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8-02-24张玉磊贾振芬

关键词:民主现代化思想

张玉磊,贾振芬

(1.淮阴师范学院 法律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淮安 223001;2.宁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银川 750021;3.淮阴师范学院 图书馆,淮安 22330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周恩来同志的丰功伟绩,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学习周恩来同志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周恩来同志作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奠基性贡献,并由此形成了内涵极其丰富的周恩来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思想启迪。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向标,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抓手。周恩来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全面发展的思想光芒,其对实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因此,有必要对周恩来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研究,以推进我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周恩来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

周恩来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国务院总理长达26年,既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等领域均作出了理论建树,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周恩来社会主义思想。以下将结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个方面阐述周恩来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周恩来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富强”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富强即民富国强,富为民之本,强乃国之基,它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要实现国家富强,其必由之路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周恩来始终将实现国家富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把非常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经济建设中,反复强调发展生产力是新中国的根本任务,坚持把加强经济建设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1.以生产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面对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周恩来认为人民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生产为中心,要把发展生产力看作是解决建国初期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任务,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1949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全国农业会议、钢铁会议、航务会议的代表时就提出“国家的负担很大,不抓生产不行。生产是我们新中国的基本任务”[1]4,“我们看问题和决定政策都要以生产为中心”[2]。正是因为周恩来建国初期对发展生产力的高度重视,我国仅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使得当时的经济形势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周恩来主张在发展生产过程中既要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又要不断探索经济体制改革。

2.将经济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强调国民经济均衡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主张将经济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他也尽力开展经济建设。1949年12月,周恩来就提出“全国的工作已经从军事方面转向经济方面”[1]2。1952年8月,周恩来在其主持起草的《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草案)》中又提出了“全党的领导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方面”的正确判断。周恩来还特别强调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同科技文教发展的协同问题,处理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关系问题等。

3.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周恩来在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初步设想,得到了全党的高度认同并被明确写入1956年中共八大的党章总纲之中。1963年,周恩来进一步将四个现代化概括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并强调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是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周恩来认为应该一切从国情出发,尊重经济发展规律,这一思想对当前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周恩来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民主”思想

列宁曾言:“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3]民主作为政治发展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它既是一种精神理念,又是一种需要具体落实的制度体系。纵观周恩来一生,民主一直是他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他大力推进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不仅积极传播民主理念,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更在政治生活、科学决策和行政管理中显示出率先垂范的民主作风。

1.积极思考和传播民主理念。早在南开大学读书时,由周恩来担任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刊名下,就用英文写着“民主: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我们的箴言”[4]。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将民主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将其列入国家制度建设范畴,并指出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有权利行使国家最高权力,这是对列宁民主思想(民主是使全体人民群众真正平等地、真正普遍地参与一切国家事务)的继承和发展。

2.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在组织和领导国家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周恩来坚持以民为本,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周恩来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必须通过选举方式产生,而且这种选举应该做到普遍、平等、直接、不记名地开展投票。同时,周恩来认为,中国民主协商制度的健康发展,不仅要以国家民主生活为前提,还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一是要认真贯彻“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二是要发扬平等待人的民主精神;三是保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有职、有权、有责”[5]。

3.率先垂范民主作风。周恩来不仅反复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而且身体力行,堪称楷模。身为国家总理,周恩来处于国家决策的核心地位,许多重大决策都由他参与拍板,但周恩来从不囿于身份地位的限制,而是认真地听取各方面意见。在政务院例会以及由自己主持的其他会议上,周恩来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一般都会先让参会人员自由地发表意见,最后才由自己总结发言,自己的看法允许大家批判甚至否定,不搞“一言堂”,使得各方面意见能够得到民主地表达,充分彰显了民主精神。

(三)周恩来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文明”思想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单单是一个“富强梦”,同时也是“文明复兴梦”。文明既是一个客观的描述社会发展状况的描述性概念,也是一个评价社会发展状况是否合理的价值概念[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文明发展,实现国民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周恩来在担任总理期间,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国家文明建设。

1.率先提出精神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1959年,周恩来在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容时明确指出:“我们的国家不仅要有经济建设,还要有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7]“社会主义建设不以经济建设为限,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精神生活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建设,既明确指出经济建设和改造是中心、是基础,同时又明确指出还要进行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5]周恩来的这些论述,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具有独创性的贡献。

2.强调教育建设的重要性。周恩来强调尊重、培养人才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积极拓展各种渠道培养人才,扩大知识分子队伍,确认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属性,赋予他们政治上平等的权利。周恩来的这些努力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改革开放后国家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奠定了基础,并形成了至今还有重要影响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大政方针。同时,周恩来一直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认为教育建设与经济建设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应该相辅而行,不可偏废。另外,面对建国初期人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状况,周恩来特别强调要发展大众教育,将大众教育视为开发人力资源的奠基性工程。

3.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最终都必须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文明经历五千年的洗礼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8]周恩来注重文化建设的民族性,提倡民族化,强调文化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去了民族性,世界性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艺要有中国的传统、情调和气派。成功的文艺要能激动人的思想、感情,引起共鸣”[9]。关于建设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途径,周恩来高瞻远瞩地指出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二是结合时代,与时共进,“推陈出新”。同时,周恩来还特别强调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主张发展新闻、出版、广播、文学、艺术、电影等事业,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4.高度关注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恩来高度重视道德建设,他从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批判继承祖国优秀道德传统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阐发了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周恩来大力整肃党的纪律,在1963年5月国务院直属机关干部会议上指出,领导干部要过好“五关”,即“过思想关、过政治关、过社会关、过亲属关、过生活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操守和优良作风,自己也真正成为一名“绝无例外”的党员,并且制订了“十条家规”。

(四)周恩来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和谐”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向和未来理想社会的本质要求的角度出发,认为和谐是用来描述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高度协调统一的社会状态和社会境界,并将和谐视作包括社会主义各个历史阶段在内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价值目标。周恩来社会主义思想倡导团结协作,不仅卓有成效地推进党内的团结统一,密切联系群众,促进统一战线的发展巩固,而且在处理外交关系时率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致力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1.维护党内和谐。周恩来的和谐理念,在党政工作中主要体现为维护党内和谐。1954年2月,在由周恩来召开的关于高岗问题座谈会上,周恩来总结发言时提出“个人主义野心家必须防止;党内非法活动必须禁止;派别性的干部政策必须反对;独立王国的思想必须消灭……”等九个“必须”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为增强党内团结,周恩来主张实行民主集中制,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周恩来坚持民主集中制、追求党内和谐的思想,有利于党内解放思想,广开言路,合理配置党内权力,尊重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增强党规法纪意识,促进党的工作有序运行。

2.密切联系群众。周恩来特别强调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共产党才有可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周恩来是党内首个明确使用“群众路线”概念的领导人,指出党员应该深入群众,主动把党的影响扩大到群众中去,同时把群众意见如实地反映给党,才能使党真正成为群众的党。周恩来把“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作为自己的修养要则,时刻把人民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至于如何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周恩来提出了反对官僚主义、过好“五关”和扩大民主、加强民主集中制的主张。

3.构建和谐世界。在外交关系上,周恩来正视当时国际社会中存在的“和平与战争”这一主要矛盾,反对霸权和霸权主义,率先提出并坚决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推动各国和平共处,倡导不同国家间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秉持求同存异的理念开展互利合作,以求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在外交实践中,周恩来主张与相邻国家维持睦邻友好关系,与西方国家谋求和平共处,与不同社会制度的亚非国家坚持求同存异,这不仅为中国社会的稳步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对世界和平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周恩来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美丽”思想

《庄子·齐物论》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倡导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美丽”目标也蕴涵了天人合一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在周恩来社会主义思想中,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直是比较关注的问题,这对当前的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提出控制人口增长战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口数量在较短时期内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周恩来在勾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以科学、冷静的态度审视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率先提出一系列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20世纪5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人口增长过快的现实,周恩来主张采取措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得太快,生产就跟不上,这是一个大问题”[10]762。周恩来还倡导人口理论和政策研究,初步形成了控制人口的基本政策。这些都表明周恩来已充分认识到控制人口数量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2.充分关注环境保护。周恩来是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其环境保护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周恩来主张植树造林、发展水利、保持水土、保护环境、平衡生态,认为做好环境保护不仅有利于维护人民健康,造福子孙后代,而且还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并且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为解决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问题,周恩来把兴修水利放到了首位,不断总结治水经验,并提出:“我们不能只求治标,一定要治本,要把几条主要河流,如淮河、汉水、黄河、长江等修治好。”[11]周恩来充分认识到了森林对平衡生态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并提出了植树造林的主要措施,即科学谋划,统一规划,密切联系和依靠群众,使植树造林、环境保护成为常态化工作。

3.重视防治环境污染。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就强调要在工业化建设的初始阶段,就要重视污染防治。从1970到1974年,周恩来关于环保问题的谈话就多达31次,足以体现他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此外,周恩来还提出了废物资源循环利用的设想,“充分利用‘三废’(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化害为利,造福人民”[10]152,并进一步对我国为何要大力治理“三废”做了说明。关于如何治理和预防工业污染,周恩来指出要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并提出了被誉为防治工业污染法宝之一的工业生产建设“三同时”措施,一直沿用至今。

3.提倡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的有限性提醒人类应该对资源实施综合利用,通过扩大资源利用率和利用范围,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是人均资源非常匮乏,周恩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危局,因此极为关注耕地、森林、水、矿产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并指出生产上搞综合利用,资源上也可以搞综合利用。例如,周恩来对水资源、矿产资源、石油资源等都提出了综合利用的要求,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周恩来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周恩来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而且对于当前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我国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第一,对实现“富强”目标的当代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形势变得愈加错综复杂。因此,我们应该汲取周恩来大力发展生产力、将经济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精髓,认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早日实现“富强”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首要目标。

第二,对实现“民主”目标的当代价值。周恩来的民主思想和民主作为,对当代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目前虽然不存在从组织上分裂党的行为,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渗透,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分散主义、地方主义等,都纷纷以不同面貌出现在各级党组织的政治生活之中,影响到了党的领导地位和内外团结。因此,能否坚持和完善民主制度建设,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从这个角度来说,周恩来的民主精神和密切党群关系的理念,能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启迪。

第三,对实现“文明”目标的当代价值。“所谓文明的崛起,不单是GDP成为世界第一,不单是硬实力的崛起,而且是软实力的崛起,是一套价值观念、一个意义系统、一种制度体系的被认可、称颂和追随,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诞生,是一种新的发展道路、文明样式的问世。”[12]回顾和学习周恩来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建设、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的思想精髓和伟大实践,继承和发扬这份珍贵的精神遗产和传统,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大有裨益。

第四,对实现“和谐”目标的当代价值。周恩来和谐理念在我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和谐世界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增强党内团结、维护党内和谐。在党群关系上,尊重个体差异,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指出的是,周恩来善于团结大多数人,擅长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但他绝不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周恩来在《我的修养要则》中提出,要与自己和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的坚决斗争,对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绝不能讲情面。

第五,对实现“美丽”目标的当代价值。周恩来深刻的生态思想以及所积累的生态经验,对于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建设美丽中国,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而这有赖于各级政府主动自觉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发展低碳、生态、循环经济。因此,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丽”目标,亟需生态经济理论和循环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导。“周恩来睿智的生态经济观,为指导我国发展低碳、生态、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及美丽中国提供了一座明亮的灯塔”[13]。

参考文献:

[1]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2.

[3]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8.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1.

[5]李潇.周恩来的民主作风探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4-7.

[6]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9.

[7]周恩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98.

[8]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1).

[9]周恩来.周恩来文化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2.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1]周恩来.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4.

[12]李文阁.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内涵与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13.

[13]徐岩.周恩来生态经济观探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5):10-12.

猜你喜欢

民主现代化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边疆治理现代化
思想与“剑”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选举年的民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