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佛教文化与外宣翻译研究
——以邢台市为例

2018-02-24申玉革

邢台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开元寺佛教文化佛经

申玉革

(邢台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一带一路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之一。河北省若要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搭上这一国际化的快车,以更加主动的姿态与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融合,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让世界了解河北,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对外宣传显得尤为重要,外宣翻译的作用首当其冲。但是,面对国内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推行和国际间经贸合作的全面展开,河北对外宣传显然还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大多数外宣翻译活动停留在零散、浅层次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系统、深入地研究。

外宣翻译的含义有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外宣翻译定义包罗万象,几乎涵盖所有翻译活动,包括各行各业、各级部门从事对外宣传有关的翻译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翻译概念。狭义的外宣包括各种政府报道、政府文件公告、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介绍、公示语、信息资料等实用文体的翻译。(张健,2013(1) :19-27) 本文所指的外宣特指狭义外宣,即主要以外国人为宣传对象,传播河北的真实情况,在对外开放中发挥先导与桥梁作用的各种实用文体翻译,其主要任务是“服务经济、促进开放、宣传河北、树立形象”。本文着眼于河北省文化对外宣传翻译领域,通过对河北省,尤其是邢台市佛教文化的影响力、地位和贡献进行深入挖掘,对佛教文化对外宣传翻译活动的实践和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外宣翻译的理论与原则为指导,结合地方实际,探讨如何建立河北省文化外宣翻译的有效模式和体系建设。

一、 挖掘邢襄佛教文化,助力河北文化外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在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时着重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河北就是一个文化大省,文化资源丰厚,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河北省历史文化资源包罗万象,应该整合优质文化资源,突出优势,抓住特色,优先发展。河北各地市也应结合地方实际,把区域文化振兴和我省文化复兴大业结合起来,为文化外宣找到新的学术增长点,扩大燕赵文化研究成果,为塑造我省文化强省形象做出贡献。

佛教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之一,是外来宗教中国化的成功代表。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产生了很多佛教历史文化遗产,诸如寺庙、经幢、碑刻等,河北也如是。河北的佛教文化历史悠久,临济宗和赵州禅都是发轫于河北的重要佛教成果。在印度佛教东传的早期,冀南地区包括当今邢台、邯郸一代是佛教活动频繁的区域,涌现出一批重要的佛教人物和佛教场所,为印度佛教东渐做出了重要贡献,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邢台的大开元寺和玉泉寺等至今依然是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邢台南宫的普彤塔、市区开元寺内的圆照塔遗址等都是研究我国佛教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邢台平乡的竺道生、隆尧的释彦琮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佛经译者。

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学界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据信,公元前后,佛教就已经古丝绸之路传入我国。长期以来,洛阳白马寺被公认为中国寺院的发祥地,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庙,被佛教界誉为中国的“释源”和“祖庭”。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平十年(67),汉明帝刘庄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并恭迎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载佛经和佛像抵达洛阳。第二年(即永平十一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建立白马寺,以纪念这一佛教界的盛事。而邢台南宫市普彤寺的普彤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南宫县志》、普彤塔建塔碑文和塔内佛像铭文等种种史料记载,普彤塔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十年,比河南的白马寺还早建一年,堪称中国第一佛塔,它的肇建者即为摄摩腾、竺法兰等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开启者,自二人千里迢迢白马驮经以来,佛法在中华大地扎根发芽,广泛传播。虽然南宫普彤塔的肇建时间以及在佛教界的地位在学界尚有争议,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南宫是中国佛教文化传入较早的地方之一,佛教文化渊源深厚。

邢台的佛教文化遗存丰富。位于邢台市桥东区的开元寺是历代名刹、中国禅宗的重要道场,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建于唐朝开元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开元寺在开元年间初建时,香火鼎盛,为我国北方香火鼎盛之最。元世祖忽必烈曾数幸开元寺,故该寺始建于唐朝,兴盛于元代。据史料记载,自唐、宋、元、明初,该寺有僧数千,良田数顷,游僧、佛徒更是数不胜数,“每当朝暾初上,暮烟缭绕,僧人唪经,撞钟之声闻数十里,” (转引自刘顺超,2009:5) 堪称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留存的佛教碑刻有《唐十六面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后梁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等。

佛教传入我国的过程伴随着佛典的翻译。邢台的佛经译介工作源远流长。我国的佛典翻译工作最初是由皇室组织的自上而下的官方活动。早在后赵时期(319-351年),西域神僧佛图澄从西域来到中原,受到后赵皇帝石勒的信赖,以襄国(今邢台)为中心弘传佛法,使襄国成为北方佛学传播与研究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襄国境内出现了一位高僧,东晋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竺道生(355-434年)。竺道生是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师从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其他两位是真谛与玄奘)翻译佛经,是鸠摩罗什的得意门徒之一。隋代高僧、译经大师彦琮法师(557-610年) 是邢台隆尧县尧山人。迄今尧山还保留有他的石棺洞,墓口两侧刻有“隋国译经法师彦琮遗身”和“大业六年七月二十四日无常”字样。彦琮法师自幼聪慧好学,曾师从信都高僧边法师学习佛教经典,皇帝请他到皇宫里讲经。592年,隋文帝下诏请彦琮入京掌管佛经翻译。606年,隋炀帝下诏令彦琮入宫谈论佛法并在洛阳上林苑设立翻经馆,请彦琮主持翻译。在彦琮的带领下,当时的佛经传译事业兴盛,成果丰硕,用汉文译出的经书有2200多卷。为了使后人更好地学习佛经,彦琮撰写了《辩证论》一书,探讨译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译经师需要具备的条件,为佛经翻译定下了规范和标准。彦琮一生论著丰富,有《天竺记》、 《西域传》、 《大隋西国传》等著作。他的贡献繁荣了东西方佛教界,促进了东西方佛教界的交流,尤其是在西南诸国传播了中国的文明和文化,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唐代高僧僧一行(673-727),原名张遂,河北邢州巨鹿人,密宗传人,也是一位译经家,许多密宗著作都是由他翻译传世的,在佛教界有重要影响。此外,后梁乾化年间(911-915年),天竺国(古印度) 高僧空本曾在邢州(今邢台)开元寺翻译佛经,对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当时为空本和尚所立的《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至今仍保存在大开元寺中,成为邢台佛教文化的历史见证。

总之,河北省,尤其是邢台市在佛教东传早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丰厚的佛教文化遗产,涌现了一批重要的佛教人物,邢台市的佛教文化值得进一步发掘。

二、邢台市佛教文化外宣翻译实践和研究现状

邢台有深厚的佛教文化资源,然而,笔者通过对邢台市主要寺庙和佛教活动场所的实地调研发现,邢台市的佛教文化外宣翻译资料匮乏,数量和质量都不足以满足日益开放的邢台形象和发展需要。以公示语翻译为例,邢台市的主要佛教寺庙普遍存在公示语数量匮乏、内容单一、低级语言错误等明显问题。公示语翻译仅限于防火、卫生、饮水等标牌,而且错误百出,有语法问题、拼写错误、印刷排版问题等,其他的外宣翻译资料更是乏善可陈。

以邢台佛教文化为主题词对知网期刊论文数据库进行搜索,可以得出相关文献0篇,以邢台翻译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可以得到韩广义的“邢台翻译史及翻译界综述”等论文2篇,主要涉及邢台翻译史综述和个别佛经译者介绍等,张秀仿著的《河北省翻译史专题研究》 (2012) 等著作中提到了部分邢台佛经翻译家及其活动。邢台文史专家刘顺超编著的《邢台大开元寺》 (2009)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性、科学性、通俗性研究邢台大开元寺的著作。作者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历史文献资料,就开元寺的发展历史、寺内各时代建筑遗留、重要的高僧大德、文化名人、古寺传说以及开元寺的修复建设和邢台的佛教文化流源进行了详细地论述。以详实的数据和图片,用科学的方法对邢台大开元寺的历史贡献进行定位,尤其是对中原禅宗文化和邢台曹洞宗历史进行了梳理和研究,进一步肯定了邢台大开元寺对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贡献,为文物工作者、佛教人士及广大普通读者了解邢台佛教文化提供了途径。从以上资料分析来看,邢台佛教文化在中国佛教传播史上的贡献及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邢台佛教文化外宣翻译实践显得相当薄弱,邢台乃至河北的佛教文化外宣翻译研究基本处于盲区,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深入研究。

三、邢台佛教文化外宣翻译体系建设

邢台佛教文化的外宣翻译在扩大翻译实践的同时,应当注重专门翻译人才的培养,提高外宣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加强佛教文化外宣翻译的跨学科合作,实行政府与民间、寺院和个人、高校与宗教文化界人士相结合的佛教文化外宣翻译模式,提高我省外宣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第一,服务地方,注重专门翻译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意识,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是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宗旨。佛教文化的外宣翻译工作也应该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服务职能和资源优势,实行校企联合,培养语言能力突出又熟谙邢台佛教文化的外语人才为外宣翻译服务。建立佛教外宣翻译人才储备库,选择培养语言能力强,热爱邢台佛教文化的外语学生作为志愿者,为邢台佛教名寺担任英语导游和解说员。以佛教文化为基点,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邢台佛教外宣翻译服务,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科研中解决问题并投入实践检验和完善。

第二,合纵连横,加强外宣翻译的跨学科合作。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佛教文化的外宣翻译不同于单纯的英汉语码转换,需要宗教界人士、文史专家和外语专业人员的密切合作,实行政府与民间、寺院和个人、高校与宗教文化界人士相结合的佛教文化外宣翻译模式,提高翻译合作模式的多元化,才能保证翻译交际功能的准确实现和意义的完整表达。

第三,多头并进,提高外宣翻译传播途径的多样化。邢台佛教文化外宣翻译应突破目前简单、单一的局面,加大为著名佛教机构和寺庙建立外语网站,提供外语宣传页,提供外语导游服务,建立完善、充分的公示语标牌等措施,通过多样化的传播途径,扩大邢台佛教文化的对外宣传和影响力。

在一带一路的新形势下和京津冀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中,如何有效提高我省的外宣翻译工作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佛教文化是邢台市突出的文化特色之一,应该充分认识到邢台佛教翻译在中国佛教翻译史上的突出贡献,使邢台佛教文化的外宣翻译工作成为邢台市外宣翻译工作的重点和亮点。本文通过对邢台佛教文化外宣翻译的实践和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短板和问题,为当前的我省和我市外宣翻译工作找出新的着力点,为外宣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这有利于扩大河北省和邢台市在国际上的影响,促进邢台形象的全方位提升。同时,本文结合我省外宣翻译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从人才培养、传播途径、翻译合作等方面对我市今后的佛教文化外宣翻译提供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外宣翻译体系,对于外宣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1]刘奉君,王治江.功能理论视角下的名胜古迹外宣资料翻译——以河北省旅游景点翻译为例[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4,(6):122-124.

[2]刘顺超.邢台大开元寺[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

[3]刘雅峰.译有所为,译者何为?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及其译者研究 [J].山西师大学报,2008,(3):140-142.

[4]魏怡,王隽雅.博物馆解说词英译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以河北省博物院为例[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2015,(3):51-56.

[5]张秀仿.河北省翻译史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6]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2013,(1):19-27.

猜你喜欢

开元寺佛教文化佛经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从“禅韵壶”看佛教文化与紫砂壶艺术的融合
泉州开元寺印度教古石雕考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古代郑州第一高塔
——开元寺塔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敦煌写本《曹议金重修开元寺功德记》考释
开元寺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