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2018-02-24陈金山马可萍

新课程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方框数学课程数学知识

陈金山 马可萍

(甘肃省会宁县草滩镇草滩小学,甘肃 会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既要考虑数学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又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着重强调让学生结合自身在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亲身经历,通过切身实践体会将具体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且对构建的模型进行阐述以及应用的过程,使其获得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方位、多方面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求广大教师唤醒学生以前积累的,但是沉睡着的经验意识,将生活经验和学习密切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场景中切身感受数学的趣味性,体验数学的神奇魅力。那么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呢?笔者结合亲身的一线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模拟生活情景,拓展学习空间

小学生具有好奇、喜新的年龄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新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要回归到生活中间去,而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双重含义,首先是相关的数学知识。其次是和数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他是一条桥梁和纽带,沟通了现实与数学知识、具体数学问题同抽象概念。所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把学生身边触手可及、耳熟能详的生活事例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是数学,数学中间处处是生活,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探究知识、巩固知识、体验快乐。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探讨书本上模式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这样逐渐打破课堂、学校的围墙界限,走向生活,开放课堂,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如,在教学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课堂教学:“小朋友,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东东的故事,东东他非常爱他的爸爸妈妈,也很孝顺他们。有一天,东东上山去采野果,这一天它比较幸运,到山上一下子就采到了四个果子,他兴高采烈地拿回家分给了他的爸爸妈妈。第二天他又上山了,这一天他没有第一天那么幸运,只采到了两个果子就回家了。第三天他还是上山了,可是转了老半天却一个野果也没有采到,他感到好失落,就垂头丧气地下山了。走着走着,他突然眼前一亮,哇!原来是一块比萨饼吔!于是他就兴冲冲地捧回了家。哎!同学们,一块比萨用什么数表示?”学生异口同声地说“1”,我接着再问:“可在这个时候,东东却犯难了。只有一块比萨,怎么分给爸爸妈妈呢?平均每人分多少呢?请小朋友帮帮他吧!”

这样先通过一个模拟的分果子的故事,给孩子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学生通过切身体会生活情境中的问题,然后将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然后再通过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拓展的效果。

二、生活化数学问题,激发创新意识

大多数的数学问题都源于生活,源于生活实践,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紧密地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数学能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疑难,给人们带来生活的便利和生活的乐趣,从而让他们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解决问题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数学“约数和倍数”的巩固练习环节中,我在系统归纳了所学的知识体系后,又精心设计了一道综合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了和同学们方便联系,老师把手机号码留给同学们:138□23□□□□□。

设计这样的题型:□里的数从左向右依次是:(1)第一个方框里的数字既是6的倍数,又有约数3。(2)第二个方框的数字在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3)第三个方框的数字既是偶数,又是奇数。(4)第四个方框的数字是最小的自然数。(5)第五个方框的数字是10以内最大的质数。(6)第六个方框里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学生先是自己主动思考,接着和同桌交头接耳,探索、交流自己的结果,很快就得到了我的手机号码。接着我又让同学利用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而且明确提出条件,参照上面老师的办法设置一个数学谜语,或者闯关游戏,注意运用这一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设计;表述要清楚,设计要新颖。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精心设计问题,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这样由“做题”变成“编题”,不仅运用闯关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积极性,而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搜集、整理、加工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增加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利用直观性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理性知识,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意志得到了磨炼,从而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实践平台,让学生自主探索,深入拓展研究,学生在开放的平台上,通过动手实践摸、数、折、拼、剪、补、比、量等手段不断地进行深入的探究,将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达到了融会贯通,心领神会。在教学“角的度量”的时候,我先创设动手实践的平台和操作情景: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不同大小的角,尝试比较角的大小。同学们迅速借助实践操作,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采取不同的方式比较角的大小,有的学生重叠图形,有的学生利用手头的三角板的角来比较;有的学生重合一边,观察另一条边,判断角的大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直线位置有关,这样就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角的概念问题迎刃而解。然后我引出要具体知道角的大小需要用工具“量角器”,并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这样学生在实践中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提高了能力。

总之,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回归生活,是数学课程学习的基本出发点,这不仅仅是喊几句口号而已,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开发丰富的数学课程资源使学生受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方框数学课程数学知识
填方框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方框里的数字
方框里填数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填方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