。

古代上自朝廷、下至百姓为什么对元宵花灯如此热心,这其中有着很深的吉祥文化元素。当然,封建统治者是为了宣扬天赐吉辰,声张歌舞升平,维护其统治。但更多的吉祥文化因子是民间为了欢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喜悦之情。如人们在花灯上多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等吉语,扎制的元宵花灯多以吉祥物龙、凤、鱼、狮等,或瓜菜类西瓜、莲藕等,或花卉类荷花、梅花等为题材。这些均寄托了人们祈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富裕的美好心愿。正如民国三年(1914)《和顺县志》所记:“十五日,上元节,里巷立社,逐门张灯三夜,以祈丰年。”[10]448

元宵花灯还是象征子嗣繁衍、人丁兴旺的生育吉祥物。关中乡村元宵节时娘家必须给新婚女儿、女婿送一对莲花灯,并挂在床头,以祈早生贵子。因为“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连绵不绝。还有舅舅给外甥送灯的习俗。舅舅为何要给外甥送灯笼呢?关中人是这样解释的:人出生后前面的路是黑的,不知道应该向哪里走,舅舅给外甥送了灯笼,外甥的前程就会一片光明,而不会走歪门邪道了。由此可见,送灯寄托着美好的希冀和祝愿。

元宵花灯还有很多吉祥文化内涵,旧时元宵节时普遍流行的“富贵寿考”灯就含有祈寿祝富的多元吉祥文化因子。该灯四面分别绘有灵芝、松枝、百合、柿子等,分别象征长命百岁、子孙昌盛、百年好合、事事如意等。“三阳开泰”灯上绘一只母羊、两只小羊,象征春回大地、万物滋生、欣欣向荣。

元宵花灯因富含多元吉祥文化内涵,受到人们的喜爱,历代传承而不衰,已经成为一种灯文化、灯艺术并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每年元宵节时,各地都要举办灯会、灯展,但是关中作为元宵花灯的发源地,古城的元宵灯会最为喜庆。如今,每年元宵节,古城墙上都会上演红红火火的灯会,让年节变得吉祥而圆满。

2 五方狮子舞太平——吉祥狮子

每逢元宵佳节,关中人都有舞狮子的习俗。这一习俗源自于南北朝时期西凉的假面戏,至唐代在民间广为流行。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龟兹部》就记有:“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还有一首《新乐府·西凉伎》诗云:

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粱前致辞。[8]4701

诗中即描述了当时西凉胡人舞狮子的情景。《旧唐书·音乐志》云:“太平乐亦谓之五方狮子舞。”[11]1112旧时,年节和其他重要庆典活动中所表演的“五方狮子舞”已成为传统的重要节目之一,以表达太平盛世,吉祥如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清代翟灏《通俗编·狮子舞》载:“(狮子舞)周武帝时造,亦谓之五方狮子舞。缀毛为狮子,人居其中,象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习弄之状。”[12]550

狮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分为南派和北派两种风格。在表演动作上又分为文狮和武狮。南派多表演文狮,文狮主要表演抖毛、搔痒、舔毛、打滚等温顺动作。表演时一个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手拿葵扇的“狮子郎”来逗瑞狮表演各种优美的动作,滑稽、风趣、幽默。南派以广东为中心,在港澳、东南亚较流行。北派以表演武狮为主,武狮主要表演吐球、扑球、滚球、腾空跳跃等动作。表演时一个古代武士装扮的人手持绣球来逗引瑞狮表演,并有走梅花桩、踩滚球、蹿桌子、狮斗等高难动作,以表现狮子刚勇威猛的本性。舞狮时两人舞大狮,一人舞小狮。舞大狮子时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尾。舞狮人全身穿狮服,下穿与狮身相同的狮裤和金爪蹄靴,舞起来与真狮—样。

因为狮子为百兽之王,威武勇猛,象征勇敢和力量。古人认为狮子为吉祥兽,能驱邪镇妖,可保人畜平安。所以,在元宵佳节时,以舞狮为娱乐活动来表示欢庆吉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狮子原产于非洲、南美洲和西亚。古埃及神庙入口处有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狮子是汉代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中国的,后来又由波斯作为珍宝贡品献给中国,饲养于帝王宫苑,百姓很难一见。《汉书·西域传赞》记有:大象、狮子、大雀(即孔雀)为外国异兽,都是从外国引入。李时珍《本草纲目·狮》中记有:“狮子出西域诸国。状如虎而小,黄色。亦如金色猱狗,而头大尾长。亦有青色者。铜头铁额,钩爪锯牙,弭耳昂鼻,目光如电,声吼如雷。有耏髯,牡者尾上茸毛大如斗,日走五百里,为毛虫之长。怒则威在齿,喜则威在尾。每一吼则百兽辟易,马皆溺血。”[13]602

唐代贞观九年(635),西域向大唐进贡狮子,唐太宗命秘书监侍臣虞世南作《狮子赋》:

倏来忽往,瞋目电曜,发声雷响,拉虎吞貔,裂犀分象。

碎遒兕于龈腭,屈巴蛇于指掌,践藉则林麓摧残,哮呼则江河振荡……[14]1396

由此可见狮子的威猛,能食虎豹,威服百兽,所以大唐把狮子比喻为国力强盛、威严刚健、凛然不可侵犯的瑞兽。

狮子从国外引入中国后,作为中国的瑞兽吉祥物,立即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东汉时,先作镇陵瑞兽。之后,在宅第、衙门、工艺品中亦多有出现,作为高贵、平安、威武、勇猛和佛教法力的象征,具有避邪、镇宅、卫护以及象征财富、官阶品级的多重文化含义。

石狮作为瑞兽后又被神化。唐、宋时,或鹿或羊或狮这些瑞兽的头,加上犀牛角、凤翼、狮子身、虎尾等组合一起,并饰以祥云,成为一种神化、理想化的吉祥兽,又称天鹿、天禄、扶拔、狻猊、獬豸等。这反映了劳动人民的非凡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宋书·符瑞志》云:“(獬豸)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君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之事。”[15]807这里,狮子成了帝王的化身。《述异记》云:“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人有罪,皋陶治狱其罪……”[16]22所以,獬豸又称“法兽”,置于帝王陵前,以示帝王能明察秋毫、光明正大。其实,獬豸也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神兽,与龙、麒麟、凤一样,世上并不存在,是由狮子想象演化而来。

狮子作为瑞兽、神兽,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作为佛教艺术中主要形象之一的狮子,也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故佛教经籍喻佛为狮。《大智度论》中称“佛为人中狮子”。传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唯我独尊,作狮子吼,群兽慑服”。故认为佛祖释迦牟尼为“人中狮子”。佛祖之座称“狮子座”。《大智度论》云:“佛为人中狮子,凡所坐若床若地,皆名狮子座。”[17]3-4宋时,僧人举行法会称“狮子会”;佛教喻佛主讲经如雷震耳,声震寰宇为“狮子吼”。《维摩诘经·佛国品》云:“演法无畏,犹狮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18]2常侍于佛祖之左右的文殊菩萨,也以狮为坐骑。文殊菩萨为佛界四大菩萨之一,文殊意为“妙吉祥”,是释迦牟尼左肋侍,主管智慧,表“大智”。文殊骑狮,即表示智慧、勇猛。

作为吉祥瑞兽的狮子,宋代以后因其威猛勇武,又常作镇宅驱邪的神物,置于宫殿、衙门、寺庙、城门、祠堂、宅第等大门两旁之前。如天安门前的四尊汉白玉的石狮子,故宫太和殿门前的一对威猛的铜狮,乾清宫门前的一对鎏金铜狮等。

门前所蹲之狮均左为雌狮,右为雄狮。雌狮脚下抱一小狮,雄狮脚踩一绣球,多作镇宅驱邪之用,官府还将其作权威之势的象征。古代桥头也各蹲一对石狮,具有镇水之意。北京卢沟桥栏140根望柱上就雕有500多个神态各异、玲珑可爱的小石狮子,已成为我国旅游的一大人文景观和桥梁建筑装饰一大奇迹,同时亦有镇水防灾之意。

古代“狮”与“师”同音,又以“狮”谐“师”,象征权位和富贵。古代官制有“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即少师、少傅、少保。太师和少师均居其首位,都是辅弼天子为政的高官,官位显赫。因此,人们多用来祝贺官运亨通、飞黄腾达。如凤翔木版年画“狮童进门”:一童子骑在狮子上,旁边跟一小狮子,寓意为福禄喜事临门。大狮、小狮借喻古代官名之“太师”“少师”,象征世代官位相袭,门庭显赫。如传统年画绘有大小两狮的“太师少师”图,“大”古通“太”,“小”通“少”,寓意官位显赫、步步高升;如旧年画绘雌雄二狮相戏滚绣球的“双狮戏绣球”图,以表示喜庆吉祥;如年画绘有狮子和莲花的“连登太师”图,取其莲灯的谐音为“连登”,“狮”的谐音为“师”,有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之意。

狮的形象以笑态为好,能表示吉祥如意、喜庆欢乐。故民间有口诀曰:“龙愁凤喜狮子笑。”狮子造型特征以头大为佳,更显雄威勇猛,所以有“九斤狮子十斤头,一条尾巴拖后头”之诀。狮子虽为猛兽,后又逐渐演变为温顺和善、喜瑞吉祥的形象。《坤舆图说》曰:“狮子为兽王……又最有情,受人德必报。”[19]173因此,人们又崇尚狮子的品德和祥瑞。

虽然狮子的起源比龙、凤、龟、麟、虎“五灵”晚了千年,但进入中国后,狮子在中国吉祥瑞兽中很快占据重要的地位,已与“五灵”并驾齐驱,作为祥瑞之兽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3 吃了汤圆好团圆——吉祥汤圆

欢度元宵佳节,不能不提到吉祥食品元宵。元宵也称汤圆、汤团、团子等,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中则又称为“元子”。宋代周密《乾淳岁时记》称为“乳糖元子”。清代顾禄《清嘉录》中称为“圆子”:“上元,市人簸米粉为丸,曰圆子。”[20]25虽然名称多,但关中人还是喜欢称其为“元宵”。

食品元宵与节日同名,显然是借节日之名而来。元宵节吃元宵象征阖家团圆,取意新的一年全家团圆幸福、美美满满。用元宵馈赠亲朋好友,又表示百事顺意、圆满的祝愿。

元宵节吃元宵,是我国的节日饮食习俗。元宵始于宋代。宋代诗人姜白石《咏元宵》诗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21]11诗人所写御街上的市中珍品即指食品元宵。宋代周必大也有一首《元宵煮食浮圆子》诗: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22]25760

诗中真实地记述了当时元宵节里吃元宵象征团圆的风俗。

宋代词人史浩在《人月圆·咏圆子》词中写道:“六街灯市,争圆斗小,玉碗频供。香浮兰麝,寒消齿颊,粉脸生红。”[2]932词中不仅写出宋时灯市街巷卖元宵的情景,并把元宵的“香浮兰麝”的形状、香味和“寒消齿颊”的驱寒、暖颊的功能,以及吃了元宵后“粉脸生红”的效果都写了出来,怎能不让人嘴馋想吃上一碗?由此也可以看出元宵在宋代已成为人们喜食的节日食品。史浩还有一首《粉蝶儿·咏圆子》词写得更有情趣:

玉屑轻盈,鲛绡霎时铺遍。看仙娥,骋些神变。

咄嗟间,如撒下,珍珠一串。

火方燃,汤初滚,尽浮锅面。

歌楼酒垆,今宵任伊索唤。

那佳人,怎生得见。更添糖,拼折本,供他几碗。

浪儿们,得我这些方便。[2]933

词中把卖元宵的女子制作元宵、下锅煮元宵的神速过程都写了出来。还写出吃元宵的浪儿们为一睹仙娥、佳人的芳容而争买她们煮的元宵吃的场面。这是一幅多么生动形象的宋代都市元宵风俗画啊!

到了清代,吃元宵的风俗更加盛行。元宵除了在元宵节吃外,也成为人们平时喜食的一种食品。做元宵一般都是先做馅(有山楂白糖、桂花白糖、枣泥、澄沙、奶油)。把糖化好后,掺上果料,等着凝固成坨后,切成骰子形的方块,一颗颗放在大笸箩内的糯米粉上,摇晃笸箩使馅粒滚来滚去而粘上糯米粉,捞起蘸水,再下笸箩摇滚,馅粒便一层层地裹上了厚厚的糯米粉,即成了元宵。

关于食品元宵,还与袁世凯有一段趣闻轶事。

传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做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1913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大街小巷卖元宵的叫喊声不断。因“元宵”与“袁消”同音,袁世凯听后心中很是不安,认为“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这是他莫大的忌讳。于是,密令警事厅:勒令卖元宵者不准再喊“卖元宵”,改呼“卖汤圆”,甚至令招幌上的“卖元宵”也改为“卖汤圆”。但是,改过之后,袁世凯细一琢磨,改为“汤圆”也不吉利,有汤煮袁世凯之嫌,更让他胆战心惊。后来,干脆下令不让再叫卖。亏心人做亏心事,袁世凯心中有鬼,连叫卖元宵、汤圆都成了他的忌讳,实乃可笑。为此,当时老报人景定成写有一首《洪宪杂咏》诗云:

偏多忌讳触新朝,良宵金吾出禁条。放火点灯都不管,街头莫唱“卖元宵”。[23]

元宵为节日吉祥食品,象征团圆美满。是时,天上一轮圆月,碗里颗颗玉圆,家家阖家团圆。天上人间,和和美美,元宵象征团圆的吉祥文化内涵,已深深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正如台湾民歌《卖汤圆》中所唱: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

吉祥文化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一个古老而又悠久的生命主题,它从自然崇拜、宗教信仰走来,是人类为生存繁衍共同存在的心理情感,是民族的血脉和源泉,是民族大团结的精神纽带。千百年来,它为人类免灾祛祸,纳瑞祈祥,避厄求吉,给人们带来平安如意、和谐幸福。

吉祥,是人们共同的心愿和祈望、追求和向往。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民俗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4]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6]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2.

[7]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8]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9]谢伯阳.全明散曲[M].济南:齐鲁书社,1994.

[10]王玉汝.和顺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11]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翟灏.通俗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13]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

[14]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6]任昉.述异记[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17]释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8]鸠摩罗什,译.维摩诘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9]南怀仁.坤舆图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0]顾禄.清嘉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21]姜夔.白石道人诗集[M].上海:上海书店,1987.

[22]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3]李尤白.景梅九传略[J].史志学刊,1994(5):89.

猜你喜欢

花灯吉祥狮子
看花灯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与人为善 一路吉祥
挂花灯
狮子的喷嚏
做花灯
闹花灯
狮子鱼
放飞心中的吉祥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