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入心、心贴境、境生情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简谈
2018-02-24杨美云
杨美云
(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中学,浙江 温岭)
欧阳修曾经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通过阅读,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知识、拓展广阔的视野、开启无穷的智慧以及陶冶高尚的情操等。为了更好地发挥阅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因此,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立足语文阅读课堂,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简要论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有效方法。
一、略读粗知大意,力求“文入心”
略读是阅读者粗知文章大意的一种有效方法。略读的核心要义在于让阅读者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在略读过程中,阅读者抓住文章关键词句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培养。
鉴于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深入挖掘教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精准地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潜心设计一些异彩纷呈的教学活动。立足于这些教学活动,学生就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据此,学生就能够粗知文章的主旨大意。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即课文主要写了关于母亲的哪几件事情?围绕这一问题,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略读。通过自主略读,学生就能够抓住关键词句解决这一问题,搞清楚课文写了关于母亲的五件事情。
学生通过有的放矢地略读,迅速找准了文章的关键词句,粗略知晓了文章的主旨大意。如此这般,学生也就做到了“文入心”。
二、研读揣摩细节,力求“心贴境”
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通过透彻理解语言文字“走进”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景意境”。显而易见,学生要想“走进”这些“情景意境”,就必须要深入浅出地研读文本、字斟句酌地揣摩细节,力求“心贴境”。唯有让学生“心贴境”,才能让学生更加准确透彻地理解文本。
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文本的前提下,精心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以这些问题为“向导”,引领学生津津有味地研读文本、有的放矢地揣摩细节,据此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景意境”。
再以《我的母亲》这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是怎样的呢?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可以透过语言文字“走进”作者的童年。“文绉绉的”“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喜欢看书”“不允许我学习吹笙、吹笛”等。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作者的童年生活仿佛历历在目。
在教师一系列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层层深入地研读揣摩文本细节,文本的“情景意境”循序渐进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心贴境”的效果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达成了。
三、品读感悟真情,为求“境生情”
感悟文章的真情实感既是阅读的重点,又是阅读的难点。当阅读者真切感悟到了文本的思想情感之后,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就提升了一个高度。那么,如何让阅读者感悟文本真实的思想情感呢?品读是一条必由之路。
当阅读者“心贴境”,即将自己置身于文本的“情景意境”中之后,阅读者就会不由自主地站在作者的立场去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这样一来,在“情景意境”之中就会自然地融入作者的真实情感。“境生情”也就在悄无声息中实现了。正因为如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引领学生品读文本感悟真情,并力求“境生情”。
还是以教学《我的母亲》这一课为例。学生置身于彼情彼景:除了看书,别无乐趣的童年。正是在这样的童年生活中,母亲给予了孩子一点一滴做人的教诲。母亲这样的教诲,不仅珍贵,也让“我”铭记在心。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顺其自然地就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怀念之情。
以品读为径,学生置身于文本描述的“情景意境”,文本中的真情实感就会油然而生。凭此,学生就能够准确无误地感受到文本的思想情感,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略读、研读以及品读等各种阅读方法。当学生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之后,他们就能够通过略读粗知文本大意,通过研读揣摩文本细节以及通过品读感悟文本情感等。如此这般,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够得到显著提升。阅读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拓展广阔的视野、开启无穷的智慧以及陶冶高尚的情操方面的作用也就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