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落尽见真淳
2018-02-24陈剑涵
陈剑涵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传统的语文课堂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我们呼唤新型的语文课堂。新课改强调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潜力,对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揭示传统语文课堂的不足,勇于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多元解读教材,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使语文课堂充满快乐体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关键词】课改 咬文嚼字 合作与探究 多元解读
自学校大力推行新课改以来,我听了许多的语文课,可谓精彩纷呈。在准备我的语文公开课《咬文嚼字》时,我使尽浑身解数力求让我的语文课能更丰富多彩些。第一次试讲后,一位老教师淡淡地对我说了一句话:“陈老师,这节语文课你很精彩。”一语惊醒梦中人,真正课堂的精彩是老师的精彩还是学生的精彩?我陷入了沉思中。
新课标明确强调: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而我的这节试讲课似乎“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啊,到底缺失了什么,使得这节课成了我的独台戏?我想:真正的课改应先摒弃华而不实的课堂套路,课堂教学无论怎么课改也应以文本为基点展开课堂活动,这样的语文课才能如陶诗般“豪华落尽见真淳”,朴实但实用,简单却美。
我重新再研读教材,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就是要让学生体会汉字的精妙,在阅读和写作中能以“一字不放松的谨严精神”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而学生在课堂上却体会不了汉字的“精妙”,其间似乎也成了我个人的“一言谈”。我顿时明白了,我为了让一节课能够“听说读写”全不落下,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就是学生阅读文本和合作探究的时间太少了。试想:学生对课文的内容都没掌握好,都没有读明,读透,何谈进一步的探究呢?
有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于是,我详细地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首先我让学生思考文章最后一段说的“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真的是“随便”吗?这些事例说明了哪些“道理”?根据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再细读课文,认真地“咬一咬”“嚼一嚼”文本。我布置好预习任务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文本并让他们分组讨论。我摈弃一节课必须“完美完整”的念头,让孩子们充分阅读、尽情讨论,其实,这不正实现了“引导学生主动研究有关资料,有所积累,有所思考”的教学目标吗?
终于到了我上《咬文嚼字》这节公开课了,孩子们分组展示时,真的十分精彩!在探究“郭沫若改字”这个事例时,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老师,是不是所有的‘这都表示强烈的憎恶情感?”另一小组的同学马上就表示了反对,我让她们举一个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时,组长胸有成竹地说:“我爸常说我‘你这淘气鬼,这个‘这应该不是强烈的憎恶吧?”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我也笑了,说:“这个例子举得好。说明‘你这和‘你是的区分是在语气的强弱上,而不能笼统的理解成褒贬之意。”这时,我适时地引用了福楼拜对莫泊桑说过的一段话“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須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同学们不禁纷纷表示:“看来,我们写作文时也应该多找找最适用的词语。”更精彩的是在“韩愈改诗”这个环节上,我先把《题李凝幽居》全诗用PPT展示出来,在简单讲解大意后让学生们再次研读课文,推敲一下到底是“推”好还是“敲”好。经过前面的两个环节的训练,同学们这次老到多了。有的说“敲”好,有的说“推”好,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间谁也说服不了谁,还有一些同学甚至还用“过”“立”“入”“倚”等词来替换,甚至连后面听课的老师也在窃窃私语地讨论着。这时,我就提示同学们注意联系这首诗的意境来选择字眼,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了“字眼不同,意境不同”的结论。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都依依不舍,似乎意犹未尽。
这节课虽然没有具备完整的“听说读写”环节,但是一课一得,同学们在这节课上能有那么精彩的展示、能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不正是因为他们充分阅读了文本,尽情地探究了吗?能够详细地阅读文本,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提升思维和审美能力,这不正是我们语文课改的目的之一吗?试想,如果没有给学生们充分的预习时间,让学生和文本之间充分对话,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就成了一件“华丽的外衣了”吗?我终于真正明白:一节课的精彩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因为语文而精彩。
当然,文本阅读与多元解读还是有区别的。孙绍振教授曾指出“所谓的多元解读,不是绝对自由的,应该是以文本为主体的和读者主体的历史性结合为基础的。”当前,很多语文课堂一味地追求“丰富多彩”而存在着文本被边缘化的现象,正如著名特级教师王立根所说的那样“忽视文本成了语文课最大的心痛”,我想,我的这节公开课之所以能取得较大的成功就是因为对文本的解读较到位,学生的探究就不会成了无根之浮萍。“豪华落尽见真淳”,希望我们的语文课摈弃华而不实的形式,能直面文本、尊重文本、立足文本,我想,这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法宝。
【参考文献】
[1] 陈松泉.一堂课上,两种生成——《咬文嚼字》教后记[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 2007(4):24-25.
[2]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3] 朱光潜. 朱光潜谈读书[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2.
[4]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作者单位:仙游县金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