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以阿克苏地区为例
2018-02-24于丽娟
于丽娟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职成教所,浙江 杭州 830046)
近年来,浙江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对口援助新疆阿克苏地区的重点工作,计划投入5亿多元提升阿克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以此推动当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了更好地梳理近几年来阿克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成绩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建议,浙江省教育厅组织人员通过问卷、教师座谈、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人员访谈等形式对阿克苏地区1所高职院校、3所地区直属中职学校、6所县级中职学校以及兵团第一师直属中职学校发展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现将阿克苏地区职业教育整体情况及存在问题、发展策略简要概述如下:
一、新疆阿克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阿克苏地区现有高、中等职业教育院校12所,其中普通高等职业院校1所,职业学校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市中心及各县政府所在地,另外还有一些职业技能培训的机构、农民和牧民文化技术学校。目前,新疆基本形成了地州各有一所一定规模的中职学校、县市都有一所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的职业教育体系。新疆正逐步建立包含高等职业教育、中等以及初等职业教育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体系。
在专业结构布局上,阿克苏地区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根据当地产业布局特点和区域发展情况设立了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如园艺、旅游和手工艺、种植、农机维修、信息技术、医护、烹饪、手工艺、服装设计、特色乐器制作、木工、家电维修等30多个专业,已基本设置了具有地区特色,新兴专业与传统优势并存的较为合理的职教专业体系。
阿克苏地区三年地区教育统计情况(不含地区高级技工学校)显示:2014年、2015年、2016年职校招生人数分别达到6 699人、4 081人、5 951人,全地区职业院校三年招生16 731人。现全阿克苏地区中职院校有教职工712人(地区高级技工学校197人),专任教师608人,地区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校舍建筑总面积近2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超3亿元。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17人,专任教师314人,校舍建筑总面积171 530平方米,全院固定资产总值1.8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 960.18万元,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 000余人。
总之,阿克苏地区在国家大力援疆、自治区支持,对口支援以及地区自身努力下,阿克苏职业教育的框架体系已形成,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正逐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也逐步丰富。
二、新疆阿克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职校生源质量和数量均不容乐观
1. 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社会和家长对职业教育认可度较低,普遍认为职业教育用处不大、低人一等,所以,近年来,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总数仅占初中毕业生总数15%以下。
对于“为什么选择就读中等职业学校”,调查数据显示:70.4%的中职学生选择“未能考上普通高中”,15.6%的学生是因为“年龄小,不好找工作”,而“想在职业学校谋一技之长”的仅占8.1%。职业教育成为了社会和家庭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原意良好地“选择性分流”却被披上“淘汰性分流”的外衣,由此大大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同时,新疆地区社会就业门槛太低导致职业教育在影响就业中的作用远没显现,导致家长不愿意送孩子就读职业学校。
2.中职学生流失现象严重,巩固率偏低。很多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由于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有限、环境适应有困难、厌学、父母不支持等因素,入校不久就辍学,学生流失情况严重。据我们统计:目前在校及当年毕业生7 387人,总巩固率44.15%,2012年到2014的三年巩固率分别为35.66%,47.93%以及49.9%(数据截止到2015年8月30日)。尽管三年来学生巩固率有增高的趋势,但辍学现象依然时有发生,辍学率居高不下。
(二)教育投入不足,职业教育宏观管理、调控水平欠缺
1.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学生技能训练得不到有效落实。依照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标准要求,全区职业教育基础建设面积要达到92万平方米,需新建77万平方米各类用房,需资金17.7亿元,需实验实训设备2.2亿元。现今,大部分学校生均设备不足,实训场地满足不了教学要求,即使有一定的技能实训场地,相应的实训使用、管理经费也得不到保障。大多数专业课、实训课依然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学生缺乏应有的动手操作和技能训练。
2.学校专业设置雷同,发展定位不清晰,导致恶性竞争,资源浪费。大部分学校依然固守传统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方法,尚未形成适合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发展模式及教学模式。如阿克苏地区10所中职学校中,开设机电技术应用、汽车维修与应用及相关专业的有8所,开设计算机应用、果蔬花卉生产技术、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有7所。仅阿克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2014年计划招收的1 000名学生就开设了24个专业。为了争抢生源,不断增设热门专业,学校普遍存在主体专业不明确,专业重复设置,资源浪费等现象。座谈会中,县教育行政人员表示,部分学校自身对学校办学方向、类型层次、办学特色的阐释较为模糊,思路不清晰。
(三)职校师资结构不合理,数量短缺和流失问题并存
1.职校教师数量不足,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根据数据显示,全阿克苏地区职业学校平均师生比为1: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新疆《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管理办法》的相关标准,应配备教师895人,实际缺额为379人。专任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制约阿克苏地区职教发展的瓶颈。
2.教师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师短缺。阿克苏地区职校有相当一批教师是从普通中小学调入或其他渠道借用。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稀缺。截止到2014年8月,9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仅有8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仅为13.5%。大多专任教师为理论课教师,缺乏动手能力,教学方式方法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职校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薄弱,少数学生甚至连课堂的基本交流和沟通都有困难,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师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课程结构欠合理,课程设置不能有效反映社会需求,教师教学理念和方式陈旧
1.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有效反映社会需求。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形式,课程设置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充分调研、有效分析及对未来经济的合理预测,忽视对学生技能操作、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岗位发展需要,存在与实际脱钩,使学生所学不够所用。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材内容不符合实际。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教学,对职教规律了解甚少,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师在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的调查中,基础课教师选择传统讲授法和讨论法的分别占60.6%、20.3%,使用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仅占8.5%和5.4%。专业课教师选择讲授法和提问法的分别占53.8%、19.1%,使用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仅占11.5%和9.6%。教师对“行动导向”“学中做”等理念方法不甚了解,没有推广使用。
(五)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较弱,不能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1.尚未形成与产业、企业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目前,阿克苏地区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相对较弱,与行业、企业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部分职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存在脱节现象。职业学校的自我定位不精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不明显,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片面追求用人低成本,招收大批量的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阿克苏地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职业教育路径相对单一,不能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大部分职校依然将职业教育定位为中职生和两后生的培养,忽视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牧民、退役士兵、失业人员等接受学习和培训的需求,不能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例如,阿克苏地区大量农民、牧民采用半工半读的方式进行学习充电,迫切需要普及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但是,大一统的教育模式阻碍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多样化和特色化。
三、新疆阿克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职业教育的舆论宣传,改善职校生源数量和质量状况,营造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环境
1.多途径、多维度加强舆论宣传,加深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引导学生及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升学观;鼓励各级政府和新闻媒体通过报刊、电视、网络、微信、会议等各种途径,举办职业教育政策专题大讲堂、优秀职校生事迹报告会、职业教育成果展等活动,让社会深入了解职业教育学费减免、资助等支持政策,让职业教育的好处看得见、摸得着,吸引更多学生主动接受职业教育。
2.多层面、多举措实施 “控辍保学”,提高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由教育行政、扶贫部门和学校齐抓共管招生、控辍工作,建立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各级政府、部门定期对已辍学的学生摸底,通过家长座谈会、家访、电话、家长QQ群用正反事例帮助分析孩子辍学的利弊,使学生尽快返校学习;学校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及时洞察学生动态,对有厌学情绪、打工倾向的学生进行疏导教育,降低学生辍学率;完善学生扶贫资助的长效机制,多方筹集资金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二)政府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形成结构合理、错位发展、特色明显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
1.市政府统筹谋篇,整合教学资源,重置学校布局。树立“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观念,通过“扩建、帮扶、撤并”等方式,扩建一批规模相对较大、实力相对较强的学校,厘清办学思路和定位,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员编制等方面给予倾斜,将其培育成自治区示范学校和地区特色学校;重点帮扶沙雅县、新和县等一批学校,加强学校硬件和软件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将学校培育成地区龙头学校,对于规模散而小的培训学校进行全面评估,办学条件不足的,促使其与其他学校整合。
2.契合区域经济发展,铸造一批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新兴专业。一是发展品牌专业。激励、扶持有条件的学校建成一批品牌专业,形成能适应地区重点产业发展、有标杆作用的人才培养基地;二是增开一些与新兴产业相匹配的专业。依托国家、自治区大力发展石油、纺织等产业,重点建设化工、服装、旅游、酒店服务等专业;三是打造特色专业。根据阿克苏全市产业布局和块状经济现状,打造特色专业群。比如,阿克苏地区的果树花卉生成技术、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第一师阿拉尔市的棉花检验与加工专业,沙雅县的纺织专业,构建与区域经济相适应、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衔接的特色专业体系。
3.创新学校办学体制和校企合作形式,形成“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四方联动的生态圈。充分利用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扶持、浙江援助阿克苏项目的资源,积极推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争取形成工学交替型、校企合一型、前校后厂型等多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围绕阿克苏地区支柱产业,推进集团化办学,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突出“企业和学校”双主体的职业教育生态圈,以全面实施深度校企合作。
(三)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和硬件环境
1.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硬件建设。统筹中央、自治区、对口支援省和本地财政资金,在基础建设项目安排、教育经费投入上向职业教育适当倾斜,扩建一批职业学校校舍、多媒体教室、公共基础课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硬件设施;落实建设资金,确保各建设项目的正常运转,任务细化,责任到人,构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绿色通道”。
2.提升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根据阿克苏地区专业建设规划建立实训基地,构建满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实施的软硬件环境,保障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的设备和工位,使学生充分动手操作;拓宽学生实习实训设备的来源渠道,统筹管理,优化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保证学生学用结合,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3.搭建职校数字信息化建设平台,提升地区信息化水平。帮助学校搭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建立数字化网络教室或智慧教室,做到夯实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让每校、每班、每生都能共享优质资源,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数字资源网站建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阿克苏与浙江等援助地区的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推动资源建设与使用良性互动,整体提升信息化水平。
(四)以教师激励保障、师资补充、师资培训为重要抓手,积极构建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1.采取“增量补充、滚动推进”,实行差别化待遇、编制动态管理,创新教师保障、激励和补充机制。着力教师队伍的建设,坚持增量补充、存量培训、定向培养、滚动推进的原则,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
采取“以岗定补”的方式,设立职校教师人才专项基金、艰苦岗位津贴,经费拨款向职校尤其农村职校教师倾斜,针对农村偏远职校“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差别化补助”的待遇政策;完善教师科学研究、挂职锻炼、职称评审等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为教师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各方面的支持和服务;拓宽师资来源渠道,聘请行业、企业技能型专门人才、能工巧匠担任兼课教师,按需补充优质师资;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阿克苏全地区职校教师编制需求整体情况,实行编制动态管理。
2.依托“援疆”“援阿”力量,通过专家进驻、选派外出,完善师资培训机制。通过组织人员到外地培训、挂职,外地派专家到阿、特聘兼职教师、定向特培,提升师资培训质量;为教师、行政和管理人员分类分模块制订培训菜单,尤其立足地区特点和需求,建立可供选择的培训资源包,加强教学素养、专业技能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培训。通过专题讲座、名师讲堂、专业剖析会、同课异构等形式,进行“名师帮扶”“伙伴共同体”,利用QQ群、微信群等平台,增强互动性,交流培训心得,展示培训成果。
3.发挥示范和辐射效应,通过专业教研大组、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协会,完善教师交流机制。建立地区各专业教研大组,定期举办讲座、研讨、观摩课等活动,为教师交流、资源共享搭建平台;按照“名师引领、分层培养、抱团发展”的原则,组建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协会,达到“名师更优、骨干成名师、学员成骨干”;选派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和研修,名师名校结对帮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五)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双管齐下,课堂、课程、课题三课联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模块化、项目式”的层级课程体系。构建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把将来职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分为若干大模块、灵活组合的小模块,以项目为载体,突出“工作任务”和“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目标、建设宗旨、主要思路建设;依托援疆、援阿课程专家实地或远程指导,选择符合本校学生的课程,打造一批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特色课程。
2.促使教师观念从“形转”到“心转”,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学生行动为导向,纵深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通过专家讲座、专题培训、思想大讨论、改革论坛、课改示范课等方式促使教师改变灌输式课堂教学,深刻领会“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课改理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进行自主探究、互动写作完成学习任务。通过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卡片教学法等,从做中学,学做合一。
3. 课堂研究成为课程、教学改革先导,促使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与课题研究三课联动。教改课题研究是课程改革实践的理论基础来源。为确保课改实践少走弯路,由阿克苏地区教科研部门、学校、教研组、教师四个层面共同开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等各类别的课题研究活动,通过文献搜索、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使教改任务与科研计划接轨,课题研究成为课程、教学的先导。学校在科研指导下展开教学工作,在教学实际中开展课题研究,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夯实理论基础。
(六)拓展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构建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1.丰富职业教育办学类型,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各方参与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一准入,鼓励企业和社会办学,公办和民办职业院校共同发展。另外,还要积极鼓励个人或群众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积极引进外资办学, 逐步建立与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以国家、集体、个人以及各种社会力量等多渠道兴办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培训,发挥企业的优势,为企业职工入职后教育需求量身定做学习课程,提升企业职工的教育和培训的质量。
2.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方式,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技术日新月异,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理念,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针对目前阿克苏地区缺乏师资和教学设备等具体情况, 根据当地实际需要, 除设立正规的职业学校外,还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职业技术培训方式, 如举办成人夜校、电视学校、广播学校、周末学校、各种科普活动室或二、三天的短期培训, 鼓励农牧民以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半牧半读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培训, 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利用职业学校师资力量、设备场地和专业优势,为农牧民、退役士兵、务工人员、失业人员等开设技能培训与技能等级鉴定,鼓励以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半牧半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汽车修理、食品制作、美容美发、建筑施工等各种学习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