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8-02-24柴丽霞
柴丽霞
(山西省襄汾县第四小学校,山西 襄汾)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强调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打破以往数学知识传授的单一性、被动性和机械性,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自主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数学教学不在单一体现对数学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侧重对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运用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去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下面就对此提出几个方面的思路。
一、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结构有限,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各方面都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对于外界知识的学习还处于一个抽象、客观和视觉化的阶段,对于数学这门逻辑性的学科而言,在学习和理解上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对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化差异性,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使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满足学生认知特点,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使学生愿意投入和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生活化”的教学还能打破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刻板性和严肃性,选择学生感兴趣和能参与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具有发言权和思维立场,进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体做法如下:
(一)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
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数学概念、计算法则的学习都处于一个“抽象”的状态,缺乏具象化的理解和应用,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以学生记忆和反复练习为主,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意识的形成,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将生活化的问题引入到数学知识中,从学生能够接触、能够客观感受和体验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参与到数学问题形成的过程中,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思考、理解和应用的方向,而且还有助于调动学生主观,增强学生数学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二)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合理引出概念
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合理引导和训练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概念的引出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要尽可能使教学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能够实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相互讨论和探索过程中,去解决数学问题。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数学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多鼓励学生大胆发现,从现实实际出发,去探索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提升数学能力的基础上,完善数学认知体系,强化数学综合素养。
二、突出数学教学的实践化
培养学生数学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遵循学科的基本特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采用教学手段和创设教学模式,多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挖掘和探索这些数学知识。如:学习几何图形时,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存在的结合图形,去观察不同图形的特点、性质,从实际出发导入几何图形的概念,为学生学习提供参照物,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更具有目的性和方法性,才能更快抓住重点和中心。久而久之,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归根到底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对此,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表演情境等,让学生在情境中去运用数学知识,去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强化学生的探究思维,增强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操作,培养能力
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数学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合理把握教材内容,遵循学生主体发展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自主操作,去检验、去应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强化认知,形成系统化的数学系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遵循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树立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观察、探索、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以全面强化学生的数学认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自主能力、探究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