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课堂活动带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2018-02-24钟果辉
钟果辉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矮车小学,广东 梅州)
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在科学严谨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然而,之前有很多学生反映数学枯燥乏味,学起来很吃力。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数学本身较为深奥,另一方面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升课堂效率的关键,所以,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丰富的课堂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进行探究,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动手操作活动
在哲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在数学教学中也同样适用,也就是说,数学的理论概念也许艰涩难懂,但如果学生能亲自动手实践一下,对知识的理解就能更加深入和透彻。更何况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一般都高于概念理解能力。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来辅助教学。
例如,在教学“露在外面的面”时,由于前面已经学过了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以及长方体的表面积,所以我在这节课开始的时候,就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了几组不同的长方体堆叠在一起的图片,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长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积。因为有些堆叠图较复杂,学生只凭图片展示很难计算全面,所以我引导学生利用手头上的工具,如:文具盒、橡皮等现有的长方体或者自己动手折叠几个长方体,按照图片进行堆叠,这样露在外面的面积就能轻而易举地计算出来。而且,我发现学生在动手堆叠了第一个图形,并观察计算后,再进行下一个图形的面积计算时,即使不进行实物堆叠,计算速度和准确度也提高了很多。由此可见,动手操作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问题探究活动
在数学的教学中,问题探究活动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课堂探究活动,也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不过,在问题探究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注意,问题的设置不能过难,也不能过简,而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进行设置。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为了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用几个问题来进行本节课的教学,问题设置如下:
(1)小熊和大象家相距840米,小熊的步行速度为80米/分,大象的步行速度为60米/分,若它们同时从家出发何时能够相遇?
(2)若小熊和大象相遇后继续按照原来的方向前进,到达彼此的家后立即返回,那它们会在何地再次相遇?
(3)若有一菜园在小熊家与大象家之间,并且距离小熊家400米远,那再次相遇时,小熊和大象各经过菜园几次?
这三个问题每一个都在上一个基础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因为有上一题做基础,又不至于让学生觉得无从思考。而且,在对这几个问题的探究中,学生逐步领悟到了相遇问题的精髓,那就是小熊家与大象家的距离不变,只要据此列出等量关系,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在问题探究中,的确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而教师对于问题设计的好坏也是问题探究有效与否的关键。
三、小组合作活动
小组合作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向他人学习的机会。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不仅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小组作出贡献,还能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到同组成员的优秀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小组合作活动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教学“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我就为学生展示了几组美轮美奂的平面图形图片,如: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红似火的枫叶等。在展示完成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怎样求出图中月亮或者枫叶的面积。学生讨论得很激烈,有的学生提出将月亮切割成长方形或者三角形等规则图形进行求解,还有的学生提出将月亮补成一个长方形,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和其余部分的面积,相减就能得到月亮的面积。顺着这两种思路,学生进行了求解,并且在此过程中分工合作、积极配合,展现了当代学生良好的素质。求解后,学生发现总有一些不规则的面积无法求出,在此基础上我为学生引入了小方格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因为之前的合作探究已经大大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在后面的小方格求面积的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对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阶段特性进行教学,并且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多种课堂活动的开展,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