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课程的政策基础、理论依据与操作模型
2018-02-24朱洪秋
朱洪秋
摘要
作为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创新举措,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很大冲击,也带来了很多困惑与疑问。这要求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积极行动起来,把准研学旅行的活动属性,科学定位其课程地位,明确其课程设置的政策依据、理论支撑和操作模型,并在实践中深入思考,找到问题对策。
关键词
研学旅行;政策依据;理论依据;操作模型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高考改革和中考改革全面启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中小学教育核心话题的大背景之下,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青团中央等十一部委联合推出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一文件的出台,在基础教育领域引起了强烈反响,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旅行社团体带来了很多困惑与疑问。中小学研学旅行如何定位?其课程设置的政策依据、理论支撑和操作模型如何?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找到对策。
一、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政策基础
《意见》的推出不是一蹴而就的“拍脑门”决策行为,而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历史发展的必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考改革、中考改革和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推出,是研学旅行的主要政策基础。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研学旅行课程提供了基本定位
始于本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轰轰烈烈地展开,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这是对原有的以升学、考试和知识传授为核心的应试教育的一种革命性变革,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领域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内容的变革等。
在学习领域的变革中,高中课程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大学习领域,必修学分为116分。其中,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三个组成部分,必修学分为23个学分,是高中课程改革八大学习领域中学分最多、最具特色的领域之一。小学和初中课程中,也有明确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由此可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研学旅行课程提供了基本定位,那就是,研学旅行课程应该归属于综合实践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实现形式。
在学习方式变革中,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中的学习方式定位,决定了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中的学习方式定位,那就是,研学旅行课程一定不能成为教师导游的灌输讲解过程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记忆过程,而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以及研究性学习过程。这应该也是研学旅行为什么要在“旅行”之前加上“研学”两字的重要原因。
2.中考高考改革为研学旅行课程提供了动力支持
高考改革(简称“新高考”)从2014年开始启动,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新高考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与此相应地,其内容改革也以增强基础性、综合性为原则,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高考的改革方向,为中小学校积极开发和践行研学旅行课程提供了动力支持。
2016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导意见。意见提出的改革目标是,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维护教育公平。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试点之外的其他地区,可以继续按照现行的招生录取方式进行招生。中考改革(简称“新中考”)对课程标准的修订、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强化,必将引起中小学校对研学旅行这一新型育人方式的高度重视。在中考改革为研学旅行课程提供动力支持方面,北京市的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北京市将于2018年全面实施“新中考”。其最大亮点之一是,物理和生物(化学)各含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10分,历史、地理和思想品德各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50分的实践活动直接纳入中考总分,这是对研学旅行课程的最大政策导向和支持。
可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此外,中考改革还进一步推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2015至2016年间,北京市接连修订中小学课程计划。在其新的课程计划中,要求每个学科要有10%的实践性内容,这些课程内容应该到社会大课堂中去体验、去学习。
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研学旅行课程提供了育人目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2016年以来最热的教育关键词之一,它将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发挥重要的导向功能。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社会责任,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乐于学习、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真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十八个基本要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为研学旅行提供了政策基础和育人目标依据。研学旅行课程是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研学旅行的终极目标和评价标准。
综上可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高考改革、中國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为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依据和支撑。endprint
二、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理论依据
《意见》要求各中小学要结合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由此可见,研学旅行是研学和旅行的结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是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结合。为了让研学旅行有目标、成体系、收实效,我们应该强化其课程属性。已有的经验表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泰勒的现代课程理论和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应成为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基本理论依据。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方面内容。什么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还指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何谓“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他还形象地比喻说:封闭的学校教育,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隔开了。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学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主张,是针对当时国内教育界普遍存在的以“教”为中心的现象提出的。陶行知反对以“教”为中心,反对以文字书本为中心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做法,这就从教学方法上改变了教、学、做分离的状态,克服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弊病,收到了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完善素质的良好效果。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研学旅行最根本、最核心的理论依据,它要求研学旅行课程要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体验化的方向,还要克服研学旅行课程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
2.泰勒的现代课程理论
泰勒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的讨论展开的: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如何选择可能有助于达到这些目标的学习经验?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如何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这四个基本问题可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就是“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泰勒的现代课程理论作为西方课程理论的主导范式,揭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阶段: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是现代课程论最有影响的理论构架,对我国课程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泰勒现代课程理论具有预设性、控制性、封闭性、操作性的特点,泰勒课程原理应成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理论依据。
3.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不断扩展,以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在批判以泰勒为旗帜的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基础上异军突起。多尔批判泰勒模式把课程的重点放在课程目标的选择上,导致一种预定的目标。课程评价只关注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对于目标的适宜性则不关注。预先选择的目标作为目的提升到过程之上或外在于过程本身。多尔批判泰勒模式充斥着教育本质的工具主义或功能主义的观点,在此教育不是自己的目的,并非来自于自身;它指向外在的目标并受其控制。
笔者认为,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对话性、选择性的特点,顺应了人本化、个性化时代的特点和需求,是对泰勒现代课程理论的一种发展和补充,也是研学旅行课程个性化、人本化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操作模型
研学旅行课程是一种学习场所在校园之外、持续时间在2-3天以上、包含了吃住行等方方面面内容的综合性社会实践课程。开展研学旅行面临安全、费用、学业、活动等多重问题,因此其课程实施不仅要体现教育性,更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为此,笔者根据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多年的研学旅行实践经验,提出了“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施模型、“一中心四部委”研学旅行课程组织与管理模型,以及“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主题班会课程模型。三类课程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一个立体、丰富、可操作的研学旅行课程系统。
1.“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施模型
从研学旅行课程实践的视角,可以把研学旅行课程分为课前阶段、课中阶段、课后阶段三个阶段,简称研学旅行课程的“三阶段”;从研学旅行课程理论的视角,可以把研学旅行课程分为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简称研学旅行课程的“四环节”。把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便形成了“三阶段四环节”的研学旅行课程模型。这一模型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实现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论化、科学化、操作化、效能化。
2.“一中心四部委”研学旅行课程组织与管理模型
“一中心四部委”研学旅行课程组织与管理模型用来支撑研学旅行的组织过程。其中的“一中心”,是指每次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都要以班为单位,建构一个由班主任和专业部长組成的研学旅行课程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整个研学旅行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四部委”是指每次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都要以班为单位,成立学习部、生活部、行为部、活动部四大部委,分别负责研学管理、生活管理、行为管理和活动管理等内容。
3.“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主题班会课程模型
“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主题班会课程的具体内涵是:把主题班会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和自主学习、同伴分享、确立目标、落实行动四个环节,三个阶段是按照主题班会的时间和空间开划分的,四个环节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知、情、意、行统一的规律来设计的。
其具体操作过程是,在确定一个主题之后,课前阶段不是进行设计和彩排,而是把问题抛给所有学生,让他们去思考、去设计;课中阶段不是进行流程化的展示和表演,而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之后的分享与对话过程,以及师生在对话基础上达成共识和目标过程;课后阶段不是认知上有所改变就行,而是重点落实如何实现课中阶段达成的目标,并具体化到相关人员、相关措施、相关评价等。
综上可见,只要找到了研学旅行的政策依据,明晰了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探索了研学旅行的操作模式,就必能使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创新形式立足当下,影响深远。
责任编辑 余志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