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巧用
2018-02-24刘晓娥
刘晓娥
(兰州市西固区福利路第二小学,甘肃 兰州)
教师在进行复习教学时,应结合教材特点和内容,运用思维导图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思维导图引领,优化单元知识结构
思维导图能使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得更加直观,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可以使知识结构更加清晰,加深知识的理解。对内容较多的章节,先引导学生进行初级思维导图的制作,把各部分知识利用图表形式有机“串联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然后利用思维导图的直观性优化单元知识结构,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首先把知识点分为五个一级分支,即:(1)三角形的定义。(2)各部分名称。(3)三角形的特征。(4)三角形的分类。(5)三角形的应用,然后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不同,借助所建立的思维导图,有针对性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对各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直观地学习了本单元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思维导图梳理,优化板块教学
小学阶段概念较多,教师仍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掌握这些概念,教学效果不理想。这种情况教师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出基本知识点,帮助和引导学生建立一级思维导图,然后利用一级思维导图各知识点的相关性引导学生进行二级分支、三级分支……,一边画思维导图,一边讲解这些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各自推导过程,通过逐级梳理思维导图,较好地优化了板块知识点结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六年级总复习阶段,教学“图形和几何”这节课时,由于涉及的概念较多,首先,教师先引出点、线、面的形成,再把线进行二级分支,根据线段的特征引出各种平面图形,再进行三级分支引出体,这样可以根据内容的分布和学生掌握的情况继续分支……因为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及立体图形的棱长公式、表面积公式、体积公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思维导图的逐级分支串联,化繁为简,触类旁通,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思维导图链接,促使对比教学
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就像一条链子,环环相扣,相互衔接。教学复习课时,教师首先总体把握教材内容,把所有知识点进行串联,和学生一起画思维导图,根据各知识点之间的差异性对思维导图进行链接,同时用表格形式对各知识点之间的概念、相同点、不同点等性质进行对比,列出哪些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哪些是相似度很高但本质各异的知识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通过链接思维导图,在课堂上利用对比教学,能使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有全面的了解,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比如,求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以及求比值、分数、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融合在一起的填空题,学生对这些概念很容易混淆,错误百出。如巧妙利用思维导图,把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点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前项,除号相当于分数线、比号,除数相当于分母、后项,这样,对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就迎刃而解,做这样的题目就会容易很多。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运用思维导图能够优化单元知识结构和板块教学,修补知识链,促使对比教学,帮助学生串联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巧妙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