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阈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析
2018-02-25朱洪慧
朱洪慧
(湖南中医药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8)
新形势下,高校资助工作也面临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扩大贫困学生的受益范围,如何帮助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如何实现经济困难学生由“他助”到“自助”。如何帮助贫困学生在积极完成学业的同时又能够树立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一直是我们资助工作者在探索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健立和健全学生资助制度”的重要性,为学生资助工作指明了方向,进一步对资助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工作作为一项社会福利制度,其意义在于帮助社会底层群体保障合法权益,在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的同时改善弱势群体的社会处境,进一步促进社会包容、社会和谐。社会工作关注社会个体的身心诉求,重视引入社会力量与有效资源,并形成较强针对性与操作性的工作方法,这对资助育人工作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社会工作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相通性
社会工作以扶危济困为宗旨,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通过助人自助的方式,从而最大限度激发服务对象发展潜能。高校资助工作是党和国家心系经济困难学生而出台了一系列资助相关政策,基本建立了奖、助、贷、减、免、补等多渠道资助贫困大学生的系列资助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时完成学业,有利的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保持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状态。资助育人即通过资助政策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树立健全人格能力和高尚的品德情操。
第一,社会工作和资助育人工作都以促进对象发展为价值目标。社会工作始于扶危济困的显性诉求以及公平正义的社会理想,目的在于实现“助人自助”。‘助人’即社会工作者合理运用其专业知识以及职业技能帮助服务对象疏导负面情绪和解决生活所面临的难题。‘自助’则主要强调引导服务对象以自身的力量与智慧进行自我修复,重新唤醒对美好生活的理想与追求。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就是高校通过一系列资助活动,助力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按时完成学业,为国家社会输送健全人格能力和品德高尚的人才。
第二,社会工作和高校资助育人都是以助人为价值体现。社会工作是通过依靠优势视角等手段,引导服务对象从单一的接受帮助向主动扎根社会生活转型。资助工作则是通过凭借高校资助体系以奖、助、贷、减、免、补等渠道帮助贫困学生脱离生活困境。社会工作和资助工作都重视利用现有的资源帮助服务对象减轻困境,引导其更好的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第三,社会工作和资助育人涉及的群体关系相似。社会工作中的重要角色包括:资本建构者、克服社会排斥促使社会包容的协作者以及能力建设者。社会工作整合相关资源通过曾权、倡导或协调等支持贫困人群摆脱“污名化”,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和途径,消除或减少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发展障碍。资助工作的重要角色则包括:党和国家及企业、爱心人士形成的资助资本建构者,高校教师等传授知识、技能的能力建设者以及促进资助工作正常运行的协作者。三者有机结合,共同作用促进发展。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问题审视
1.重经济资助,轻学业、心理帮扶,忽视对象发展的价值目标。
在高校中开展资助工作时,大家的工作重心重点放在了经济资助上,着力解决困难学生的眼前可见问题即学费和和生活费等问题,忽略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以及心理上的帮扶。[1]因此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极易忽视这些看不见的而又必须的资助,使得资助体系的持续性以及整体性有待加强。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于农村,经济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社会实践水平不高,文化基础也薄弱,经济差距大,因此产生的自卑和自尊的矛盾,人际交往退缩等问题。[2]同时家庭经济负担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上产生很大的学习压力。
2.资助项目多,系统性不强,所涉及关系不明确。
随着社会的发展,资助工作不断受到重视,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已经在我国建立。同时,良好的社会救助风气也逐渐形成,政府、社会各界以及高校都增设了各种各样的资助项目,但是资助项目种类多,缺少整体规划,主次位置不清晰,管理比较分散,在进行资助工作时操作困难,较难进行系统把握。
3.学生感恩奉献意识不强,助人自助效果不佳。
目前,高校资助覆盖范围较广,高校资助育人以解决即时困难为主,忽略贫困学生的长期关注与资助资金的监督。有的学生一旦资金到达手中,就随意挥霍,甚至产生不劳而获的不良思想。更有部分本不需要资助的学生也冒充贫困生参与到竞争中,这样不仅侵占了部分资源,更让学生助长了消极思想,将“知恩图报”变成“理所应当”一定程度上消磨受助学生对学校、国家的感恩和回馈之心。高校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方面开展的思想教育相关活动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学生的感恩意识以及诚信有待加强。
三、社会工作视阈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创新思路
社会工作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视角。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指出,要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的经费,努力建立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推进教育的精准脱贫,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重点是要帮助贫困人口的子女接受广泛教育,使每一个贫困学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和领悟总书记的重要精神指示,深刻了解新时代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1.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将服务对象的优势与能力作为出发点,让服务对象将其具备的其内在力量与能力优势最大程度外化。社会工作相信每个人都有潜能和独特的个性,其任务是帮助人们最大限度释放个人能力,摆脱标签,适应社会生活。资助育人要搭建平台彰显学生的能力优势,资助工作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定能力资助计划,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更注重能力资助,例如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资助系统,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需求给予帮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自信。如心理、学业、就业等方面落后于普通同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帮助其寻找自身优点亮点,是培养大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精神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积累社会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为就业创业打下基础。
2.科学方法:规范资助流程,加强监督,促进良性循环。社会工作通过直接和间接方法相结合进行服务,强调科学理论的指导及方法的运用。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小组、社区等三种方法对高校资助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首先,以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为借鉴,要有针对性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工作,对个别特殊学生采取谈心谈话了解真实情况,既要严把关,又要防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自卑不敢主动申请;其次,以小组社会工作方法为借鉴,建立班级评定小组,加强班级管理,规范班级评定流程,结合学生的生活水平、消费习惯等实际情况进行班级评定,同时加强资助金的使用监督。[3]最后,以社区工作为借鉴,以学院贫困生整体为对象,了解其普遍性问题与需要,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整合学院内外的人力、物力及资源,争取协作配合与支持,整体规划、主次分明、类别清晰有效的帮助学院贫困生解决实际问题。[4]
3.助人自助模式;资助育人归根结底是育人,如何让学生将“理所应当”转变成“知恩图报”以及“自力更生”?资助育人工作要将助人自助的理念嵌入其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积极努力的帮助学生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唤醒学生通过自身修养的加强、本领的历练以及将学生诚信、感恩教育等育人内容嵌入其中。例如,设立“自强之星”通过广泛动员,持续宣传,营造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的舆论氛围。[5]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其最终目的是帮助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成长成才,让其拥有梦想成真、人生出彩以及同祖国和时代共成长和共进步的机会。学生资助工作务必要坚持育人为导向,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帮助到实际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形成以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真正做到“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