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习兴趣为突破口 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2018-02-24严小红

新课程(中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运算习惯数学

严小红

(陕西省商洛中学,陕西 商洛)

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表述: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数学运算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手段,数学运算是一种演绎推理,也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础。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发展数学运算能力,有效借助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形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而实际上,学生的运算能力低下,与课程标准要求不符,让学生恐惧数学,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的后继学习,本文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研究内容,旨在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某个问题、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某一问题有兴趣,就会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必然会在这一领域有收获。对学习而言,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情感要求。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会产生惊异感。在学习过程中,他能灌注全部热情,津津有味,甚至会达到对所学知识迷恋不舍的地步;在学习后,他会产生一种愉悦感,激发他继续学习的欲望,并由此产生欢快、惬意的心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当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探究,而不会觉得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否则,学生就可能只是被动的、勉强地去学习。而有了学习兴趣,枯燥的运算、繁琐的公式、易混淆的运算法则对学生来说都不成问题,甚至成为乐趣。为此要解决运算问题,就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对学生的长期观察和研究,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合理确定教学起点,让学生每节课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学习没兴趣、厌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不会、或者是没有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觉所学内容枯燥无味,从而放弃了学习,长此下去,一个学困生就产生了,这是与教师有很大关系的,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就要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能学会,就要合理确定教学起点,应本着“低起步、多台阶、小步幅”,尽力提高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应当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产生形成过程、创设情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使用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学到更有趣,更有深度的知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任务,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数学运算是数学的基础,让学生明晰运算对象,确定运算方法,准确无误的运算,体会成功的愉悦,他就会乐于运算,喜欢数学。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传统的课堂,以老师为主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为此要求我们老师既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又要把握课堂节奏,既能放开又能收回。实际上学生成绩的不好,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是因为智力的差异,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习习惯的不好造成的。坐不住、静不下心、对学习没兴趣、被动学习、完成任务式的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如果一个人对所做的事情持消极被动态度,那么他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为此我们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作为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要具有新的人才观。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信息、开阔视野、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知识载体,作为教师还要强制学生坐在教室里,监督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这样经过一定时间,学生自然而然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堂上每时每刻学生都有任务,让任务驱动思维,让思维获得乐趣,学习的兴趣自然形成。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运算错误频出,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考一次打击一次,学生失去了信心,学习没了兴趣。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成功、成才的心理素质,是对自身能力的科学估价。自信才能有主见,才能做出他人未做之事。缺乏自信心,就会产成心理上的自我鄙视、自我否定、自我挫败,因此自信是人生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教师的评价对学生产生自信心理至关重要。教师必须注意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正面鼓励为主,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知道自己进步了,从而产生相应的自信心理。学生的自信还来自于自己课堂的表现、作业的对错和考试成绩的高低,因而教师在课堂上注意教学内容的设置,作业或考试中注意题目的搭配,让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出,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才能,培养学生自信心。

四、帮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提升

课前让学生预习,熟悉本节课内容,教师在要求学生预习时要明确任务。教师可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提纲的设置要根据不同内容来确定,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巩固复习旧概念,查清理解新概念,理解不透的记下来。(2)初步理解新课基本内容是什么?思路如何?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向前跨进了多远?(3)找出书中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有兴趣,就不易出错,成功率大大增加,课堂中老师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完成本节课最主要内容,课后设置跨越性的练习题、思考题,让学生在能力上飞跃。

比如,在“三角函数定义”这节课中:(1)让学生上网查阅三角函数产生的历史。(旨在培养学生搜索信息、整理信息能力,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2)复习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以旧引新,巩固已有的基础知识,找新旧知识的切入点)(3)对定义进行推广。(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推广和引伸,这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方法)(4)对定义进行简单分析,得出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简单性质。(新概念产生后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5)定义的应用,引出传统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6)依据上网查阅三角函数产生的历史,辨析两种定义。(思维的碰撞,能力的提升)。

五、让数学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赋予数学知识更多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中的应用。数学课堂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学习数学却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就会抱怨学习数学没有多少用处。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在构建生活的课堂,联系学生实际的教学中,联系的实际问题还应具有挑战性、激励性,使学生产生困惑、激活思维,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在“数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中,我先创设情境给出一个问题,小明借了小王10000元,小明承诺6个月后分三次还清,但二人在还款方案上出现分歧。

方案一:小明认为,自己借了小王10000元,分三次还清,为公平起见取平均数,每次还___元。

方案二:小王认为,自己借给小明10000元,分三次还清,若钱存银行6个月后有利息(月利率为0.375%,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为公平起见取平均数,每次还___元。

学生思考并作出选择,也可上网搜查分期付款有关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上相关知识的丰富性,同时也意识到所研究问题源于生活实际。

六、重视学生数学运算习惯的培养,习惯是兴趣的前提

数学由于它自身严密的特点,就容不得学生有丝毫的粗心。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有一部分原因是与不良的学习习惯有关。很多学生脑子灵活,反应快,在做题时只求结果,不注重过程,认为题目会做就行了,到考试时再认真做就可以了。殊不知没有平时的基本训练,不愿花时间进行规范的运算,规范的书写,长时间就会养成马虎、粗心甚至看到稍微复杂的计算心里就烦等不良习惯,导致题目一看就会,而一做就错。

要克服这些,就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数学核心素养要求能够利用程序化思想理解和表达问题,理解程序化思想与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联系,通俗讲程序化思想就是习惯。数学运算也一样,养成一种运算习惯,也就形成了一种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增强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做法并不只限于这些。爱因斯坦也曾说道:“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只要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能运用好一切灵感,结合本学科特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发现和创造、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数学运算就不成问题,数学运算能力自然提高。

猜你喜欢

运算习惯数学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上课好习惯
有趣的运算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