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8-02-24康雅丽
康雅丽
(吉林省长春市九十中学,吉林 长春)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全国很多中学为了顺应新课改的要求,都开始了教学课程的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转变。将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转变、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是目前最迫切的任务。学生的很多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如果学生能够准确掌握主动学习的能力,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就要求了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学生自身性格意识较强,但智力和身心发育尚不成熟,但是自我意识强的多数后果就是固执,很难改变自己所做的决定。因此,就需要教师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自主学习习惯,以便产生问题时可以及时纠正过来。由于初中阶段的课程任务相对繁多,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的任务和压力比较大。学生的学习水平很大程度体现在成绩上。因此,一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忽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没有意识去花时间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造成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差,思想固定化,这十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和拓展。除此之外,在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的情况下,教师会察觉不到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提高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和建议
自主学习的表面意思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本身要体现出热爱学习并且自主学习的行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学习的乐趣,以期提高学习成绩。
(一)强化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问题意识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近些年来,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总是作为讲课的主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般情况下都是教师提问,然后学生作答,老师再对于答案进行判决。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发现问题,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构建一个完整、科学的数学知识框架,让学生的脑海中清晰地出现一个知识体系,再逐步对知识进行分解,并且,要将分解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身去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再深刻的思考中发现问题。当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顺势询问其他学生是否可以作答;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合理时,教师也不要直接责难,应该及时带领学生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并寻求解决办法。
(二)营造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氛围
轻松的课堂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缓解学习过程中的枯燥和压力,潜移默化地将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和思考中,这种积极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景,并带领、鼓励学生和教师积极的参与和互动。例如,在讲解华师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道题目:”小白、小黑和大白一起玩跷跷板。大白坐在跷跷板的左边,而小白和小黑则坐在另一边。大白的体重是90千克。小白的体重又是小黑体重的一半。这个时候,大白一边的跷跷板仍然落在地上。后来小白又把小红喊过来,三个人一起坐下来的时候,跷跷板高高地举了起来。同学们猜猜看小红的体重是多少呢?”在给出这个问题之后,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大家想一想,这四个人一共坐了几次跷跷板?谁能帮老师将每次的情况用公式描述一下?”有的同学举起了手说:“老师,大白的体重>小白+小黑,大白的体重<小白+小黑+小红。”此时,同学已经列出了两个不等式,教师就可以顺势将小白的体重设为x,就这样,一堂不等式组课程的学习目标便可以在全班同学的参与下轻松完成了。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否可以得到提升,教师能否很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地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从学生的兴趣方向出发,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知识,全面提高学习效率。只有如此,教师才能真正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促进学生自身健康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