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2018-02-24张晓玲张冬梅
张晓玲 张冬梅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患者150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70例行综合治疗(抗炎+中药口服治疗5 d,后行侧穹隆注射+中药灌肠治疗10 d);对照组80例予单纯抗炎5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中医证候及局部体征积分、盆腔压痛积分及盆腔积液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综合疗效、改善中医证候及局部、盆腔压痛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盆腔积液改变情况无差别。结论:采用先抗炎+中药口服治疗,后侧穹隆注射+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效果明显。
关键词 湿热瘀结;盆腔炎;中西医结合;中药灌肠;侧穹隆注射
盆腔炎性疾病是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表现为下腹痛、腰痛、带下量多、发热、食欲不振等。若未及时或彻底治疗,会导致盆腔组织破坏,引起广泛粘连后局部防御功能减退,继而反复发作,导致盆腔组织增生及瘢痕形成,引起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着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西医治疗主要采取经验、广谱及个体化的抗生素治疗,必要时以手术治疗。但盆腔炎病因复杂多样,若单纯采用大剂量、长疗程全身静滴抗菌药物,不仅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且易产生耐药。更重要的是药物不能达到盆腔局部产生充分的药效,既延误病情,导致局部防御功能减退,自身免疫力下降,又导致菌群失调及耐药菌出现。为弥补不足,本次先采用西药抗炎+中药口服,后行侧穹隆注射+中药灌肠的综合治疗方案。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8月-2016年12月收治确诊盆腔炎患者150例,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年龄20~47岁,平均(33±2.2)岁;病程1.5~42个月,平均(23±0.6)个月。对照组年龄19~48岁,平均(34±1.7)岁;病程1~48个月,平均(20±0.1)个月。两组年龄和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有关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妇产科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8版)、《中医妇科学》【新世纪(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有关内容拟定。①病史:既往有急性盆腔炎疾病史、宫腔操作手术史、不洁性生活史、阴道炎病史等。②症状:下腹坠胀疼痛或腰骶部胀痛;低热,疲乏;白带增多;月经不调;不孕。③体征:子宫有压痛、活动受限;宫体一侧或双侧附件增厚、压痛,甚至触及肿块。④辅助检查:包括B超、阴道分泌物检查、腹腔镜检查等。湿热瘀结型:主症见下腹痛、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黏稠。次症见神疲乏力、低热、纳呆,性交、劳累、经期加重,月经量多或伴经期延长,小便黄及大便干燥或溏而不爽,腹泻,恶心或伴呕吐,下肢或关节疼痛。舌脉见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涩。以上证候至少具备主症2项、次症3项,参照舌脉方可诊断。
纳入标准:①西医确诊为盆腔炎性疾病有性生活的育龄妇女。②中医辨证为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妇女。③心、肝肾、造血系统等无明显异常者。④阴道和宫颈分泌物未检出阴道假丝酵母菌、阴道毛滴虫、支原体、衣原体和淋球菌等。⑤3个月内未进行相关治疗者。⑥无先锋霉素及硝基咪唑类过敏史者。⑦愿意接受治疗,且能配合定期随访者。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西药抗炎(头孢唑肟3.0 g+奥硝唑0.5 g,1次,d,静滴)+盆腔炎Ⅰ号治疗5 d,后行侧穹隆注射+盆腔炎Ⅱ号灌肠的方案;盆腔炎Ⅰ号方:败酱草12 g,丹参9 g,赤芍10 g,黄柏10 g,泽泻9 g,野菊花12 g,三棱6 g,莪术6 g,当归12 g,延胡索15 g,香附12 g,白花蛇舌草12 g,蒲公英12g,红藤9 g,山药12 g,薏苡仁12 g,党参12 g,白术12 g,山楂9 g。随症加减。1剂,d,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盆腔炎Ⅱ号方:土茯苓12 g,白花蛇舌草12 g,红藤12 g,败酱草12 g,蒲公英15 g,鱼腥草9 g,紫花地丁9 g,党参9 g,苍术12 g,透骨草9 g,苦参9 g,鳖甲12 g,水蛭9 g,茵陈9 g,三棱6 g,莪术6 g。排空大便,睡前灌肠,1次,d。侧穹隆注射:胎盘组织液10 mg,地米5 mg,庆大霉素2 mL,奥硝唑20 mL制成的混合液,于宫颈外侧约10m的阴道穹隆处缓慢注入盆腔,左右各1针,隔天1次,5次为1个疗程。②对照组:西药抗炎(头孢唑肟3.0 g+奥硝唑0.5 g,1次,d,静滴) 治疗5 d。
疗效判定:参照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及本課题具体情况拟定(参照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胎疗前积分×100%。观察患者的症状及体征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随访3个月观察症状、体征及盆腔积液、盆腔压痛情况。①治愈:治疗后患者下腹痛、腰骶胀痛等症消失,妇检盆腔压痛消失,B超复查正常。证候、体征积分和减少≥95%。②显效:治疗后患者下腹痛、腰骶胀痛等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妇检盆腔压痛明显改善,B超复查盆腔积液或附件包块减少>2/3。证候、体征积分和减少≥70%但<95%。③有效:治疗后患者下腹痛、腰骶胀痛等症状消失或减轻,妇检盆腔压痛有所改善,B超复查盆腔积液或附件包块减少>1,3。证候、体征积分和减少/>50%但<70%。④无效:治疗后患者下腹痛、腰骶胀痛等症无减轻或加重,妇检盆腔压痛无改善或加重,B超复查盆腔积液或附件包块无减小或增多。证候、体征积分和减少<50%。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8.0软件辅助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综合疗效的比较:治疗组的愈显率87.14%,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的愈显率50.00%,总有效率88.7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endprint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体征积分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治疗前后盆腔压痛及盆腔积液比较:两组治疗后盆腔压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盆腔压痛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彩超复查盆腔积液效果相当。见表3。
讨论
中医古籍中并无盆腔炎的病名,现代医家根据其临床特点将其归纳到“带下病”“妇人腹痛”“产后发热”“瘕瘕”“不孕”等范畴。
盆腔炎多为邪热余毒残留与冲妊气血相搏结,以湿、热、瘀、虚、寒为特点,其中湿热瘀结型最为常见。因湿为阴邪,易袭阴位。湿性炎下,胞宫位于人体下焦,易受湿邪侵犯。湿浊蕴结下焦日久化热而为湿热之邪。罗颂平认为盆腔炎多因湿热二邪互结,气机受阻,血脉不通,日久瘀阻胞中而成。袁丽萍等认为瘀血内阻是盆腔炎性疾病的主要病机,瘀血内阻影响胞脉气血运行,瘀滞不通,不通则痛而出现腰痛、腹痛等盆腔炎症状。
盆腔炎性疾病属于难治性疾病,西药治疗起效虽快,但长期反复用药容易产生耐药且导致菌群失调,使患者免疫力下降。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但单纯中医药疗效仍受局限,中西医综合治疗受到医家越来越多的关注。王新华采用头孢唑肟+奥硝唑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的方法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患者37例,对照组用相同抗生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59%,对照组总有效率75.68%m。胡春芳采用西药口服+中药口服+中药灌肠的方法与单纯口服西药对比,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5.0%,高于西药组的56.7%。黄海平采用四逆散合四妙散加味联合抗生素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治疗患者62例,对照组单纯采用抗生素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0.3%,对照组72.6%,并发现治疗组中促炎因子CRP、TNF-α、IL-6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明显,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更明显的抗炎作用及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本研究既是中西医结合也是整体与局部治疗的组合。全身應用抗生素杀灭病原体,中药口服改善全身症状,中药保留灌肠避免首过效应并利用盆腔特殊的解剖部位,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盆腔炎靶器官,直达病所使药物充分起效。侧穹隆注射的庆大霉素、奥硝唑可以杀灭病菌,胎盘组织液可以软化并修复炎性增生组织。侧穹隆用药是盆腔内直接给药,药物浓度明显高于血浆浓度,能充分提高药物利用度,维持较长时间的药物浓度,同时可以促进增生的纤维组织软化,促进病灶消散。
综上所述,综合治疗可以更全面、彻底地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改善患者全身症状、体征,减少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广泛应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