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
2018-02-24王品康
王品康
(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山前中心小学,福建 宁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三种学习方式都需要建立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基础之上,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为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如何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进行简单介绍,期望读者有所收获。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为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数学课堂做好保障工作
教师自身的良好素养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高素养的教师具有很强的教师人格魅力,他们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感到数学课充满乐趣,让学生真正地爱上数学课。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现代的教育思想理念、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应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数学课堂做好基础工作
教学方法实施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效课堂学生的学习效果,选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显得非常重要。下面笔者从动手操作与自主探究两个方面分析。
1.动手操作的实践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学会了合作。
例如在小学数学苏教版“长方体的体积”教学中,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长方体的哪些量有关系?学生通过对长方体特点的了解,很快就猜到:长方体的体积和长方体的长、高有关,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想象能力。
第二步: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12个棱长为1cm的正方体动手拼成长方体,边拼边想拼成大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它和拼成大长方体的长、宽、高是什么关系?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启发了学生的主动探究思维。
第三步:教师出示课件,验证学生猜想和学生动手操作的结论。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了开始的猜想:长方体的体积和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并且等于长、宽、高的乘积。课堂上,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教师引导。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2.自主探究的实施
自主探究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形式。所以,教师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这样不仅有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而且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教材“11—20各数的认识”时,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发奖品为导线引入,从让学生先行取六支铅笔到取十支铅笔,教学衔接自然流畅,十支铅笔的两种取法:一种是一支一支的取,取十支,即10个一,另一种是一下取1捆,即一个十,对比这两种取法,都是正确的。在这样的两种取法里面就渗透着一个数学知识“十进制”,并且老师带着学生用皮筋把10个一根捆成了1捆,边动手边感知10个一就是1个十。之后的教学11、12等数量,老师可以让学生一边摆小棒,一边说出自己的摆法,整节课都以学生动手感知,动脑思考为主,学生收获的不仅只是教学的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有效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思想。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指引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在高效课堂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加强师生之间感情沟通,架设师生之间的友谊桥梁,从而产生一个和谐、积极而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接受并掌握新生事物,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