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实素材,让习作“有米可炊”
2018-02-24吴丽莉
吴丽莉
(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福建 厦门)
谈到素材,人们或许认为大千生活就像个万花筒,素材随处拾取!对于成年人来说,素材确实是举手可取,俯首可得!但是,对于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较好的积累素材的意识,还没有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如果不培养他们观察素材的能力、培养积累素材的习惯,他们就容易陷入“无米可炊”的境地。如果能在培养积累素材习惯的基础上,渗透积累素材的巧法,提取创新素材的妙点,并形成表达真情的习惯,那么学生的习作前的铺垫就不仅仅是准备充分,更是准备精心,言之有物、妙笔生花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可见,良好素材为习作创造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习作要求分散来,将难度分散开
将每单元习作要求进行分散,落实在每一天,每一周一个小点,小要求。让孩子能够每天有一点收获,在进行单元作文的时候不至于很陌生。比如教学写“( )的我”单元习作。要求比较空泛,如果只是单纯通过解析题目的意思,孩子无从下手,于是我采用分解习作要求,在写作前一周就进行分散练习,周一请对照镜子写一写自己的外貌,周二写自己的兴趣爱好,周三写一写自己的性格特点,周四写一写自己的不足之处,周五的时候进行“( )的我”的回顾反思。在动笔写单元作文的时候就心中有材料,多数孩子都能流畅的表达真实的自己,虽然有些孩子写得不够完美,有些方面不够具体,但是已经足够了。
二、习作要求降低来,引素材积累实
每每提起大作文,孩子总是特别头疼,都说上习作很费脑子。习作本来为了让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怎么成了折磨?症结就在于没能运用手中的材料,不能把在生活中观察、搜集、体验到的材料融入自己的喜好后表达出来,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写作之前做好充分的铺垫工作,那就是记录生活。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喜欢上表达,而不把记录生活当成一种负担呢?于是我采取写心情的方式,要求不能超过100字,题材不限,素材新鲜者能够上班级心情墙,并且有奖励。开始孩子们不肯写,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鼓励、表扬,越来越多的孩子都写起来了。只要有新鲜的事上墙我就利用时间好好吹捧下。小作者高兴,孩子们开心,写起来更有劲了。心情墙成了班级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没有素材的孩子偶尔也会到那里取经,到了写作的时候还怕写不出东西吗?
三、习作要求讲起来,重创意交流新
单元习作是对整个单元的统领,起到概括的作用。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适时的帮助孩子们拓展思路,让材料丰富起来。比如在教学四年级第二组单元习作时要求把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在习作里向对方说一说。在孩子们交流素材的时候发现,孩子们都只是局限在母亲照顾自己很辛苦,跟同学吵架很难过,跟老师道谢。内容相对比较空泛、老套。缺乏主题性,在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介入,在习作指导的时候帮助孩子们拓宽思路,例如一位老师在拓展思路的时候是围绕大自然主题进行拓展。如大海这一关键词让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同学说捡贝壳,有的说堆沙堡,有的说在海里嬉戏……接着让孩子们思考跟说心里话有什么联系呢?将两个关键词一联系孩子们马上就懂得了,老师便又话题一转,如果是草原呢?山峦呢?这时候孩子们顿时热闹起来,聊起自己那难忘的一次。让孩子在主题明晰的情况下,有目的地散开来。孩子们的精彩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四、习作要求跳出来,倡抒发表达真
曹文轩教授说过叙事能力与说理能力是人生中的不可缺少的两种能力。
我们目前的“作文”,已经不再是“真实生活本身”需要的那个样子,而是彻底搞成了“另外的一个样子”,作文成了一种在封闭真空中进行的文章制作、应试技艺,写作失去了基本的交际功能,与真实生活没有了联系。有些孩子经常不关注主题的要求,不知不觉就偏离题目了,或者内容不贴合主题,只是生搬硬套一些材料凑齐字数而已。
写作教学要尽可能还原或营造真实、具体的语境,倡导在“真实世界中写作”“在真实学习中写作”“在具体的应用中写作”。所以就需要我们教师从引导者的角度去思考,从习作要求入手去引导孩子们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感受自己的真实生活。如何让习作的主题时刻都印刻在孩子们的心理,笔者采取“爬格子”法梳理关键内容。在准备习作之前,进行“爬格子”训练,将主题写出来,通过若干个阶梯将自己想表达的主要内容写在横线上。比如有的同学写机灵的自己,自己偷看电视时候的紧张,后来听到脚步声后的害怕,最后确认不是妈妈后的放松。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让习作的要求始终都存在于孩子脑海中。
最后,我想用于永正老师说的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教师的眼睛要向下,要蹲下身来和学生交谈,在习作课上从来不是我要让你写什么,而是我帮你写什么。从教师的转变,到学生的改变。从本来的困难,到后来的轻松。从习作的要求,到自由的表达。这当中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慢慢地引导,慢慢地陪着孩子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