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分组教学让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不再沉默
2018-02-24石勇
石 勇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杨河学区)
要解决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沉默”现象,改变学生上课时不动口、不动脑的不良习惯,结合农村小学班级人数较少这一特点,变劣势为优势,使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课气氛活跃,学生活泼,可以尝试使用小班化分组教学的模式组织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那么小班化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哪些呢?
一、实施小班化分组教学,分好组是关键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和个性差异,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比例分组,分组时可以刻意在每个组安排平时上课时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且性格开朗、善于交际的同学。并在每个组穿插相同比例的学习习惯较差、且平时上课不爱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不爱动脑、且不善于和其他人交流的学生。教师在分组时考虑到这些方方面面,并适当分配每个学习小组的组员人数,分组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就算完成。
二、实施小班化分组教学,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学设计是保障
要组织实施好小班化分组教学,教师不能像正常教学一样进行备课,编写教学设计。而应该有针对性地编写适合小班、小组的教学设计。小班化教学所在学校可以自行规定教学设计的模板,教学设计中应具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板块。并设计一些针对教学内容的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学习,上课积极主动的同学带动和帮助平时不善于动脑、不善于和别人交流的同学,大家一起来学习,一起来运动,一起在班级生活。一个班级就是一个整体,将班级分割成具体的模块,依靠大家的智慧来活跃“沉默”的课堂。
三、实施小班化分组教学,小组活动是核心
每个组可以自己选一名同学担任组长,也可以由科任教师确立不同的组长,你可以担任数学课上的组长,他可以担任语文课上的组长,她可以担任英语课上的组长。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能够讨论完成的问题,组织比赛汇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制定一些小组规则,一荣俱荣。每个人都代表小组的形象和荣誉,树立小组荣誉感,使小组内部成员拧成一股绳。这样教师在上课时,只要发出课堂指令,小组就开始动起来,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样课堂上到处是你追我赶的活跃气氛,每个人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影响到小组的荣誉,其他同学会指责你。对于这样的大环境,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存在的沉默现象就会迎刃而解。
四、教师和学生可以探讨教师的重新布置,创造和谐而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习变得轻松愉悦,没有压力
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每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理想。同样的,打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对本班学生的学习会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那么小班化分组教学的班级文化建设尤为重要。打造小班化教学的教师,可以将同学们上数学课时用到的教具学具摆放到教室的角落里,供同学们随时使用,同学们学习的氛围变得浓厚起来,那么同学们上课时参与数学课的兴趣也就会逐渐提升。教室里可以设置图书角,图书中要有与数学和数学家有关的儿童图书,树立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榜样,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爱。
五、每个小组可以设置不同的数学练习题,可以让小组内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置在校作业和家庭作业
作业布置好后,每个小组交于教师进行定稿。教师只是负责对作业中不够合理的部分进行修改,然后交于同学们进行作业即可。这样学生就不是被迫学习数学,而是自主学习。这样会减少一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只有爱学习了,一切都阻挡不了学习的热情,课堂上也就不会出现“沉默”。
六、营造小组间竞争意识、小组内督促的学习氛围
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抢答题,将枯燥的上黑板练习或指名学生回答的练习方式设置成竞赛题,比赛活动。教师扮演主持人或者裁判,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参赛队,相互间进行比赛。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同学们的竞争意识。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数学的效率,同样的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打破了以往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
七、可以每个组办一期与最新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手抄报
教师引导小组成员进行自主分工。根据特长,你负责画图,你负责收集同学最近常出现错误的数学题,你负责寻找一些著名的数学家的故事。最后大家通力合作,负责整理和编排富有自己小组特色的数学手抄报。通过另类的方式将数学学习过程无形中体现了出来。
总之,每个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自己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怕失败,创造出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大胆尝试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力求打破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沉默”局面。为自己、为学生开拓一片学习数学的新天地。力争每个孩子能学到适合于自己的、满足自己所求的数学知识。
[1]郑威.小班化分层教学,让村小数学课堂更高效[J].教育科学(引文版),276.
[2]南维.小学数学分组教学策略浅探:谈小班化教学[J].考试周刊,2010(26):97-98.
注:此文为2015年度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沉默现象及对策探究》(课题立项号:[2015]PLG12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