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长相思》见清代军旅思乡情怀

2018-02-24李钢

大观 2018年12期
关键词:军旅

李钢

摘 要:清朝时期,政局不稳,战争时有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学的发展也受其影响,有不同的内容,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以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为代表的展现军旅思乡情怀的诗词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关键词:纳兰性德;军旅;思乡情怀;诗歌风格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

一、《长相思》的作者及背景

纳兰性德,字容若,原名成德,为避讳太子之名,改名性德。清朝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生,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病逝,一生仅有短暂的三十年。虽然他的生命只有三十年,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人生的辉煌。纵观他的一生,爱好广泛,善骑射,爱读书,尤其擅长写词。纳兰性德的词在我国文坛有着重要的影响,王国维曾评价他说:“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意思是说,自北宋以来,词人只有纳兰性德一个人而已,只有纳兰性德才能够算得上真正的词人。他的词作,内容广泛,涉及面广,包括友谊爱情、边塞江南、咏物咏史等。其中,《长相思》这首词作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字里行间表露了浓浓的思乡情[1]。

纳兰性德因才气出众,年仅二十就中了进士,康熙皇帝爱惜他的才气,也因为他出生高贵,便将其留在身边做了三等侍卫。不久,他晋升为一等侍卫,常常随皇帝巡查狩猎,也参与重要的军事战略部署。因其文采非凡,深得康熙欢心,常与帝王唱和诗词。《长相思》这首词就创作于随康熙皇帝出关告祭的途中。

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已然平定,康熙出关(山海关)告祭祖陵,命纳兰性德随行。当时,康熙一行人从关内的京城(即今日的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到达当时祖陵的所在地盛京(即现在的沈阳),气候差异较大。二月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当时的关外尚且是寒冬,冰雪覆盖,狂风呼啸。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行军部队仍需安扎营帐。在这狂风大雪中安营扎寨,对生在关内,长在京城且家庭条件优越的纳兰性德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作为一个不曾见过关外风雪交加之景的皇家世子来说,又是一件新鲜事。在这样荒凉的环境下,他思念家乡,思念亲友,于是写下了自己的见闻,表露了深深的思乡之情[2]。

二、纳兰性德生活期间的清朝战争以及战争对纳兰性德的影响

说起纳兰性德词作中的思乡情怀,就不得不提到他生活期间的清朝,尤其是当时的战争。这是词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也是他日后生活经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更是他词作中思乡情怀的重要来源。

清朝顺治十四年十二月到次年十二月,发生了清平贵州之战;顺治十五年十二月到次年的二月发生了清平云南之战;清顺治十八年二月至十二月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康熙十二年至二十年清平三藩之乱;康熙二十二年澎湖海战;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雅克萨之战。

在纳兰性德短暂的三十年人生中,清朝发生的大小战争共十五次之多。这大大小小的战争,给纳兰性德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变化。他不再单单陪着皇帝在深宫里唱和诗词,还要随着皇帝去战场征战。这些经历丰富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让他的作品内容更加广泛。

纳兰性德生活在顺治、康熙年间的贵族家庭,自身仕途也较为平坦,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做了御前一等侍卫[3]。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他的文学作品应该更多体现积极向上、欢乐祥和的画面。事实上,因为恋人爱而不得和爱妻早亡,纳兰性德感情经历坎坷不顺,导致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哀伤和悲叹。但是战争的频繁出现,让他暂时地脱离了儿女情长的哀怨,将词作的内容转向了对随帝王征战出塞行役的慨叹。风格上也进行了很大的转变,从缠绵悱恻多愁善感变成了乡关怨忧豪迈衰飒,这是他的军旅生活或者说战争带给他的文学上的改变,造就了纳兰词的不同风格,成就了纳兰性德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清朝诗歌的主要风格

清朝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是诗词内容并不是围绕战争的凄苦而写,风格自然也较为多样,目前在研究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权,满族人灭了李自成建立了大清帝国。明朝的后人不适应满族人的统治,不肯屈从于所谓“异族”的统治,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想要推翻清朝的统治,恢复明朝的政权。因此,受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当时诗词的主要方向就是文人用各种意象来作比,表达自己对新政权的不满以及渴望恢复明朝的愿望。这类风格的诗歌最具代表性的是顾炎武的《精卫》一诗。这首诗中,诗人用两种意象来作比:第一,他把自己比作精卫,借精卫填海的精神来表示自己对那颗对明朝至死不渝的“爱国之心”;第二,借鹊、燕衔草不为填海却为自己“做窠”来讽刺那些攀附权贵,一心只为自己而抛却家国大事、民族利益的人。

其次,到了清朝中期,清的统治也日渐稳固,“反清复明”的声音渐渐弱了下来,诗歌的方向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此时诗词转向了由乾隆为代表的歌颂太平盛世的风格。这种风格在乾隆的《过蒙古诸部落》中體现最为明显。在这一系列的诗歌中,乾隆通过描写自己在蒙古的所见所闻,将自己统治下蒙古一派繁荣的景象呈现出来。在这些诗歌中,乾隆笔下草原的大气磅礴与牧民的欢乐祥和是那些生活在中原京城的文弱书生所难以描绘的。他的那种九五之尊的气概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最后,到了清朝晚期,统治者不再专注于发展民生,巩固政权。清朝开始衰败,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文人因害怕“文字狱”而不敢说真话,偶有著书立说的,也不再是为了社会大局,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这种局面在龚自珍的《咏史》中有着最直接的体现。他在诗中说到了社会被有钱人操控着,社会上多的是专写淫词艳赋的无聊文人,而像田横及其部下那样,愿意为国奉献的刚烈勇士却几乎不存在了。龚自珍对晚清政权提出了强烈的指责,呼吁统治者关注现实大局,开阔眼界。但他的呼吁和抨击被历史证明是徒劳。

四、《长相思》中思乡情怀的体现

虽然清朝诗词的主要风格多归属于以上三种类型,但也不乏有其他的风格类型,纳兰性德的军旅思乡词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古诗词的创作,多讲究意境和意象,通过意境的创造和意象的选择来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从古诗词的思乡意象来看,能够激发诗人或词人思乡情感的因素有很多,见得最多的是“月”,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这些诗句都是通过“月”这一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感。除“月”之外,“春”也是勾起诗人思乡的一个因素,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这些诗句中传递思乡情的意象就是“春”。 而在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中抛开这些传统的意象,另辟蹊径,运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将关外的风雪作为依托,通过身边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这首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浓浓的感情。

《长相思》的上阕写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通过对自己向关外进发路上所见的描写,体现了路途的遥远和行军的艰难,同时也讲述了关外与家乡景物大不相同。夜晚睡的不再是家里温暖的房间和柔软的床,取而代之的是冰凉的军帐和坚硬的木床。深夜难眠,词人站在帐外,看着周边陌生的环境和帐中微微摇动的烛火,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下阕从所见转到所闻和所感,“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整夜里,风声紧跟着雪声,风雪交加,词人彻夜难眠,想要做一个有故乡的美梦都难以实现。于是,词人发出了一句似无奈又似炫耀的感叹“故园无此声”。词人说,此处风声伴随雪声,整夜不曾宁静,我的故乡可没有这种聒噪闹人的声音。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詞人此时对关外恶劣环境的不适应和浓浓的思乡情。通过对关外狂风大雪的抱怨和对家乡“无此声”的描写,运用强烈的对比中,表达了词人渴望回到故园的思乡之情。

五、结语

每一个朝代的建立都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在建立之后维护政权同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纳兰性德生活时期,清朝乃至整个满清时代,发生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而战争的存在导致了无数将士的背井离乡。在战场上,这些将士们远离家乡,思乡之情无处排遣,只好通过写诗填词的方法来聊以自慰。这就是清代诗词中多出现思乡情怀的重要原因。

纳兰性德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造就了他词作多变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他的词作里,不仅仅有感情经历坎坷的哀伤,也有出关征战的豪迈和真挚感人的友情。他虽出生贵族,长在豪门,但是却并不因此而高傲,反倒平易近人,待人真诚,与朋友肝胆相照。虽然纳兰词给人最深的印象是其温婉凄恻,但是他的《长相思》也是千古流传的佳作,尤其结尾处的“故园无此声”一句,揭示了整首词作的主题,是全词的点睛之笔,通过“故园”与“关外”的对比,将思乡之情表露无遗。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清代军旅思乡词的一个代表之作。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里,将士们常年在外征战,背井离乡,这类的词作很多。《长相思》只是其中的代表,清代军旅的思乡情怀从中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朱伦春,胥兰.清新隽秀,自然超逸——赏读纳兰性德《长相思》[J].语文知识,2015(2):85-86.

[2]齐嫚嫚.纳兰性德诗论的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4.

[3]倪永宏.清词丽句最怡人——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J].中关村,2011(5):108-109.

作者单位: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军旅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一位军旅书法家的慈善情怀
校园里的“军旅绿”
本期主题:军旅
军旅迷情
江西教育社推出《中国军旅文学史1949-2019》
杨洋亮相军旅题材作品 《特战荣耀》
老兵情
SKAP秋冬军酷系列新品上市
中国军旅剧好戏何时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