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2018-02-24王惠荣
王惠荣
(平罗县崇岗九年制学校,宁夏 平罗)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为课堂教学提供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教学信息,能够创设形象直观有趣的各种教学情境,能为学生演示或呈现学习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主动思考,而思维的源泉来自于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以较好地引发学生新旧知识的思维冲突,促进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因此,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就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单调、创设的情境单一,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兴趣。而运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能为学生提供视频、图片、声音等多种教学信息,创设具有趣味性、真实性的问题情境,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欲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法”时,如果直接讲述分数乘法的方法、法则等内容,既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兴趣,又不容易理解抽象的分数乘法计算。如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小强过生日并与父母一起分吃蛋糕的问题情境:每个人要吃蛋糕的九分之二,求他们三个人共吃了整个蛋糕的多少?配合真实的生日活动场景,再呈现分成九份的饼形图,就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对分数乘整数问题的深入思考兴趣,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演示探究过程,获取丰富感性认识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必须加强对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足,要让学生能深入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为学生演示数学知识学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学会如何分析与思考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这样就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够为学生形象直观地演示知识的获取过程和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建立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之上。在学习中学生获取的感性认识越丰富,学生的思维状态就会越活跃,思维的积极性就越高,就越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位置与方向”这节内容时,假如教师用口述方式为学生讲解坐标,学生既不能有效地理解所学内容,也不会思考。如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演示讲解生活中的实际坐标问题,就能让学生对坐标知识有直观形象的了解,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此外,思维导图既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也是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借助信息技术软件,就能制作某个章节知识的思维导图,为学生展示形象直观的思维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还能高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三、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这样的自主学习过程需要依赖于丰富的学习资源。所以,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设计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就能为学生设计、开发和提供动画、视频、声音等丰富有趣的教学资源。同时学生借助信息网络,能够自主地搜索多种学习资源,在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与思考能力。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理解所学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数学思维的发散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越来越灵活。数学课外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进行查漏补缺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课外作业就是做书本上的练习题,这样的作业安排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做作业积极性。如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安排数学作业,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做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了“圆柱与圆锥”这一课后,可让学生在课后从网络上搜集生活中圆柱和圆锥形的物品图片,之后把每个人搜集到的图片发到班级的网络群中。运用这种方式就能让学生在搜索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什么样的实物图片是圆柱或圆锥形,同时还增强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实现一举多得的目的。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它在为教学提供多种信息的同时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师加强对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研究,掌握其运用方法、时机,就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重要的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