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及细胞因子的作用研究
2018-02-24范庆成孙冠军倪子琴
范庆成 孙冠军 倪子琴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性心理干预对冠心病生存质量及细胞因子的作用。方法:收治冠心病患者71例,分为未心理干预组和心理干预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侧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临床资料。结果:3组的生存质量指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细胞因子IL-6、IL-1β、TNF-α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减少炎性因子含量,改善预后。
关键词 综合性心理干预;冠心病;生存质量;细胞因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心理干预或成为冠心病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收治冠心病患者71例,分析综合性心理干预对患者生存质量、炎性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冠心病患者71例,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男39例,女32例;年龄(61.5±12.3)岁。分为未心理干预组35例,心理干预组36例。选取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3.6±13.6)岁。所有入选对象未合并其他全身器质性疾病。
方法:患者和对照组人组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IL-6、IL-1β、TNF-α含量,分析患者生存质量等指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3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见表1。
3组间生存质量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组IL-6、IL-1β、TNF-α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导致的心脏疾病。高血脂、糖尿病、高血糖等是冠心病公认的危险因素,同时,冠心病亦属于身心疾病。心理、情绪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冠心病由于反复迁延,易导致患者出现情绪行为改变,严重者会引起抑郁症。心理波动则会进一步影响治疗效果及依从性。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冠心病患者予以综合性心理干预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本文研究结果揭示综合性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并且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
冠心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中老年人在工作、学习中往往会出现精神压力过大、情绪易波动,自我认知上易出现误区,治疗上存在诸多困难,亦会出现许多自主症状,导致病情反复。因此,及时的心理疏导、家人的关注可以让患者更好地配合药物治疗,提升治疗效果,并有助于冠心病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认知和情绪的调整。本文纳入人群年龄分布亦属于老年人群,纳入冠心病患者较对照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存质量下降,心理干预后其生存质量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
在各类心脏疾病中,往往会释放大量炎性因子,炎性状态促进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动脉粥样硬化本质上是内皮功能损伤的结果,内皮功能的损伤则会导致各类炎性因子的聚集。研究表明,动脉粥样斑块内聚集有大量的炎性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诱导免疫炎性反应,炎性反应进一步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引起冠脉斑块的不稳定,甚至破裂,导致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更好地稳定斑块至关重要。抑制炎性反应有助于缓解冠心病患者一系列症状。本研究结果提示,综合性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地减少炎性因子IL-6、IL-1β、TNF-α的释放,从侧面揭示心理干预可能通过减轻炎性因子的释放进一步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与生存质量。
心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情绪。情绪的異常波动往往会导致血管收缩、舒张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诱发血管狭窄,乃至血栓的形成。本研究结果亦揭示了综合性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各项生存质量指标,生存质量的改善则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反复。因此,心理干预是冠心病潜在的治疗手段,炎性反应是连接内皮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桥梁。
综上所述,综合性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减少炎性因子IL-6、IL-1β、TNF-α的释放;早期及时的综合性心理干预有助于冠心病的防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