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与人格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双重指向

2018-02-24

新课程(中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指向人格文言文

叶 红

(三门县沙柳街道初级中学,浙江 台州)

相当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侧重的是“智育”,语文学科作为初中阶段一门基础学科,其工具性特征也被过度夸大,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无不共同指向“应试”这一目的。课程改革新时期,教育的“育人”功能逐渐被人们重视,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学科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创新。通过语文学科达到陶冶学生性情、健全学生人格的目的,教师也可以选择文言文教学这一重要途径来实现。但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大都认为文言文学习无用,因而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部分学生甚至产生厌学、畏惧心理。针对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不良现状,教师要在探究其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审美与人格的双重指向,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创新,从而更好地达成良好的育人功效。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不良现状、原因探究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不良现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所占的比例相当大,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却一直不甚理想,这和在几千年文化传承过程中不少词语的意义发生变迁、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有很大关系。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语言障碍,受教学时间限制,教师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很难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学生在课余时间缺乏对文言文学习的拓展阅读、练习,这些共同导致了初中文言文教学质量低下这种不良现状的产生、延续。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缺乏有效性的原因探究

文言文教学缺乏有效性的首要原因是文言文教学目标定位错误。长期以来,教育对语文学科重工具性的错误定位下,文言文教学也仅仅强调知识的灌输,强调词义理解、语法结构分析。其次,语文教师对大纲理解产生偏差也是造成文言文教学缺乏的关键因素。“能够借助工具书理解古代诗文、浅易文言文的内容。”这一缺乏具体指向性的教学目标导致许多初中语文教师理解上出现偏差。大多数教师以讲授为主,文言文教学无法达到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的目的。再次,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朗读—翻译—背诵—分析—练习”是初中语文教师最常使用的教学思路,在这种教学思路引领下,学生仅仅是知识的容器,他们感觉文言文学习了无情趣,文言文教学的课堂自然也就缺乏活力。再者,繁多的参考资料造成学生严重的依赖心理。信息时代呈泛滥趋势的参考资料不仅没能起到助益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作用,反而造成了学生严重的依赖心理。

二、以审美与人格的双重指向,引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作为我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文言文蕴含的审美内容是极为丰富的,文言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审美过程;并且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歌颂历史人物美德、崇高社会理想的文章,在这类文章阅读过程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得以升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不同程度地被激发出来,这对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该以审美与人格的双重指向引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一)科学、合理地设定文言文教学目标

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师首先要在双重指向引领下,科学、合理地设定文言文教学目标。鉴于文言文教学的特殊性、双重指向性,教师又应该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促进初中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字字落实”仅仅适用于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上,当前中考文言文针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也是侧重于直译。但初中语文教师不能因此就忽略了对“意译”能力的培养。做到正确翻译文言文,仅仅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教师还应该根据文言文教学双重指向特点,对文言文当中蕴含的审美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初中生借助联想、想象,感知、理解文字背后蕴含的美,将文言文表现手法上的特点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当中,在理解美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美。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几千年中华文明传承未曾出现断层,文言文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设定文言文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注重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如孔子的《论语十二章》当中蕴含着大量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提高自身修养等方面的内容,于谦的《石灰吟》、周敦颐的《爱莲说》等更是赞美崇高人格的典范之作,教师应该在教学目标当中涉及这一更深层面,引领初中生在通过文言文阅读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伟大人格的熏陶,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修养。例如针对《岳阳楼记》这一名篇,教师就可以设定包括“掌握本课常见实词、掌握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知识点”“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以及“深入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在内的三维教学目标。

(二)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以审美与人格的双重指向,引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创新,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在课堂教学的整体构思上,教师要强调文言文教学的整体性、形象性、情意化,教师要在教学当中“感之以象,动之以情”,在文言文学习中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思想上的启迪,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

1.以“引”“联”引领字词教学

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字词,教师要注意“引”“联”,在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在文中、句中意思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他们从其他学过的文言文当中寻找相同的字词,从而更好地理解一词多义,或者在多次复现当中更好地理解词语;教师还要注意“联”,寻找文言文当中词语和现在仍在使用的词语、成语之间的联系、区别,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形成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我国文字在运用过程中的继承与发展。例如,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当中的“集”一词在文中的解释是“停息”,这是对这个字造字之初意思的解释,“隹”是甲骨文当中“鸟”的象形字,与禽类有关,而“集”作为一个合体字,意为“鸟停息在树上”,因此有了“停息”的本义;在沿用过程中,由“众多的鸟聚合在一起”延伸出了“聚合、会合”的意思,并产生了“聚集”“集大成”“集腋成裘”等词语;后来产生的“定期交易的市场”和“成就,成功”等意思无不是从本义的基础上延伸而来。在对文言词语引、联的过程中,初中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意蕴美,他们探索传统文化的热情、良好的思考习惯也逐步养成,这对他们良性人格的形成大有裨益。

2.以吟诵引领语法、翻译教学

对于语法、翻译,教师要从“讲”转变为引导学生吟诵,在不同形式的诵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文言文语言的美感、朗读节奏的美感,还可以在多次诵读当中逐步体会到文字背后蕴含的作者情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过程中,学生不仅培养起了语感,还感受到了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独特美,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在不知不觉当中得到提高。例如,在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吟诵法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读贯讲,从语调、语气、朗读节奏、情感把握等入手,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过程中,他们不仅思考应该怎样去读,还思考这样诵读的原因。在涵咏吟诵过程中,他们不仅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明快的语气、欢快的心情,还体味出了作者的复杂情愫,感觉到欧阳修的乐中隐悲。在诵读过程中,他们走进了欧阳修的精神深处,不仅感受到了文章的节奏美、语言美、感情美,还受到了欧阳修“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旷达情怀之美,受到了人格熏陶。

3.以欣赏教学法促学生审美能力、人格发展

教师应该变“肢解式”的讲解为引导欣赏。教师可以运用欣赏教学法,在提前帮助学生了解和文本相关的创作背景、人物故事、文章所涉及的历史知识、不同时代的文化风俗、流传下来的典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欣赏文章,引导他们通过阅读了解文本,通过表演,利用文本进行再创作等实践活动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惠子相梁》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将这则寓言改编成课本剧,为了更好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正确把握人物表情、语气,他们广泛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对惠子醉心功名富贵、偏狭猜忌的心态有了充分的了解,对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品质也有了初步了解。他们除了将文中对话改编成现代文,还安排庄子在出场的时候吟诵《逍遥游》中的名句,以进一步表现人物的清高,并且在对话过程中语气、神态把握十分到位。在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更为深刻地理解了文章内容,提高了审美能力,人格修养也变得更为充实。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学到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益的知识,帮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汲取更多传统文化的养分,教师应该注意文言文教学的双重指向。教师在文言文教学当中应该转变条分缕析、“肢解式”教学的错误倾向,注重对文章审美意蕴的挖掘,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深入探究、有效拓展,从文言文当中汲取有益于审美能力提高和人格完善的养分,从而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猜你喜欢

指向人格文言文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会背与会默写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