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思考
2018-02-24李琴
李 琴
(常熟市古里中学,江苏 常熟)
国家领导人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要政治过硬,方向不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具体到初中阶段,就是加强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据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一、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在升入初中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较大变化。这个阶段的初中生,通过与周围同龄人的交流,逐渐树立起自己的是非价值观念,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开始形成他们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加强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就是让他们在初中阶段就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公平和正义这两种价值观念是我们人类价值观的基础,而法治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内涵就是公平和正义,因此,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非常重要,关系到他们未来的价值观走向。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阵痛时期,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多元价值正在冲击和挑战着我国传统的朴素的正义价值;而另一方面,全社会都认同的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确立,因此,我国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因此,通过加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初中学生的法治意识来强化社会公民的法治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法治意识,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全面推进民主化的进程。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正处在确立他们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受青春期叛逆思维的影响,他们不愿意被动接受书本上的教导和理论,而是更多地通过自身对周围世界的所见所感来获得,因此,树立良好的法治环境,普及法治意识教育,青少年的法治观念和意识的树立十分必要且可行。而当前社会出现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没有法治观念导致。加强对初中生的法治教育,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是摆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面前的重要课题,是强化全体国民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和前提条件。
二、法治观念和意识缺乏的危害
根据新课标要求,当前初中阶段的德育提倡一些新的理念:人本化、主体性、生活化和民主化。具体地说,学校德育的目标与任务就是普及民主、法治观念的教育,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强调教育为主体服务的价值思想和目标。
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是追求和谐,而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秩序的社会、法治的社会,因此,和谐社会要求全体公民应具有强烈的规则意识,遵守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遵守各级组织制定的规章、制度,遵守公共生活准则。落实到初中学生身上,就是让他们懂得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规则意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调节,都需要各种制度加以规范,法律制度作为规范人们行为最为有效的手段,具有广泛的约束力,它是任何制度都无法取代的。一旦人们规则意识淡薄,法治观念缺失,就会造成道德低下,视规则如儿戏,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现阶段,规则意识淡薄,法治观念缺失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基于此,国家领导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党员干部要加强道德修养,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追求健康情趣,不断向廉洁自律的高标准看齐,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止,守住底线、不碰高压线。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他们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法治意识的形成将影响和伴随着他们一生。初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和前途。而现阶段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缺失的现实环境,严重阻碍了他们法治意识的形成。例如,近年一些事件,就是因为学校平时管教不严,疏于关怀,对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力度不够导致的。还有一些事件是由于学生规则意识淡薄,法治观念缺失造成的。因此,从初中阶段就树立起他们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对我国将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策略
(一)注重基础法律知识的传授
对于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讲,不管是理论知识,还是他们的生活阅历,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要想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就必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加强授课内容与他们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将基础的法律知识循序渐进地传授给他们,让他们随着年龄和学识的不断增长,逐渐学会基本的法律常识,明白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与义务,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以及不损害他人的合法利益等最基础的处事原则和法治意识。我国宪法中强调,公民拥有相应的政治权利、自由,人身与人格权,以及社会文化权利等一系列基本权利。从学生层面来讲,与他们联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受教育权。比如,政府当前推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就是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一种有力保障。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让他们正确认识到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明确什么事情是他们应该做的、必须做的,什么事情是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是违反法律法规的,确立自己言行举止的警戒线、高压线,为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如果政治教师只是单纯地给学生传授法律知识,而不去引导他们尝试实践,久而久之,便会导致他们陷入一个口头上理论知识丰富,一遇到实际问题就处于只会说不会做的僵局状态。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四有”青年,初中学生不仅要加强自身法律知识的学习,还要学会运用自身所掌握的法律知识,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此,在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一些基础的法律知识外,还要积极鼓励并引导他们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尽他们应尽的社会义务。比如,学校周围通常有一些非法经营的小餐馆,这些餐馆采购了地沟油等不卫生的食材,做出一些卫生不达标的快餐食品进行便宜销售,导致一些学生吃完之后腹泻、食物中毒等等。对此,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和现象思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四有青年,正确做法应该是什么?要引导初中生不论是从学生层面,还是从主人翁层面都要选择正确的做法,向身边的人倡议,向有关部门反映这种情况,让相关单位对校园周边的非法餐馆做出相应的处理等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是培养初中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三)教学过程中运用真实案例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社会上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促使学生有深刻的印象,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知识产权维护方面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并轻松掌握相关的知识,教师可以运用身边的具体事例做出解释:某语文教师布置了一篇作文,班中的某位学生通过网络或是作文报纸,东拼西凑抄袭了别人的文章,上交作业后,因语言精美优秀受到了语文教师的表扬,这就是对原创作者知识成果的一种窃取,也就侵犯了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同时,也可以引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实际案例,对学生渗透侵权责任法,让他们对知识产权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当发现别人侵犯他们自身的权利时,能让他们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明确他们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他们所拥有的权益。对此,初中政治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响应十九大报告精神的号召,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在初中青少年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有效地渗透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让他们形成初步的法律观念,做一名合格的“四有”青年,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