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之花傲然开放
——一例残疾学生心理教育案例解析
2018-02-25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特殊教育中心刘淑慧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特殊教育中心 刘淑慧
一、案例阐述
在校园里,我第一次看到了王蒙。那时,她扎着一个马尾,皮肤白白的,一个可爱、秀气的女孩,眼神里却透着胆怯与茫然,怯懦的神情让我心疼,使我情不自禁地想去了解她、接近她、保护她,但她总是离我远远的。
我把她领到我们班,有点小私心的让班里一个比较优秀的、活泼开朗的女孩和她同桌。刚开始,除了她给我胆怯、文静的印象外,别的并没有发现什么。可是,没到一个星期,她的同桌就跑到我的办公室,请求我把她和王蒙调开,说王蒙从来不和她说话,也不和她玩,让她感到很压抑。
于是,我开始注意王蒙的表现。这时我才注意到,正如她同桌所说,她几乎从不与其他同学来往,每天只是默默地独来独往,目光呆呆,似乎在想着心事,你和她说话,也不正眼看你,低着头,咬着手指。但是,她学习很努力,每次作业都能认真、按时完成,字也写得工整漂亮,成绩很好。我开始思索,既然王蒙学习很努力,说明她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孩子,那为什么封闭自己,不与别人正常交往呢?这其中必有原因。
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意识到王蒙性格自我封闭的严重性。周五,是学生洗澡的时间。转来以后的第二个周五,我组织班里的同学到学校澡堂去洗澡,可是,王蒙不去,为此还大哭起来。这时,我想起上次洗澡的时候,不管怎么劝说,王蒙就是不去。我想可能是她来月经了,不方便洗澡,也就没有强求。可是这次应该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啊,我意识到王蒙心理上确实存在问题。
从王蒙的妈妈那里得知,在她小的时候,王蒙的爸爸妈妈无法接受她是听力残疾的现实,所以当她到了入学的年龄,他们不愿意把她送到特教学校读书,而是把她送到普通学校,以寻求心理慰藉。然而,在普校,由于王蒙的听力残疾,使她无法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学习,根本接受不了普校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所以成绩一向不是很好,考试也不让参加,再加上,一些同学笑话、嘲讽她“小哑巴”。开始,王蒙一回到家就哭,不愿意上学,父母就训斥她。后来,她回家就不哭了,她父母也没有在意。但是,她以后就不喜欢说话,不喜欢笑了,总把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人交往。这样持续了很长时间,她的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下定决心把她送她到特教学校,希望能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她能走出自我封闭。
了解到原因后,我知道,她得了“普校恐惧症”,我决定想办法帮助她走出封闭的心灵,找回属于自己的快乐与纯真。
于是,平时我见到她的时候,总会下意识地摸摸她的头,或帮她整理整理衣服……班里的同学也开始献爱心了,有好吃的东西就送给她吃,有好玩的东西送给她玩,有好笑的故事也讲给她听……慢慢地,我感觉到她的眼神不再茫然、胆怯。王蒙学习勤奋,每次背课文,我都鼓励她到讲台前背给大家听,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她自信。她的文章写得好,每次我都把她的作文贴到表扬栏内……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赞扬声中,我发现她渐渐地变了,脸上有了笑容,也不排斥大家了。
秋季运动会开始了,在我的推荐下,王蒙参加了200米短跑。运动场上那只奋力拼搏的“小鹿”,让我倍加感动,她获得了第二名。终点冲线后,她紧紧地抱住了我,哭了起来,同学们也围着她竖起了大拇指……
现在,王蒙已是一个充满自信、活泼开朗、成绩优秀的女孩了。残疾学生虽然身有残疾,但他们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他们也应该像健全的孩子一样,让生命之花充满自信地傲然开放。
二、案例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人学”。确实,每个人都有生命的尊严,都有生命得以张扬的权利,这是谁也不能剥夺的。学校教育理应承担起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并让其生命飞扬的责任。所以,尊重每一个生命,让每朵生命之花充满自信地傲然开放,是特教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命运对残障孩子不公,他们从小就在别人的另类眼光中长大,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文中的王蒙就是因为在普校受到同学、老师歧视、嘲讽和不公正的待遇、从而自我封闭,再加上父母的不理解、逃避,造成了残障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对外部世界的焦虑、胆怯、自卑、敏感,导致不能很好地悦纳自己。面对这样的残障学生,我们应该积极关注,了解其原因,并多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根据其个性特质,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去除歧视,去除嘲讽,施以平等、关心、理解、帮助和支持,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增强他们自尊、自信、自强。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霾,引领着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1]林崇德.学校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陈其明.浅谈对中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J].中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五期.
[3]丛立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张颉.天津地区聋哑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社会心理科学,2008.1.
[5]余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7.
[6]冯年琴.轻度智障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