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这一篇
——《梦回繁华》教学案例与反思
2018-02-24王蓉蓉
王蓉蓉
(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江苏 南京)
【教学案例】
(一)
师:课前大家都做了预习,老师先考考大家,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生(齐声):《清明上河图》。
师:好,我们一起通过图片来欣赏这幅鸿篇巨制。回到课文,作者介绍了哪些内容?
生:首先介绍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文化生活的活跃。这是创作背景。
生:第二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还有时代背景。
生:第三段介绍了画作的内容,第四段也是这样。
师:那第三段和第四段有何不同?
生:我觉得第三段是大体做介绍,第四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上的具体内容。
师:你说得没错。第三段是整体介绍,第四段是具体介绍,有区别。
生:第五段介绍了画作的绘画特点和历史价值。
师:你概括得很准确。如何发现的?
生:在第五段最后一句中有关键词“艺术表现”“历史价值”,我刚才勾的。
师:你这种勾画关键词的阅读方法很好!值得点赞。
【第一环节,从画面到文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
师:这几位同学说的都挺好。他们通过勾画批注,概括段落大意,了解说明内容。这是我们继续自学的基础。当然,我们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再细读课文,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请看这些角度:(1)假如你是阅读者,你从文中读出什么?(2)假如你是写作者,你从文中读出什么?(3)假如你是绘画爱好者,你从文中读出什么?(4)假如你是历史爱好者,你从文中读出什么?请以一大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角度,细读课文。
(学生选角度,教师发锦囊。学生细读课文,做好批注,小组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师:好,下面我们从阅读者这个角度开始交流。请第一组组长发言。
生:我们是从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两个方面来看这篇课文的。这篇文章是空间顺序,因为我们在第四段找到了“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这些表示方位的词语。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
生:不同意。这几个词在第四段,只能说第四段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全文不是。
师:那你觉得全文是什么顺序?
生:我觉得是逻辑顺序。因为段落内容决定顺序应是逻辑顺序。
生:请这一小组继续汇报。
生:嗯,我们除了发现第四段是空间顺序,还发现第四段每个层次也有顺序。“开卷处”这里是由远及近,“中段”是由河边写到河上再写到河中。“后段”是整体入手写建筑,然后写物品、行当,最后写人的活动。
师:你们阅读得很仔细!作者描绘这样一番繁华景象,却给人繁而不乱、长而不冗的感觉,也许就是依赖于这些说明顺序吧。如果请你评价这篇文章,你会怎么说?
生(面露难色):嗯,感觉文章条理清楚。
师:阅读小组还有什么需要汇报?
生:我们组发现这篇文章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比如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摹状貌、作引用。
师:你找得很全。非常好。能选择一处说说作者为何使用吗?
生(想了一小会):第五段中作者引用了《东京梦华录》中的内容,告诉我们《清明上河图》中所写的内容和《东京梦华录》记录的一样。
师:仅此而已吗?再看看。
生:嗯,我觉得作者是想说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
师:你的领悟力真好。大家来看《东京梦华录》是怎样一本书,是谁写的?再尝试体会引用的好处。作者南宋孟元老,生于北宋末年,曾在东京生活了23年,对汴梁的繁华生活非常熟悉。北宋灭亡后,随国南迁临安。后做此书。毛宁用《东京梦华录》来说明画作的写实性再合适不过了。好,如果请你们组来评价文章的说明方法,你们会怎么说?
生:我觉得作者用得好,很恰当。
师:下面有请写作组来汇报。
生:我们先在第四段中勾画了四字短语,然后选择一句四字短语较多的句子,进行改写。改写后,与原文做比较,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原文比,改写的文字不好。原文用了好多四字短语,语言非常精练,能将汴梁繁华景象都写出来。
师:没错,这些四字短语表意丰富,概括性强。其他同学听后,还有其他什么想法吗?
生:我觉得用四字短语,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虽然字少,但我们读到这里,眼前会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生:我觉得四字短语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感觉像文言文,有诗意。
师:没错,文白相杂,语言典雅,有韵味。
师:下面再听听从绘画的角度,我们能读出什么。
生:我们勾画了文中有关绘画的句子,发现作者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介绍了画作的内容:北宋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市街市的繁华景象。还发现绘画的特点:传统手卷形式、以移动视点摄取对象、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
师:你们寻找得很全面。我们不难看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再现汴梁繁华之貌,显示出北宋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他的绘画技艺也在发展,这幅画的艺术表现丰富、复杂,这恰恰反映了北宋文化艺术水平的飞跃。“梦回繁华”中的“繁华”既是所画的繁华之景,也是艺术表现的丰富。
师:历史小组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也勾画了有关历史的句子,发现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一是北宋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文化生活的活跃,二是它创作在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局面。
生:我们还发现南渡的北宋遗民将《清明上河图》视为是故土繁华的写照。而现在《清明上河图》还具有历史价值,是研究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的重要资料。
师:你们读得很认真,而且关照到文中历史价值的两个不同角度:一是南渡的北宋遗民,一是现在的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同一幅千古名作,不同时代的人感触却不同。假如你是北宋灭亡后南渡的遗民,偶然有幸见此画作,你会说什么?
生(思考一小会):汴梁,我的家乡,你繁华已逝,何时能再回去啊!(全班笑)
师:体悟得不错,南渡遗民的一声叹惋,被你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谢谢你。
师:那假如你是游览者,来到故宫博物院,亲眼看到这幅巨作,你会说什么?
生:多么伟大的一幅画啊!(全班笑)
师:直接抒情,很直白,充满对前人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的褒奖。还有吗?
生:老师,暑假时我真的和父母一起去参观了故宫博物院,看到了《清明上河图》。当时我和爸爸妈妈说:“此画只应天上有,人间能赏几时回。”
师:你说得太棒了。也只有亲眼所见才能充分感受它的无穷魅力。可以说,“梦回”是故人的声声哀叹,是今人的声声赞叹。
【第二环节,通过四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师:今天大家读得很仔细,谈得也很深刻。这篇文章选自哪里?
生(齐声回答):《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
师:对,作为专攻中外美术史的大学教授毛宁,他写这一讲,除了介绍《清明上河图》内容,也许还希望读者能了解: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关注作品的艺术表现,还要探究作品背后的故事,理解其历史价值。同学们可以课后翻阅这本书,也许会有别样的收获。编者老师选此篇,可能希望同学们自主研究文章的顺序、语言等,积累更多的说明文知识。今天大家学得很好,谢谢你们!
【第三环节,课外阅读推荐,小结全课。】
【教学反思】
人民教育出版社专家王本华曾说:部编教材自读课更侧重于学生自主阅读,其选文的典范性轻于教读课文,但在阅读方法的代表性上则强于教读课。《梦回繁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本次教学设计兼顾文体特色与内容价值,通过四个学习任务的导学自学,注重活动中听说读写思多样化的运用,较好地完成了对课文从形式到内容的解读。
一、从形式入手
《梦回繁华》作为说明文单元的自读课,可成为检验学生单元学习成效的例子。我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一是从阅读者的角度,看说明文的内容、顺序、方法;二是从写作者的角度,品味说明文的语言。
课堂上留给学生充分阅读思考的时间,通过勾画批注、同桌交流等方式,明确段落内容。这是细读课文的基础。同时这篇文章语言颇具特色,值得玩味。它既有说明文准确精练的一般特点,又有典雅隽永的语言特色。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1)勾画第4段中的四字短语。(2)选取你喜爱的四字短语所在的句子(1~2句),在不改变句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3)比较原文和改写的内容,说说哪个更好及理由。通过三个层层深入的自学步骤,学生逐步发现文中使用四字短语的妙处:即表意丰富,概括性强,还能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时文章语言富有诗意、典雅、有韵味。学生是在实践活动中尝试、验证、体悟这一特点。毕竟教科书上的知识点、能力点基本是固化的,只有将特点、概念具体化,将方法、策略过程化,才能最终转化为学生的个体经验,将阅读方法变为学生“活的智慧”。
二、从内容入手
由题入手,不禁会思考“繁华”是什么,又是谁千百次“梦回”。由课题衍生的疑惑不也是作者想引起读者关注的内容吗?循着这条思路,我引导学生从绘画和艺术两个角度继续赏读此文。
从绘画角度看,学生在了解其背景、内容、手法后,不难发现“繁华”一方面指《清明上河图》展现的北宋汴梁当时从近郊到城市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指张择端绘画技艺的丰富与复杂。结合时代背景,学生认识到《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商业手工业发展、城市文化生活活跃的时期,也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清明上河图》的绘画创作真实反映了北宋经济的繁荣和艺术水平的飞跃。这一角度的深入探究,学生充分理解“繁荣”二字的含义,对千古名作的欣赏不再停留在绘画内容的知晓上。
从历史角度看,我引导学生关注谁在“梦回”,借助有关历史的句子,寻觅《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学生在发言中提到:《清明上河图》曾是南渡的北宋遗民对故土繁华的一份怀念。它写实性很强,也是现如今人们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背井离乡的北宋遗民,他们发出的是对故土繁华已逝的声声哀叹;而如今的参观者,他们发出的定是对前人非凡智慧、杰出创造力的声声赞叹。
总之,自读课,只要上“承”教读课教学,学“法”、习“法”,最终得“法”,下“转”课外阅读,让学生饶有趣味地去读课文后链接的文章,去读整本书,就是自读课的成功。我想,这节课的教学目的达到了,我用“好”了这篇文质兼美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