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2018-02-25李晓玲
李晓玲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城关小学)
语文是基础学科,对于所有学科来说是最为基础的内容。因此,学生必须要重视语文学习。在六年级学习当中,教师应当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成绩。
一、应用情景教学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知识整体接受上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认知与理解。特别是叙事性课文讲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分角色让学生朗诵文章,通过朗读对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有新的体验和认知,进而能在语言揣摩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进而能对文章学习有一定的印象。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能带着问题去进行课文的阅读,能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也能有目的地听课。教师在课堂知识讲授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实这对于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而言是有极大益处的,能让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前提下,为其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讲授《西游记》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鼓励学生在此情景中对文章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的引入,能让学生对《西游记》的内容进行回顾,尤其是影视资料的播放,能将文字中抽象的内容变得更为形象化。通过其中小的细节内容展示,可以让学生看到文字中蕴含的内涵,通过视频播放,引入讲授式教学模式,学生能了解到《西游记》表面上是讲解师徒四人去取经,路上遭遇的种种劫难,但是实际上则是讲述一个人生道理,在任何探索的道路上,都要经历磨难,最终才能修成正果。学习的过程也是如此,都要经历困难,最终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景教学的创新与改革,能达成教学的目标,也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得师生间的情感能达到共鸣,也能让原本死板的课堂教学变得活泼起来,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生本理念下开展良好互动
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使得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以良好的交流和轻松的氛围作为基础。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提问与回答,以及开展各种小游戏的形式进行,通过这些方法,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对自己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并将自己的学习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同时还能够锻炼自己的性格,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更加开朗。教师在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进而针对其在学习当中的问题给予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下一阶段教学目标以及相关内容。
在传统教学工作当中,教师对于课堂有着绝对的统治权,学生在课堂当中仅仅作为被主导者而接受教师所灌输的所有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并不利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无论教师自顾自地讲课还是学生完全被动地照搬教师传递过来的知识点,学生都没有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因此在教学工作当中,教师应当将生本理念作为主要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将课堂交还给学生。
三、引导正确的小组合作方式,强化学生的依存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使用创新课堂的方式对于提升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能力十分重要。现阶段由于六年级学生的创新以及发散性思维正在处于培养期,所以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能让学生间的依存性增大,也能更为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进而使得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能力,也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良性的竞争,促进共同发展。小组学习中,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相互之间能在互助中形成竞争,进而创设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例如,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的时候,可以对《项链》的后续内容进行续写,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自己思考后续的结局,大家在各抒己见中能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时刻注意,寻找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使用方法能让分组学习模式更好地推行,也能将分组学习方式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小学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束时期,部分知识点的学习已经完成,教师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在步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后快速适应。所以,教学期间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十分必要,这样就能让学生快速适应初中的授课方式。除此之外,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有极大的帮助,也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齐艳.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7(12):15-16.
[2]黄慧丽.小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7(1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