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命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初探
2018-02-25范明娴
范明娴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重庆 401120)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有超过100名大学生自杀,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0年7月29日,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要重视生命教育,这是首次将生命教育提到了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但我国高校真的准备好了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了吗?事实是这一领域存在很多问题。
一、高校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1.生命教育理念的被动消极
何谓“生命教育”,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拉开了现代生命教育的序幕。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12年5月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但我国高校长期的工具理性思维,从有用的角度出发,发现自杀和杀人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那么就不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和持续的关注,只是在发生之后,才被动的采取措施处置被称为“意外”的事件;另外,既然生命教育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笔者窃以为我们面对这样直戳人心的“要命”问题,是恐惧和害怕的,便常拿先贤孔子的话“未知生,焉知死”来避而不谈,消极应对。以这样被动消极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上自然表现为我国高校在生命教育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
2.生命教育实践的落后
(1)高校生命教育完整的课程体系没有形成
一套系统化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需要专业的课程和与之相配套的专业的教师。我国高校在这两方面都只是起步阶段。有研究者已发现实践中各高校把大学生命教育课程主要归于一下四个范畴:一是把大学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二是把该课插进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三是将其渗透进专业课中;四是将生命教育停留在讲座或是研讨会中。该研究者在考察中进一步发现,国内只有极少数几所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命教育选修课。2007年12月6日,全国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在中南民大工商学院举行,与会专家呼吁:高校应尽快开设大学生命教育课程,但迄今都没实质性进展。没有专业的课程,也自然没有专业的老师,大学生命教育的实施者都是兼任的。有研究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应是开展这一教育的当然人选,但现实是高校辅导员行政事务缠身,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高校辅导员在这一领域要发挥主力作用在理论和实践能力上都需要加强,否则,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坦言之,我们只能做做安全教育。
(2)高校生命教育教授内容和方法单一单调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和知识的堆积”,这一论述在生命教育领域显得更为重要,生命教育从本质上就是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灵魂的教育,它是一定要注重体验的教育,甚至可以说就是一种体验教育。但现实是我们的课堂实践只注重单方面知识的传授,我们的课外相关实践也几乎是缺失的。
(3)高校生命教育没有形成与社会家庭的联动机制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生命教育的起点来自于社会和家庭。若一个社会都不尊重生命,若一个家庭都漠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我们的大学生命教育是独木难支的。这一点也正是高校生命教育的难点,但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才显得大学生命教育更为重要。大学本就是要帮助一个社会和家庭重塑心灵的,因为从大学里走出去的孩子是社会的公民,是家庭的新的组建者。面对一个生命的过去,我们尽力弥补,教育更多的希望是在将来。
二、转变理念,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迎接形势变迁
积极主动的进行大学生命教育,不仅是大学要积极行动,更是我国从家庭到社会,从出生到死亡的全程关注,全人教育。大学,作为独立生命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是应该担负起领导之责的。
三、努力创新实践,让生命教育真正做到用生命来撼动生命
正如前所述,大学生命教育应该也只能是体验式的教育,它必须鲜活生动!接下来,笔者就从以下三方面尝试论述大学生命教育的实践创新。
1.死亡教育:向死而生
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而生命尽头的死亡会是很好的突破口,相关成功的实践在美国、日本都有范例。近几年来,国内也有学者积极尝试,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陆晓娅老师引起很好反响“生死课” 。心理学家欧文亚隆说过,“没有充分活过的人最怕死”。陆晓娅老师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死亡和生命是联系在一起的。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2.艺术教育:全面恢复人的感知,对抗工具理性
让人的生命感知变得丰富起来,艺术教育作用巨大。有名人说过,我们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大多都是无用的。而现实中漠视生命的现象究其思想根源,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生命本身成了工具,若生命无用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学习不好,比如不被人爱,然而生命本身就值得无条件的肯定!生命的感知若在艺术教育的作用下变得有趣而生动,对抗死亡威胁的力量也会随之强大。此类在相关领域的成功实践比比皆是,比如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长期占据大学生最喜欢书籍榜首,比如广受欢迎的《影像中的生死课》。
3.生活教育:存在本身就有意义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很难不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相关心理学研究也充分证明了人们幸福感的最大来源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良好的生活状态的体现。我国教育的弊端长期是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也在大学有比较突出的体现。大学要在这一领域补课,关于这一议题的具体阐述,笔者会用专门文章论述,在此就不赘述。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美好的生活会教会大家存在本身就有意义。
大学生命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起步,更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大胆改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