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探究

2018-02-24

新课程 2018年10期
关键词:西子古诗深度学习

戴 文

(广州市南沙区金隆小学,广东 广州)

古诗难教,一直是语文老师的共识。古诗讲求韵律,提倡吟诵,如何在不拆解分析它的前提下,在不句句解字的前提下,将它的韵律美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呢?这是一个难点,也是“深度学习”所要探究的重点。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深度学习是一项教学改进项目,而不是对以往知识的颠覆,在这里我们深入研究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策略,尤其是普通的语文老师,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浅唱低吟的潜质,如何有效进行古诗教学策略的研究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语文,说到底培养的就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乌鲁木齐召开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活动”上,陈云先理事长作了总结发言,并提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清单,他认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审美能力。他还认为,“语文学习要做到听、说、读、写和思并重,一般来说,听、读属于理解语言范畴,说、写属于运用语言范畴。”[2]因此,我们在深入研究古诗教学时,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古诗教学中,读是最基本的要求,从开始的读通读顺到学完后的熟读成诵,都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不管是诗词的理解感悟,还是语感的培养,最后检验的手段还是读。因此“深度学习”理念下古诗教学中的第一个策略是读。

一、深度朗读,富有层次

1.读通读顺

任何孩子拿到一首古诗,首先要进行的便是读。在这首古诗中,他可能有不认识的字,那么必须借助拼音来读准,接着再多读几次,可能会有各种形式,如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男女互读等,直到读通读顺为止。如我在设计《望天门山》时,导入课后,第一个步骤就是“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所有的理解和感悟都是建立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这也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2.读出节奏

古诗讲究韵律美。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还要读出一定的节奏。这个节奏可由全班同学一起来划分。可以让学生在读通读顺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朗读的节奏,并判断节奏是否正确,最后全班一起读一读,这样节奏美就在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中蹦出来了。

3.读出情感

这是古诗学习中最难的一步。理解古诗不难,但入情入境却是一大难题。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诗人的心境,读出原诗的韵味,把自己带入角色去读,这也是古诗学习的重点。也只有读出情感了,能入情入境地读了,才算把这首诗学透了。这里培养的也正是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4.熟读成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我们需要大量积累,学习古诗,最终要达到背诵积累的目的。但是我们的做法可以不那么生硬,而是慢慢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前面已经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出情感,经过这么多轮的朗读后,有很多孩子已经会背诵了。这时我们可以出示一些历代书法家关于所学古诗的书法作品,在艺术的熏陶下,边欣赏边读。书法家的作品也有讲究,先是字体清晰的楷书、隶书到略有连笔的行书,再到龙飞凤舞的草书,到后面学生基本只能欣赏作品,是看不清诗词的,其实也就润物无声地达到了背诵的目的。这也与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孩子的初步审美能力不谋而合了。

二、深度理解,“拎出主线”

1.聚焦一个问题

古诗不是解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我们在教学时,不可对一句诗一首诗支离破碎地、逐字逐句地分析解释,因为等你解完,意思是明白了,但古诗原来的韵律美、意境美也破坏了。在这里我们提倡,在一首诗中找出一个主要问题,围绕这个主要问题,再来理解古诗、感悟古诗的效果要好得多。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这里可以围绕一个主要问题:西湖和西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用来对比呢?学生肯定能找出第一个相似的地方,那就是都很美。西湖美在哪?晴天和雨天都美,学习第一句;西子美在哪呢?淡妆浓抹都美,又学习了第二句。接着引导学生找出第二个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为什么不把西湖比喻成古代四大美女中的杨玉环、王昭君、貂蝉呢?而只比喻成西子呢?因为她们叫西湖、西子,名字相似,有一种音韵美。最后插入西施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西湖在杭州,西施也是杭州人,这是第三个相似之处。

至此,通过一个问题“西湖和西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引领整首诗的解读,不仅深入解读了这首诗,更是从诗、西子的背景入手,深入挖掘了诗的文化内涵。这样学习古诗,不会让人感觉问题很杂,给人的脉络反而很清晰。

2.总结一类学法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教学生通过这个例子,学会一系列类似题材、相同体裁的文章的方法。古诗也同样如此,如二年级时,应该教会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三年级时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诗句等等,总之在学生理解完之后,要帮助学生归纳方法,下次自己在读诗时,可以借助这样的方法去理解诗句。如果教送别诗,那么最后可以拓展一系列送别诗,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领悟送别时的忧伤。

3.关注一种文化

古诗中也会有许多词语,意境很美,它除了表面所要表达的意思之外,更多的还有它内在的含义,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所特有的文化。夏丏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3]我们要深入学习,这种文化可不能忽略。《如游山西村》中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中的“腊酒”,南宋时期的绍兴是酒乡,腊酒,又叫新酒,这种酒是没有经过沉淀和过滤的,因而看上去是浑浊的,但喝起来口感特别地道。这便是“腊酒”文化。[4]又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一句中的“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教学时除了教学生理解这个,应再引导学生了解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让学生知道“柳”字在这里的妙用,学生就更能体会这深情的离别。

三、深度感悟,以诗解诗

1.解诗人

学习古诗,了解诗人特别重要。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和写作习惯,了解诗人的语言风格等等,有助于我们把握整首诗的风格。我们采取的方法有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课中交流,也可以由老师直接出示诗人的生平,大家一起学习。还可以出示描写诗人的诗句,直接以诗句的方式走近诗人。如在学习《望天门山》中,作者李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所以不进行作者介绍,而是直接猜出诗中的人名来导入,“( )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不但提示了诗人,更是以学生喜欢的方式了解了诗人李白的特点。

2.解背景

要解读一首诗,要读懂诗人,很多时候我们要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目的和原因,这样容易与诗人产生共鸣。如俞东江老师在教学《游山西村》时,一上课就介绍了这首诗的背景:回到家乡绍兴的陆游,住在农村与村民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第二年春,外地的朋友来看他,他带着朋友去山西村游玩。又如学习《塞下曲》时,可以引入李广射虎的故事,了解武艺高强的“飞将军”,还可以读相关赞李广的诗“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等,这样飞将军英勇善战的形象也跃然眼前了。[5]

3.解诗情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很多时候讲求的是情景交融的意境,诗中还有许多用得特别好的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那种意境美是很难分析清楚的,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里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便是以诗解诗,自己去别的诗中去体会那种意境。如《望天门山》中的“碧”字,要想理解这个字,先从它的字理结构入手。左上部分的“王”字在古代指“玉”,和右边的“白”组成“珀”,下边还有一个“石”字,本义是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这“碧”色,让我们感觉到色彩的漂亮、晶莹和通透。如何给学生讲呢?——不用讲,直接读诗。“碧”,与贺知章眼中垂柳的色彩相呼应——“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屏幕出示学生读)“碧”,与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争光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屏幕出示学生读)“碧”,与杜甫诗中春草的色彩相媲美——“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屏幕出示学生读)……以诗解诗,让学生在朗读诗句中去感受文字的魅力,增加他的个性化理解。

总之,我们在教学古诗时,不可破坏它原来的韵味,不可支离破碎地去分析,深入地探究古诗中所蕴含的背景、文化,运用这些策略去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因为,古诗不是解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

猜你喜欢

西子古诗深度学习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爱情从欺骗开始
谁该“杀毒”了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