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2018-02-25舒启香
舒启香
(陕西省宁南县民族小学校)
新课改的推行目的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建立一套全新的、高效的基础教育体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不妨从以下两点进行考虑。
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考虑
1.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虽然涉及的内容比较基础,但是相比较于其他科目,它还是免不了有些抽象,而且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总是习惯于利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授课。要知道,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对新鲜事物的追求欲较强,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一点,所以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厌学情绪极易被激起。除此之外,小学生年龄较小,抗压能力不高,所以如果一两节课他们听不懂,那么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被瞬间降低。因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有必要运用一些策略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举个例子,在开展“观察物体”的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单一地让学生就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训练,必然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但是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日常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效果则会截然不同,像是手机的立体图形、电脑的立体图形、动漫人物的立体图形,等等。这样做既能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还能帮助教师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一举两得。
2.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预习”这个词汇,教师肯定不会陌生。但是能真正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的教师却寥寥无几。很多教师只会口头上嘱咐学生要认真预习,但学生是否真的预习充分了,极少会有教师去验证。这种敷衍的做法,不仅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还很有可能导致学生从思想上轻视预习。因此,为了保证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务必重视学生的预习工作。因为预习才能发现问题。“学贵有疑。”很多学生上课之所以动力不足,其实就是因为他们的脑子里“没有疑问”(因为没有经过充分预习,所以对所学的内容了解较少,这使得学生上课的时候缺乏目标)。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样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才会更有针对性。但是考虑小学生自觉、自律意识不高,教师必须要积极联合家长,让家长督促和辅助学生预习,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学生的预习质量,与此同时,还能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融合。
3.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挥
小学生个性鲜明,表现欲强,所以如果在日常的教学中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那么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不妨依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状况等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为4~6人,然后视情况引导他们进行合作学习,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思想的输出,与此同时还能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这对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以及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非常有利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即: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站到讲台上去讲,然后自己坐在学生的位置上去听。当然,让学生所讲的题目,必须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当教师的快乐,还要让学生能在讲课过程中体会到一种掌握知识的成就感。这样做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考虑
1.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要想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因为教师的个人素质决定着教师的视野,进而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高效。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素质并不单单指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授课手段),还包含教师的为人处世,也就是和学生相处的能力。而后者,是从书本上学不来的,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学生群体之中,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以此来拉近自身和学生的距离,这对日后数学课程的开展有着诸多裨益。
2.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多媒体技术就是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方法创新的一把利器。利用“互联网+多媒体设备”的形式,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即时引用各种教学资源,像是微课、Flash动画、几何画板等。而且通过多媒体的处理,很多数学知识都能够以非常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不仅便于学生理解这些知识,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帮助教师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总而言之,教师要想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要从自身和学生两方面去考虑问题。在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落实课前预习、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同时,还必须积极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聂雁军.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中华少年,2017.
[2]宋霜红.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探讨[J].学周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