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课堂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研究
2018-02-24卢莹
卢 莹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团结路小学,河北 唐山)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重要手段,能够发挥学生的智力,开拓学生眼界,提升学生品质道德。但在教授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难点,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有必要分析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难点,并提出优化路径,才能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能力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的教学难点
时代在变革,小学生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传统教学理念与方法已无法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难以吸引学生阅读兴趣,发挥阅读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的教学难点主要表现在:
师生关系存在隔阂,无法实现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仍旧普遍,无法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存在问题,未能适应当前小学生的发展特点;阅读内容受到约束,难以吸引学生兴趣,等等[1]。
二、优化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的有关举措
(一)丰富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是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的根本,优质的教学设计将大大降低教学难度,提升教学质量。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以及认知能力。在设计过程中应实现能力与知识的具体化、协同化,将该理念贯穿在教学设计的所有方面。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基本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要掌握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析当前的学习水平、认知能力,进而不断丰富教学计划。例如:在讲授内蒙古草原生活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求能够理解情感美、自然美、人情美等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能够描写人情美与自然美的有关语句,进而升华到理解草原人们情感的知识点上。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其仅能够理解草原的自然风景,利用拟人化的比喻,感受草原动物的欢乐氛围。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Flash动画,将动物欢乐的场景勾勒出来,让学生自己敞开想象,培养学生自我分析的意识。可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应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计划。
丰富教学内容,创设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排除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中存在的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引入提前创设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构建学习内驱动力。将静止的阅读内容生动化,变成活的外部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文章中来,亲身实践来感受阅读中的事件,主人公感受,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与求知的激情。
例如:在讲授《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将教室装扮成冬天的样子,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下雪的画面。在讲台上布置特制的手工沙子,为小学生提供不同动物的爪印。在保证秩序的前提下,引领学生感受不同动物的爪印形状,以此了解文章的真正内涵。
再比如,讲授《最后一课》时,可将其编排成舞台剧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编写剧本。利用舞台剧演出的形式,感受教师的无奈和主人公迟到的悔恨内心。
(二)培养阅读习惯
小学生正处在习惯、思想观念塑造阶段,教师应充分抓住机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积累阅读内容,强化阅读能力。语文的学习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内涵,提升语文素养,阅读学习亦是如此,需要学生通过平日的积累,掌握字词句的含义,通过文章内涵升华自身感悟。故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并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即,在阅读过程中利用批注的方法增强阅读能力,根据学生年龄阶段与知识基础区域,对阅读过程中未能真正了解的词句、短语等作出标记,并将其中优美的语句记录下来,留为己用。亦可针对文章中所出现的成语、历史故事等,即时查找有关资料,或询问教师等,记录在案。例如:《雾凇》的文章中,应将雾气缭绕、寒风吹拂等优美语句记录下来,并查阅陌生字词,丰富学生的生词含量[2]。
同时,可在班级固定位置设置书刊一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或专门提供一节阅读课,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书刊阅读。要求阅读结束后写出有关感悟,或收集优美词句。以该种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增强阅读能力,以便在实际的阅读课程中能够提高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阐述优化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有关路径,得出,应合理设计教学计划,利用情境吸引学生阅读兴趣,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阅读课堂多样化,同时应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强化词句积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