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性题材的教学策略
——以“从小渔村到大都市”教学为例
2018-02-24吕贻莉
吕贻莉
(广州市海珠区逸景第一小学,广东 广州)
“从小渔村到大都市”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主题一《春天的故事》第三个课题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旨在通过呈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对外交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民族自豪感。然而,生活在广州的孩子对深圳这座城市了解不深。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拉近历史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积极引入情境创设理念,是新课标要求的必然体现。教师适时地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够缩短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有效促进学生情感升华,从而自然地达成教学目标。由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改革开放的年代较远,对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了解,理解“经济特区”的含义以及深圳“拓荒牛精神”的内涵比较困难。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创设贴近生活的有趣场景:热情的深圳小朋友乐乐和爷爷邀请我们广州的朋友去深圳玩,去感受深圳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乐乐和爷爷的画外音以深圳一日游这一情境来推进整节课的教学。这一生动、鲜活、有趣的情境创设,引发学生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理创设和运用教学情境优化品社课堂教学,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地和老师、文本展开对话,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才会启迪学生心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活教材,点亮历史
教学赋予教材以生命,教材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充分激活成为学生的发展资源。这个“激活”的过程,需要教师摒弃“教教材”的思路,紧扣课程标准,根植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对教材进行创新性处理。教材仅让学生简单了解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给经济特区带来了发展,出示了“经济特区”的概念,介绍了昔日小渔村的情景,用图片展现了如今大都市深圳,并让学生简单了解了深圳的巨变离不开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辛勤付出,缺乏完整的介绍,知识点相对分散。我针对广州孩子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将教学设计分成四大部分:今昔对比惊巨变、数十春秋显成就、回首来路探缘由、腾飞共圆中国梦。通过深圳今昔强烈对比后,带领学生感受深圳40年里取得的辉煌成就,引发学生质疑,探寻深圳巨变的原因,从城市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到深圳精神铸就奇迹的感悟,从深圳第一代拓荒者到在深圳追梦的新时代特区建设者,从个人梦到深圳梦,最后再到共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丝丝入扣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一座城市的变化感受到一个城市的精神,正是“深圳精神”辐射到祖国大江南北,才有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巨大成就,学生心中升腾的是经久不息的自豪感。教学设计经过合理地选“点”铺“面”,层层推进,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的挖掘、激发和提升。
三、深入细节,牵手历史
教师要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情感因素,使学生看清历史真相,促进学生思考,多角度全方位地感悟体验。
为了让课程更加丰满厚重,我深掘深圳建设中最能震撼学生心灵的感人细节,适时运用深圳第一批拓荒者——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事迹的感人视频来冲击学生的心灵,并出示一幅幅真实感人的工程兵建设现场图片。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图片,聆听老师讲述,了解深圳在成立特区之初荒凉原始的自然环境,简陋落后的生活条件,紧迫繁重的建设任务。一个个工程兵勇往直前的镜头,一句句富有感染力的话语,使得学生情感得以升华,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深圳第一代建设者身上蕴藏的“拓荒牛”精神,在交流感受的过程中对“拓荒牛”精神产生由衷的崇敬之情,也因此爱上了这个充满活力和梦想的城市。
本课中我努力突显细节,充分利用视频、音乐、图片等资源,以情感为纽带,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触发学生的灵感,让历史鲜活起来,让学生的情感随之激荡。
四、挖掘资源,见证历史
品德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品德教育的场所。生活中有各种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等能给予学生历史的真实感。课堂上,我充分地运用这些资源体现出生活课堂。如:为了让学生体会“拓荒牛”精神,我出示深圳市委大院门口的拓荒牛雕塑,学生从牛的姿态和神情中直观地感受到深圳人永远向前的奋斗精神。又如,出示深圳国贸大厦的图片,让学生在探寻建筑奇迹的同时感受“深圳速度”和“深圳精神”。利用身边的历史素材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学生把课堂的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外。只有让历史教学的内容与话题贴近现实,才能实现时代感与历史感的交融,才会触碰到学生心灵深处,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