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四驱动: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
2018-02-24王冬晖
王冬晖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厦门)
现实教学中,当我们聚焦课标的落实,关注“四基”的实施,致力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时,经常能看到学生的学习仍然存在浅层化的现象。我们可以以问题驱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注重学习的自然发生,直指数学学习的本质,催生学习方式的悄然改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做到“问题驱动”,是实现数学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层次问题驱动——促数学知识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问题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数学问题为学习任务驱动的深度学习,是以问题驱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走向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批判,是对数学知识建构内部意义的追寻与理解。
例如,人教版“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在揭示了课题,初步认识了学习的必要性(平均分物体每人不够一个)后,老师设计了以下问题:
问题是激发和引领课堂教学的重要推手,是撬动学生思维的杠杆,是师生之间进行知识和情感传递的重要载体。课上,教师相机找准切入点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折、涂后,观察、比较、交流后,有了这样的收获:虽然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同,分法也不同,但都是把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涂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深刻认识了的意义。在比较中,学生直面分数本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不仅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认知的全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了思维的深度发展。
二、反向问题驱动——强数学知识建构
小学数学教学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数学知识的传递,一个是数学知识的建构。以反向问题驱动,创设“启智课堂”,增强数学知识内涵与外延的建构,营造深度学习气氛,可以使数学问题的指向更明确、问题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多彩、问题类型更加多元化、问题的层次更显递进力,同时师生课堂互动的维度得到了有效拓宽,实现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何以知其所以然”的跨越式进步。一个数学问题的提出到正确答案的水落石出,需要一个逐渐深入、不断探索的过程,反向式问题就是这个深度学习过程中不断推动学习进展的动力,学生通过解决一个一个逐层深入的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进行重组与建构,实现了数学知识体系的整体化,进一步提升了数学思维。
三、链条问题驱动——引数学思考深入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不应只是直线型的,应是多角度多层次,有较好的广度和深度。教科书由于文本的限制,很多教学内容的细节都无法呈现,为了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认知的距离,可以将教学内容变成一系列的问题链,从而让知识学习的过程变成引导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过程。设计一系列互相关联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连续性的思维活动。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时,结合四年级的孩子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但本课的学习却需要学生从比较直观的植树问题中抽象出“间隔”“间隔数”“总长”等概念,同时还要将植树问题延伸到安装路灯、排队等问题的实际情况。教学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通过有效设问,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手掌,建立起间隔、间隔数等概念,通过手指头的屈伸,掌握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在具体例题教学时,再通过组织学生对路的长度进行调整,观察、归纳以下问题:
(1)间隔数与总长度、间隔长度有什么关系?
(2)间隔数与植树棵数有什么关系?
(3)两端都栽与只栽一端、两端不栽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一组步步紧逼的问题链,一步步将学生的学习引向纵深,逼近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使数学学习的精确度更高、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拓宽、知识系统化的重组建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知识、技能、素养都得到整体化、同步式的提高,使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驱动深度学习成为小学生数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