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应成为师生的精神领袖
2018-02-24吴颖民
吴颖民
在学校,校长处于权力的中心,以自己的影响力来调动各种因素,实施学校教育。但校长这个作用是通过多个方面、多个维度表现出来的,比如我们校长要规划学校的发展,要营造育人文化,要领导课程教学,要引领教师成长,要优化内部管理,要调适内部环境,这些都是校长十分重要的职责。但在这些众多的学校事务中,最核心的是要建设育人文化,因为学校育人的本质就是文化育人。如果要描述校长的职能,我认为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句是“建设育人文化”,另一句是“实施文化育人”。
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存在着种种文化,比如学生文化、教师文化、班级文化等等,这些文化概括起来,就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就是精神文化,而最困难、最复杂的也就是精神文化的建设,因为学校的课程、制度、环境、行为等等,都是从精神文化的价值取向中所引发出来。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形态,就有什么样的课程、什么样的评价,所以校长角色中最重要的,就是在精神层面上发挥他的引领作用。所谓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就是校长在当中扮演精神领袖的功能。校长是学校建设的主心骨,是灵魂人物和核心价值的引领者,因此,校长应该以自己的精神力量去影响师生,影响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
而校长究竟该怎样引领学校的精神建设?我想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凝练,二是传播,三是践行。
首先,校长要凝练自己。大多数校长都是从优秀的教师成长起来的,而他们过去卓有成效的领域是学科教学,可想而知,要从一个学科专家变成学校办学育人的设计师、领路人、精神导师,需要不断学习、提炼,从教学、管理各个方面汲取养料,凝练自己的教学思想,形成自己的办学主张。其次,要善于传播。要经常讲,反复讲,并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教育主张,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最后,要勇于践行。作为精神导师,校长尤其要言行一致,把说的跟做的统一起来,做师生的言语典范和行为楷模。唯有如此,校长才能立稳脚跟,言近旨远,堪为世范。
过去,有许多的大学者,大“山长”,给他们的学校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产。如孔子留下了《论语》,朱熹留下了白鹿洞书院的教规,东林书院和山长们留下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喻世明言,陶行知立志教育救国,留下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经典论语,苏霍姆林斯基留下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等教育巨作。今天的校长,未来总有离任或退休的一天,那时候,我们将给学校留下什么?
我想,我们并不苛求每一位校长都留下宏篇巨著,但是,我们总可以凝练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给来者继承,让精神得以续命。如此,我们就无愧于“校长”的称谓,无愧于做一个伟大时代里一角清净天地里的精神标杆。
(作者系中國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会长、广州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 余志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