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8-02-25汤静
汤 静
(江苏省沭阳县长庄小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些教师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小学生没有广泛阅读的必要,但实际上大量的阅读能有效地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有一个更高的起点。也就是说,教师必须从各个方面出发,与家长建立联系,在日常授课中就刻意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容易接受教师的阅读思路,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阅读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教师和家长还有学生长时间的坚持与训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方法不是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题中“遨游”,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一套完整的、高效的思维模式。
一、课堂上的能力培养
课堂永远都是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第一阵地,我们应该在
这块阵地上就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一种思维,而不是一种答案,没有人可以把思维用语言完美地表达出来。更何况,能表达出来、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理解的思维,学生是不愿意去接受的。我们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就应该言传身教,用引导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慢慢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我们要向学生讲解的不是学生一看就会的问题,而是学生吃不透的知识。
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晨读》中有这么一句话:“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大意学生肯定一看就懂,所以我们主要讲解的是重点词“珍惜”。考虑到我们直接说出答案并没有理想中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应该考虑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考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让学生互相了解与自己不同的思维,最后让学生自行翻查字典,得到“珍惜”真正的解释。这样一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会进一步加深,也让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思维。
思维不是一两天形成的,我们必须用合适的方法,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阅读习惯,最后达到让学生自主阅读的目的。阅读
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我们的精力应该集中在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探索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二、课外阅读中的能力培养
对于语文来说,课本中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在课外书中获取知识,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达到相对更高的境
界。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一般是没有我们的讲解的,这样一来,我们平时在课堂上讲授的方法和潜移默化培养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更顺利。课外阅读就是自主阅读,自主阅读在考验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新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课外阅读能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个更高的平台。
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老师在课堂中的讲解仅仅占了学生掌握的知识的三成,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讲也是至关重要的。课外阅读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大力支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是学生课外阅读的读物需要我们和家长的筛选与挑选,例如《昆虫记》《格林童话》等可以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读物。同时,我们也要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说服家长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
三、生活中的能力培养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阅读。汉语是我国的母语,生活中处处都是阅读。“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只要在细节处留心,就能得到可能会让自己受益终生的知识。
学生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的。总有一天,学生要学着与人交往,走进社会,了解自己从未见过的新鲜事物。学生会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学会交流沟通,同时也可发现在生活中阅读的乐趣。与朋友在假期里敞开心扉聊天时,学生会理解说不清道不明的友情。在旅游观光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不一样的风土人情,积累更多的知识。生活会教会学生阅读,而我们就要教会学生生活。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学问,发现阅读,发现文字的魅力。
综上所述,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提高是离不开教师的细心引导的,教师必须从多方面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首要目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更注重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训练,压制了学生对阅读甚至是对语文的兴趣。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教师在使用时也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根据情况改变方法。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发展自身教学艺术,努力推动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宜奇.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研究[J].内蒙教育,2016(36).
[2]曾衍彰.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策略[J].读书文摘,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