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语言建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的途径
——以《白杨礼赞》教学为例
2018-02-2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语言建构是指出于表达思想的目的,按照语言内部系统来建构话语——用词汇组构句子,用句子组构段落和篇章。这种建构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没有一定的积累,是达不到这种程度的。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内隐学习过程,它的养成是过程是模糊的、是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慢慢形成的。封·科若赫认为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主要五项策略:分享隐形知识、创造新的概念、验证提出的概念、建立基本模型、显现和传播知识。 反复诵读、潜心揣摩、熟读成诵的过程是语言内化的过程,也是情感、思想、文化积淀的过程,更是形成记忆、获得内隐知识的过程。
下面以《白杨礼赞》教学为例怎样谈谈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的途径。
一、确立学习目标——形成知识愿景
预习:了解作者茅盾,勾画生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小组内将自己预习过程中不清楚的地方或者感到疑惑的地方说出来,小组商量,全班交流,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
即: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中心意思;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特点。
二、关于象征手法的理解——概念的理解
学生说出自己理解的托物言志手法、特点、运用。
三、开展系列课堂活动——安排知识谈话
活动一:学习生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感悟文章中隐含的知识)
1.读课文前教师提出思考题:白杨树有哪些特点?将重点语句画在书上。
明确:集中写白杨树特点的文字在第五段。
再读此段,学生归纳此段是从白杨树的外形、色彩、性格三个方面写。从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四个方面刻画了白杨树的外部形象。
第五段的最后两句与前面的表达有何不同?
这两句是议论句,是对这一段的总结和概况,白杨树倔强挺立、努力向上发展,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是由前面的外部形象得出的对白杨树性格的归纳。 再读,成诵
2.思考:第七段写到北方的农民,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有哪些相似之处?
找出原文回答。全班集体讨论。
明确:“它在西北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继续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明确:“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说明:先我出白杨树与北方农民的关联,再去理解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就顺理成章了。分三步按照白杨树的象征性——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的思路,引导学生一步步阅读学习;这也是文章的思路。通过学生活动一初步感悟到课文中隐含托物言志手法的知识。
活动二:细读课文,小组讨论
1.再默读课文,思考:第2.3段写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与写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讨论后,明确:
第2.3段介绍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而且也点明了地点是西北高原,暗示了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象征的意义、表达中心意思做了有力的铺垫。从写作上来说,文章一开头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去不接着说明理由,而是先写黄土高原,文章显得迭宕曲折。这样一转折,使语气舒缓起来,然后由缓到急,由疏到密,有节奏感。
2.指一名学生读第七段,其他同学点评,再全班齐读这一段。
学生之间归纳这一段的内容,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说明:在理解了文章主要内容以后,再翻过头去研究文章开始的內容,使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注意阅读时前后的联糸;同时,本文开头与文章中心的关糸这个难点,因为有了前面对内容理解的基础,对学生来说也就不很难了。通过活动二学生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手法运用的特征。
活动三:小组自学质疑,默读,勾画词句,并小组讨论,探究本文借物抒情的特点。
大多数学生此时都明白本文写白杨树但是作者的意图远不止是赞美白杨树,而是借物抒情。
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会从以下几点思考:
(1)第七段作者用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句式,层层深入地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气势充沛,酣畅淋漓。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个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不平凡品质,显示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反问句进一步明确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体现了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
(2)本文标题“白杨礼赞”的作用。
“礼赞”是崇敬和赞美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以及它所象征的对象的热烈赞颂的感情。
说明:这是从词语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感情。
(3)文中很多语句没有用“赞美”的词,,但是里面却蕴含着作者赞美的感情。
学生会找出以下这些句子“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树”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说明:还可以找出例子。通过这样的练习,引导学生注意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生还会在研读课文市发现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而文中还有直接抒发赞美感情的独立成段的四句话。
于是老师再引导学生比较这四句话表达上的变化;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出它们各自的作用。
第一句在文章开头,起到了开门见山,提领全文主旨的作用。
第二句是在描绘了黄土高原的景色,勾勒白杨树的远景之后出现的。这句与第一句稍有不同,强调“不平凡”的同时,提出了“极普通”这一点,而且指出所赞美的白杨树是在“西北”。
在细致、具体地描绘了白杨树的远景之后,出现了第三句,与第二句又略有不同,第二句指的是“远景”,所以用“那”,这里是指“近景”,所以用“这”。在句式上也有变化。第三句用肯定句表示赞美,这一句的后面是否定句式。
第四句是在文末出现的。在批判了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之后,作者以同白杨树在一起,赞美白杨树为骄傲,为光荣,感情激昂慷慨,声调也自然是“高声”的了。这一句将感情推向高潮,与开头紧紧呼应。
这独立成段的四个抒情的句子,将全文内容串联起来,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从修辞角度看,这四句是运用了 “反复”的修辞手法,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调与深化。
说明:这个训练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学时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分解进行。先画好四个独立抒情的语段。然后比较出四个语段表达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所在,最后进行比较。通过以上三个活动学生也验证了学生先前关于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三、建立基本模型、运用知识——建构语言体系
活动四:学以致用,仿写
1.再深情的朗读第七段,学生在小组内,仿照此段用下列题目说一段话。
题目: 落花
说明:创造适合环境,学生尝试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小组内通过练习发现自己的不足。
2.家庭作业: 任选下列一个题目写一篇作文。字数600字左右。
题目:1.路边那棵树 2.路灯 3.落花
说明:托物言志这些知识是学生自己在阅读、探究、赏析过程中领悟的,但是知识了解还远远不够,为了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我们安排数量足够又能切实操作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来学习和积累,使其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达到语言建构的目的。
作品中诸多的养分蕴含在具体的课文中,若内化为学生身心的一部分,并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自动转化为语文能力。诵读时要探究语言规律,比如词语意义的领会、修辞的妙处、作者情感的把握。文章的解读要从情和美的角度去鉴赏感悟,引领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语言建构离不开直观的、形象的具体语言,但又不能简单灌输。需要引领学生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体会文章比较深层的涵义,分辨语言运用的细微差别。只有这样不断的学习、积累、运用,学生在已有的言语经验基础上,才能逐步建构起自己的言语体系,才能有个人自己的言语心理词典、句典和表达风格。
[1]王宁.《如何理解核心素养提出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学习》2018年第1期
[2]张民选.《隐形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显现可能》,《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八期
[3]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4]吴欣歆. 《探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表达》《中国教师》2016-05-01总第2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