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2018-02-24

新课程 2018年12期
关键词:内容传统语文

李 慧

(安徽省桐城市龙腾第一小学,安徽 桐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变得至关重要。语文作为我国文化内容的知识性代表,想要在其教学环节中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就必须要做好对文化氛围的构建。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历史当中的精粹,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在实现课堂文化氛围构建的基础上,促进全面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探讨。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予以应用,能够实现构建良好教学环境,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为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支持。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历史所传承下来的经典内容,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在丰富学生课堂学习体验的同时,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有所了解,帮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很多适合于小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内容都是以故事形式予以表达,这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契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会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符合他们实际水平的知识内容,这能够让小学语文课堂既完成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目标,又实现了人文素质培养目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行为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传统文化故事在课堂导入阶段的应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以故事的方式融入课堂导入阶段,能够在实现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上,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这对于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价值。从小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来看,他们喜欢具有丰富情节的特点的故事,而许多传统文化都是以故事的形式传承下来,教师通过教学导入阶段对传统文化故事的展现,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实现传统文化熏陶以及进行养成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女娲补天》一课的教学中,因为其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模式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导入阶段为学生讲述传统文化故事“女娲补天”或者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相应的故事动画,由此来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并让他们通过听故事、看动画,来了解女娲补天,从而增强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并对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产生良好的动力支持。

2.传统文化理念在课堂教学阶段的渗透

在课堂教学阶段中,教师想要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育,帮助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在语文素养方面有所提高,就必须要将传统文化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因为语文知识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语文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理念,能够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语文知识,从而为他们的语文素养构建带来支持。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多样性表达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称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提出“如何给大象称体重?”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表现选择适当的机会切入课文内容,让学生带着疑问去看一看古时候曹冲小朋友是如何称象的。在此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动力,然后通过引入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进行学习,这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古人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对古人产生敬佩之情,并能够将这种敬佩之情迁移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从而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动力,为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实现带来支持。

3.传统文化内容在课后训练阶段的应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后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其对于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能力有限,再加上他们缺少自控力,使得以自主为前提的课后训练难以实现。基于对这种情况的认知与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课后训练中,来实现对学生课后训练主动性的改善,为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打下基础。例如在完成《负荆请罪》的教学后,教师就为学生布置了一个实践性课后训练任务,让他们回家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并向父母承认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让学生能够将课文中所学习到的传统文化内容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并养成勇于面对错误、不撒谎的好习惯,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培养带来支持。

综上所述,做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能够为实现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带来支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和喜欢传统文化内容,教师一定要做好对其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形式的构建,让学生能够将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融为一体,从而在课堂学习中愿意主动去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而在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同时,为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构建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内容传统语文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主要内容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