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数学根植于深度思考
2018-02-24李海红
李海红
(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江苏 淮安)
一、问题提出
课标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基于对上述内容的思考,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对教师给予的材料进行辩论、辨析等深度思考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深度。
二、课堂概述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第一课时的内容是用画图的策略解决和差问题。课上有两位同学分别用(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的方法求出结果,第三位同学用和÷2+差÷2的方式求出大数,但同时这位同学想到了这种方法有个局限,那就是和与差要是双数。第四名同学说,我发现这三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都是把不同的变成相同的。
课上,老师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的提示下,自己尝试着画图,然后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现线段图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从学生发言看,学生所关注的问题正是老师要刻意提醒孩子注意的地方。换言之,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已经把老师想要表达的观点说了出来,达到教就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反观课堂,学生的真性思考贯穿始终,我想这也是我们数学课堂的追求。
三、深度思考
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而深度思考正是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源于学生的本性思考。
深度思考即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通过对比、辩论、辨析等活动达到对知识与技能的完全掌握,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得到升华。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明确,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强烈,学生处于完全主动的地位。
四、实践探究
(一)已有的经验——深度思考的基石
1.借力经验的正能量,让思考更加深入
在教学苏教版下册“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时,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经验:这个内容即使老师不教,学生也会做。究其原因是,学生有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基础,只要在这个基础上稍微思考一下,就能解决问题了。反思这个过程,学生用已有的学习经验作为基础,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从而解决了新问题。正能量的已有经验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有效。
2.减轻经验的负效应,让思考更加缜密
在一次质量调研中,有这样一题:在一张长26厘米、宽14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学生在做这题时,算式五花八门。笔者做了个调查,发现13个班中,本题的得分率都在百分之八十几,可见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笔者认为此时正好能利用这个知识的负迁移影响,让学生来一次更加缜密的思考。处理这个问题时,教师不妨把皮球踢给学生,展示出这些错误的做法和正确的做法,追问学生,你们认为这些做法谁对谁错?为什么?在学生讨论发表意见时,老师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继续让学生来评判。
(二)教师的“无为”——深度思考的助推
常言说得好,勤劳妈妈,懒孩子。因而,笔者认为教师应做一个“无为”的教师,只有教师的“无为”才能成就学生的“有为”。
1.预设关键问题
一节课中,我们会发现最关键的是三四个大问题的支撑,找到这些问题,并解决了这些问题,一节课的问题就解决了。教师的无为首先就要从这几个问题入手,这也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本功课。
2.放低姿态,学会倾听
小学阶段的孩子好胜心强,但又具有爱护别人的侠肝意胆,当老师向学生示弱时,学生会更愿意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在笔者的课堂上,更多地会听到这样的话:谁愿意为老师、为同学们解决这个难题呢?老师非常感谢你能为大家想出这么好的办法。等等。
3.放慢节奏,及时点拨
当老师预设的一个问题学生始终想不出来,或是表达得不如老师设想的那么令人满意时正好说明了此时、此处正是学生思维的瓶颈,如果老师能放慢节奏,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相信学生的思维会豁然开朗。
4.锤炼语言,巧思妙激
在一节课上老师的语言不要太多,但是语言要切中要害,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地思考。
(1)征求性的语气让学生愿意参与思考。课上,笔者常会这样说,“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你赞同他(或她)的观点吗?为什么呢?”“还有谁有话要说?”“还有不一样的观点吗?”
(2)鼓励性的语言更容易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刚才有学生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还有谁也想说一说?”“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了不起的发现哦。”等等。
我想这表面是老师的“不作为”,其实是老师的大作为。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任务,更多时候是在生活中,生活中的点滴事情都会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一次锻炼,作为教师我们肩上的责任还很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