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以鲁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
2018-02-24高赛凌
高赛凌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召口中学,山东 淄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在定位课程目标时写道:“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因此,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
一、深挖文本育人价值,找准德育切入点,渗透德育
语文课要进行德育渗透,但绝不等同于思想品德课,更不能变成附加成分,在课堂中出现拼接、狗尾续貂之嫌。一定要从文本的具体内容出发,挖掘文本本身具有的思想内涵,使学生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
1.从文本主题、题材出发,宏观角度渗透德育
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大都有一个思想主题。这个思想主题的提炼过程,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佳契机。它是文章的“魂”,如果学生能够在阅读分析中提炼生成并内化成为自己精神领域的一部分,那么学生就成长了。以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为例,共五个单元,文章又可整合为五个大的主题,可以进行如下的德育:
《社戏》《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口技》都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在阅读欣赏这些文章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民俗民风,思考人生。
《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纪念白求恩》《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都是写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他们的才智,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对学生是很好的励志教育,也可以鼓舞他们为社会、为人类做出更杰出的贡献,培养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最出色的球员》《我打败了男子汉》《我的梦想》《门外观球》《下棋》《纪昌学射》与体育相关,学生可以从中感受体育精神,教师可以进行理想教育、励志教育。
《向沙漠进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死海不死》《枯叶蝴蝶》都是生态环保之类的主题,学生既可以了解科普知识,又可以接受环保教育。
《桃花源记》《短文两篇》《核舟记》《卖油翁》《推敲》《杜甫诗三首》是古文单元,主题和文体都较杂,但学生可以从中感受不同朝代的风土人情。
2.从教学小环节出发,微观角度渗透德育
语文学科知识点零散,信息量巨大,每篇文章都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文体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作为重点。常见的课中环节也可以作为德育渗透的阵地:
如字词的教学。字词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文字的组成特点,文字的渊源或典故,进而对学生进行热爱传统文化教育。
如人物分析环节,可以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人格教育、励志教育、亲情教育等。如《孙权劝学》中吕蒙听取别人意见变得勤学的故事,就可使学生从中受到励志教育。
二、以文本为线,在拓展延伸中,渗透德育
语文学习不仅是文本教材的学习。有句话说:语文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型也是较多的。常见的课型有阅读课、写作课、口语交际课。
阅读课可以通过主题阅读来达到德育的目的。如第一单元的民俗文化学习,就可以再搜集一些民俗方面的名家文章进行主题阅读,使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入和多方面的了解认识。当然也可以结合本地的民俗风情来进行写作。读了鲁迅的《社戏》,还可以读读鲁迅的其他小说,如《呐喊》《彷徨》等。
写作课是检验德育渗透的很好途径。学生从教材中汲取的精神力量,会在他们的写作中得以内化和展现。
口语交际课是语言表达和资料搜集能力的训练课程,学生也可以抒发自己的观点,在思辨中、在生生交流中,使得价值观、世界观得到更正。
三、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渗透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带领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