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2018-02-24褚程
褚 程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嘶马中学,江苏 扬州)
散文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发展语文素养及应用实践语文最主要的载体。通常来说,散文不论风格、内容如何,大体应该包含情感真实、形散神聚这两个主要特征。这样看来,初中生要想读懂散文、读好散文、读出收获,就要把握住散文的文体特征,并抓住作者的情感。
一般来说,以初中生的语言素养,还不能实现完全脱离教师去独立完成高质量的散文阅读。所以,对学生阅读散文进行专项指导是必要的。下面从策略的角度探讨如何组织初中散文阅读的教学。
一、导入策略
阅读行为的有效,首先的一点就是学生要能读得进去,并不是所有的初中生都愿意静下心去阅读一篇散文,他们更愿意去阅读小说故事和一些快餐式的小品文。所以,大部分情况下,他们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阅读的。眼睛在看,而心在文外飘,根本就不可能读出收获来。
所以,初中散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学生的心引到散文之中,让他们有欲望、有兴趣读进去。
如在带学生读《春》时,我没有让学生直接翻开课本,而是先跟他们聊天:“你们周末时会不会去游山玩水?……嗯,那你们都是怎么玩的呢?……其实,在我看来,大多数人都不会踏青——背着包一路匆匆地走啊、爬啊,回到家一想,除了脚下的路,有多少风景留在了记忆里?……这就是所谓的踏青吧!我不喜欢,我更喜欢静静地躺在草坪上,感受着阳光和微风,看着小鸟在天上飞,看着别人一家幸福地玩……虽然没走多少路,也没看多少景,但回到家,都是满满的收获。”我看到学生点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放下浮躁,来一次真正有收获的‘春游’吧”。
如是一来,学生能不收回心来去文章中寻找“春”的景致吗?
二、引情策略
情,是散文的灵魂。只有学生在阅读中捕捉到了作者的感情,才能真正领悟和享受这篇散文。而所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对于还没有进入社会,还没有成年的初中生来说,有些散文所表现的事物和情感,是他们不太容易把握的。教师就需要采用一些引导情感的策略,帮助他们理解并进入文章情感世界。
比如,在带领学生阅读《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在阅读时很可能会只关注文章显性的思想,即深切怀念并赞颂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严谨踏实的精神作风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但往往会忽略到文章另一条隐性的情感,即鲁迅先生对民族前途的担忧和思考,以及其爱国主义和战斗精神(比如文章开头对“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描写,文章中以“你改悔罢!”为开头的信,“我将不学医学”的决定,文章结尾“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于是,我找了一些20世纪初我国内忧外患的史料和二战期间我们扶养收留敌国战争孤儿的故事,配合图片讲给学生听。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特定氛围中,使他们能够准确把握作者忧国和理性看待与“敌”国百姓关系的思想。
三、指要策略
散文这种文体,突出特征就是形散而神聚。作品纵横捭阖、激扬文字,把一些看似不相关的内容写到一个文章中,其实始终围绕着一条精神主线。比如,《济南的冬天》中提到了北京、伦敦、热带的地方,一会儿写山色,一会儿说雪景,一会儿讲小村庄,一会儿又谈到水,学生在阅读时,就容易从字面上理解,以为这篇文章是单纯写景的散文。其实这篇文章不仅向读者描绘了济南的冬景,而是意图通过对这些景物描写表达作者自己对济南深厚的情感。怎样才能让学生不仅从景色的视角去欣赏作者出色的写作技巧,而且能从情感的角度去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特殊喜爱呢?我在学生阅读之前,先向他们介绍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老舍先生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达七年之久。而这一段时间,正是中国处于外族侵略“风雨欲来”的时期,作者在这里“享受”了较长时间的平静生活。这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抗战开始后,老舍一家举家南迁)。所以,后来老舍先生把山东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的夫人胡絜青在谈到这段经历时,说“(老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把这些创作背景告诉学生,就是指出了文章的思想核心。所谓“纲举目张”,学生再去阅读时,就会有意从字里行间去品味作者对“第二故乡”的爱恋之情。
综上所述,结合初中散文阅读的教学经验提炼出的三个策略。主要的观点就是,在指导学生阅读散文的时候,关键是要帮助学生把握散文“似散而实聚”的文体特征,抓住散文表情达意的思想核心,注重情感的体悟,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从散文中汲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