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调和“烹饪”出诱人的哲学课
2018-02-24潘葛梅
潘葛梅
【内容摘要】哲学课一定是枯燥无味的吗?非也!中国哲学家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只要掌握火候,油盐酱醋料恰到好处,就能把大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使国运蒸蒸日上;哲学课的教学也一样,只要五“味”调和,就能“烹饪”出诱人的“美味”,让学生获得高质量的享受。
【关键词】五“味” 哲学课 学生
一、哲学课要充满生活味,让学生产生亲切感
哲学不是空中楼阁,它扎根于生活实际。所以,哲学教学要做到“源于学生生活”,“立足学生活动”。课堂要大胆引用生活中的例子,给学生以理解上的方便和思想上的共鸣,让课堂充满生活味,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比如,在讲“现象与本质”时,老师可以用地球绕太阳运动、月球绕地球运动、神舟五号绕地球运动等动画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共同点?进而引导学生去思考它们共同的本质:万有引力促使这些运动的形成。这样由现象归纳提升到本质,学生有亲切感,因为,物理课已经讲过这些模型及力学特点,现在引导学生从哲学角度思考这些问题时学生不会感到无所适从。
二、哲学课要充满乐趣味,让学生产生喜爱感
哲学虽然高深,但很有趣。哲学不应是物质、意识、精神、存在,概念、逻辑、形而上等的堆砌,而应是活泼的有趣的事例里给人深邃的感悟。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时不时穿插一些小故事,让课堂充满乐趣味,让学生产生喜爱感。例如,在讲辩证法的时候,可以穿插古希腊一些有名的诡辩以飨学生,再从辩证法角度细细分析其错误,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经问他的学生,射出去的在空中飞行的箭在每一瞬间有没有具体的位置?学生回答:有。芝诺进一步问,既然有一定的位置,箭在每一瞬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学生回答:静止。芝诺又问,时间是不是由时刻构成?学生回答:是。芝诺说,箭在每个时刻都静止,那么在一段时间上又怎么会运动?这就是著名的“飞矢不动”诡辩。课堂上引导学生去深入讨论,驳斥其错误,学生各抒己见后,老师适时引导,箭在每个瞬间既在某一位置又不在这一位置,才使得箭飞动起来,这体现了辩证法的两点论,“既是这个,又不是这个”,既不单纯肯定,也不单纯否定。进一步说,又体现了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对立统一。就这样,两点论,对立统一等深奥的思想就在浓浓的兴趣和激烈的讨论中被学生掌握和理解。
三、哲学课要充满哲学味,让学生产生神圣感
哲学,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理论,哲学课要理所当然地让学生体会到其伟大和神圣。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所有哲学派别中最切合真理的一种,其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几乎无所不包。首先,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这是事物存在的规律。上至宇宙层面,宇宙不断膨胀,但是万有引力却牵制着各个天体让其不能肆无忌惮地膨胀,这就是对立统一;下至原子层面,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等量负点,整个原子对外显示电中性,这也是对立统一。我们的哲学课堂,既要让学生掌握枯燥的哲学概念又要不失课堂的风趣性,两者要和谐统一起来,这也是对立统一的体现。其次,是量变与质变的辨证统一。这是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学生在哲学原理、观点、思想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量变过程,积累的哲学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自发去钻研探究,这样又会掌握更多哲学知识,引起新的量变,进而向着更高形态的质变进发,能够运用哲学知识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最后,是否定之否定的方法。这是事物发展的道路规律。道路规律可分三段:第一阶段,肯定因素占主导地位,课堂上我们对哲学原理、观点、思想持肯定态度;第二阶段,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事物质变,学生经历对所学哲学原理、观点、思想的质疑和批判;第三阶段,再次否定,即肯定合理的,否定不合理的,肯定积极因素,否定消极因素,达到和谐发展。表现在学生学习上就是否定不合理的哲学思想,肯定具足真理的哲学思想。学生把蕴含真理的哲学内化为思想和行为,自然会产生神圣感。
四、哲学课要充满逻辑味,让学生产生严谨感
哲学课要把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有机统一起来,课堂举例既要贴近于学生实际生活,又要着眼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把理论观点、哲学智慧寓于社会生活之中,把道德品行、情感需求提升到哲学理论之内,让学生产生严谨感。课堂要充分发掘历史、生活材料背后的哲理,令学生体验历史逻辑中蕴含着理论逻辑、理论逻辑中蕴含着历史逻辑,而后内化与学生的人生實践逻辑之中。
五、哲学课要充满思辨味,让学生产生灵动感
哲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同时,也来源于思辨。老子说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器之辨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哲学思辨范畴了。我们在讲哲学时,要精心选取具有思辨力度的材料,合理设置具有思辨力度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辨析、去辩论、去归纳概括,力求在思辨中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力求在思辨中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力求在思辨中让学生体会“小窗研易,石上谈经”的泻意,力求在思辨中让学生体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哲学课有了思辨,才有了灵魂。
结束语
总之,五音和谐方能奏出悦耳之乐,五色间彩方能织出华美之锦。一堂哲学课,也只有五“味”调和,方能烹出诱人之“肴”,给学生以心灵的滋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