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作文自信心的培养
2018-02-24汤恒宝
汤恒宝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柘皋镇中心小学,安徽 合肥)
自信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一种向上奋进的内驱力,有助于一个人取得成功。对于学生来说,自信能唤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强烈的写作欲望,积极的写作态度。学生拥有了自信,作文可能就迈向成功。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取得信任、善用评价、体验成功等途径,利用作文教学及相关环节培养学生作文自信心。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信
小学生常常缺乏自信,是因为一次次失败或挫折让他(她)失去自信。对于学生来说,自信是发现自己具有的能力,作为教师来讲,要培养其自信能力,就需要教师创造条件使学生在成功中激发自信心。例如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与写作有关的培养自信心的活动:编故事、说笑话、演小品……生生、师生评论,发表意见等等。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自我展示,发现自身和他人的“亮点”,尝到了成功的味道。例如,在教学《乡下孩子》一首诗时,针对诗句“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教师这样设计:“现在,如果你就是一个乡下孩子,会怎样捉蝴蝶?还会编出什么样的童话故事?针对诗句“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教师再设计“看图练说:拾一把稻穗(会怎么样),采一束野花(会怎么样),割一篮野菜(会怎么样)……”让学生练说。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觉得自己原来也能说、能讲、能演、能写,体验自信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二、加强信任,获得自信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让我们懂得,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暗示能使学生感受到非同一般的自信,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越会有好的期待效应,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作文自信心,而且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针对写作水平不高、能力差的学生,教师把他们想成是将来会有优异发展的学生。课堂上指导学生写作文时,做到预估这些作文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可能是构思立意差,也可能是布局谋篇差,也可能是无话可说……要是他们无从下手,老师就要对他们充满信心,不急于请学生回答,也不急于自己回答,怎么做呢?可适当提示,在提示下,让学生自己答出比老师答出效果好上千倍。再如某一位学生作文写不出,教师可以和他促膝谈心,帮他分析原因,并作引导,让其打开思路,获得自信。以上种种做法,使学生体验到教师对他的信任,从而增强了作文自信心。在生活中、作文课堂上、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调、表情、眼神、手势、体态语等方式向学生传递了暗含的期待和信任,学生则从教师那里感受到老师始终认为他是能干的、聪明的。长期下去,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写作变得主动积极,作文水平逐渐提高。
三、善用评价,树立自信
教师要有效克服学生的障碍心理,增强学生的作文自信心,还要学会运用良好的评价手段。例如教师评改学生的作文时,简单地使用“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错别字多……”这些语言,打上不及格的分数,大大地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心,反之,使用商讨性、表扬性、鼓励性语言会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要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有这样一位同学写《非遗物质文化园研学之旅》,他在作文开头写道:“老师说,明天我们去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旅行。同学们听了,个个喜出望外。”老师批语:“开头开门见山,紧扣住主题,这一处写得好。”另有学生在结尾写上:“回到家,我还和爸爸妈妈看了一会儿电视,分享这一天见闻,之后就去睡觉了。”老师批道:“结尾这一句可以不要,现在我给你划去了,你别心疼,因为这样更简洁,没废话,你说呢?”这样的批语做到言之有情、晓之以理。以上种种方法,克服了学生的心理障碍,树立了作文自信心。
四、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自信心来源于社会实践,人类产生自信心的基础就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作文时写得好,写得妙,写得出彩,他的情绪就好,自我感觉也好,写作的欲望就越强烈,作文自信心也就越来越强。相反,作文中的失败和挫折则会削弱他的动机,伤害他的形象,继而丧失信心。成功是每个学生应该得到,并且能够得到的,教师往往左右着学生的成功。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对同一内容采用“区别对待”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成功,可以增强其自信心。例如,同样一个写景作文,教师对基础好的同学要求高,整篇作文,语言要优美,想象要丰富,而基础差的同学,要求低,只能叙述实景,这其中基础差的同学,哪怕用上一两句精美的语句,一两个恰如其分的词语,或者独到的开头和结尾,教师都不放过这样的每一个“亮点”,让学生获得写作时的成功体验,增强了作文自信心。学生有了作文的成功体验,就会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有了良好的自我感觉就会产生作文自信心,有了作文自信心,更能促进学生写作。
自信心对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提升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写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又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如此说来,作为语文教师,何尝不是有责任不断地摸索,帮助孩子们增强自信心?让学生不再是“作文、作文,见到头痛”,而是“作文,作文,我肯定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