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学理分析与实践反思

2018-02-24

新课程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生物学科人文精神人文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求知、智力培育作为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新课程改革倡导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通过学习课程,使学生学会学习技能、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健康生活,学会发展创造,使学生得到全面均衡发展,而不是单纯传授一门科学知识。当前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国际上热议的焦点,其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内容确定为: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可见,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一、 “教学之人文性”的学理分析

人文教育就是人的精神、自由、人格、思想、心灵的教育。人文教育旨在促进受教育者提升人性境界、塑造人格理想及实现个人人生价值。人文教育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1]人文教育第一层涵义是人性,即人道主义,注重 “善”;第二层涵义是理性,即科学求真,注重 “真”;第三层涵义是超越性,即 “情理”结合,注重精神价值。在教学上则强调人的兴趣爱好、自由发展、创造性发挥、自我价值实现、人格独立。

在强调交流、合作、相互依赖、创造力、情感和想象力的时代,学校教育需要通过一种新的范式来发现和探索人性的本质,而不是竞争。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极端的价值观念、合作意识与集体观念薄弱、功利性强、传统道德素养低、国家责任感淡漠。同时,学校教育工作仍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人文教育的力度还不够。[2]因此,必须加强人文教育,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原因。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依靠人文科学,更应该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科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3]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不仅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完善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课程方案,在教育目标上突出了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体现出主要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生物教科书中较多地写入科学发展史、科学家的故事、生物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等人文性内容。《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聚焦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素养、形成科学的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人文教育的实用性方面,认为有必要加强人文教育。

由于受传统教育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往的生物课堂只把知识传授、智力培养、学习成绩作为核心,而忽视了人文教育。如果在整个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生命情感、价值观、对世界的体验和人文精神的感悟存在缺失,学生难免会出现不爱学习的表现和一些消极情绪,导致整个生物课堂学习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人文教育融入课程,对于新时期教育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2.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原则。

(1)渗透性原则。人文精神的有效培育在于学科教育过程中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坚持以学科基础知识为主体性的同时,注重渗透人文教育,避免空洞式机械说教。人文精神绝对不是教师强行施加给学生,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语言、神态、动作等平等交流,共同探讨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达到情感升华与共鸣、内化与认同。生物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渗透,教师要广泛从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中挖掘人文教育相关内容,在教学中适切结合情感教育法、参与活动体验法、讲授说理法等,给学生以耳濡目染与浸润。

(2)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有科学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教育应该教给人如何才能生活得更好的素质、态度与技能。[4]在人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把个人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人文教育中注重导向性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生物学科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生物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性作用。

(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以科学为指导思想,以科学理论、原理与事实作为主要依据,不能凭空捏造,不能与科学原理、事实相违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科学性。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科学界尚未定论的问题,如联系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介绍地球上最初生命是怎样形成的,恐龙神秘消失的原因,等等,在学生中展开讨论,使学生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在进行人文教育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怀疑和批判,敢于根据已证明的科学原理对一些问题提出质疑,这也是尊重科学性的人文表现。

(4)时代性原则。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生物学科课程内容不断丰富,人文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与时俱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介绍当前生物科学最新研究领域与科研成果,如联系生物遗传与变异知识,介绍关于 “克隆”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对我国生物学领域最新研究进行分析与展望,并与世界国际先进水平对比,展开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决心,使学生把对生物学的浓厚学习兴趣转为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感。生物学科人文教育中以时代性为原则,有利于学生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发展、更新思想观念,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未来美好前景的展望。

二、 “教学之人文性”的实践反思

作为一名传道授业的生物学科教育者,在传授生物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生物实践能力时,应该从学生发展的视角出发,充分探寻生物学教育过程中的人文价值,努力找到生物学科与人文教育的切合点,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 “文化人”。

在讲鱼、鸟等动物的主要类群知识时,培养学生保护与关爱动物的人文精神,通过比较各种动物类群特征,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教师可以播放鱼类、鸟类遭到人类捕杀,因环境污染而大量死亡的画面,播放 “小鱼尼莫寻找家园” “我是一只小小鸟”的动画视频,设置 “角色互换”活动,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假如 “我是小鱼尼莫,我一直生活在水中……”以此唤醒学生仁爱之心。案例《鸟》一课中片段:播放《我是一只小小鸟》动画视频,画面情境:一只小鸟,在身边的树木被砍伐、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同类被人类无情地杀害之后,孤孤单单地飞着,最后也难免落入人类的电网,小鸟无奈地发出心灵的呼喊:“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我寻寻觅觅,寻寻觅觅想要一个温暖的怀抱,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教师引导学生共同交流:通过观看《我是一只小小鸟》的视频动画,作为人类你有哪些感触,以后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发出阵阵叹息,在谈感想时,意识到今后应该更好地保护鸟类,这种仁爱的情感意识逐渐得到培养。

在讲授动物的行为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安排学生进行 “小调查”活动,收集或观察家养动物的一些行为并记录下来,在小组内进行报告,还可以观看视频 “猩猩交流之蛇来了” “蚂蚁搬家”,分享小故事“蚂蚁滚火球重生”等,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集体观念和关心他人、合作发展的意识。案例 “社会行为”一课中片段:展示一个关于 “蚂蚁滚火球重生”的小故事,在秋日里的一天,河岸边的草丛突然起火。熊熊烈火形成一团火,迅速包围草丛中间的小山丘。小山丘上的无数蚂蚁被猛烈的火焰逼得紧紧后退,在越来越小的包围圈中,蚂蚁已经走投无路,这一时刻,奇迹发生了,蚂蚁迅速聚集在一起,紧紧抱成一团,很快变成一个黑黑的大蚁球。蚂蚁球滚得越来越快,冲出火海,冲下山丘,冲进小河,重获新生。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交流: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班集体中的一分子,对于蚂蚁的故事你有何感触?同学们纷纷发言,认为社会生活中的人更应该具有情感价值观念。

在讲细菌、真菌、病毒等生物圈中微生物时,教师安排小活动 “制作发酵食品”,可以制作泡菜、米酒、酸奶等发酵食品,进行班内成果展示与汇报,以“我们身边的微生物”为主题进行课前活动演讲,播放 “日本731部队的细菌战” “红楼梦之林黛玉结核病”片段、 “后会无期细菌版”动画视频、禽流感之歌 “我不想说我是鸡”等,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热爱自然与生活、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社会责任感、辩证唯物主义人文精神。案例 “病毒”一课中片段:展示 “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科学奋斗史,经过五年锲而不舍的研究,巴斯德终于研发出了一种预防狂犬病的疫苗,并在狗身上试验成功。但是,疫苗是否适用于人体?巴斯德决定用狗身上试验成功的办法给一位小男孩治疗,每天给他接种疫苗,疗程为十天。当得知小男孩安然无恙时,他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巴斯德终于征服了狂犬病!巴斯德把自己的毕生经历和全部才智献给了科学研究事业,战胜狂犬病是他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之一。

通过以上范例,鼓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时,由于知识概念比较抽象,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如 “你说我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描述一些相应的水果,认识生物的性状,以及人身上常见相对性状。布置一场“我是小辩手之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小辩论赛,让学生利用彩纸、剪刀、胶水等工具进行DNA分子模型制作,并在课堂展示交流,在活动中学习生物学科学知识,同时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关注环境,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如今,人们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也面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森林锐减、粮食危机等一系列生存问题,全球变暖、多地洪灾频发、沙尘暴的肆虐、极端气候、北极熊大量死亡等事实频频给人类敲响警钟:关爱地球、拯救人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地球人民必须有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在生物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刻不容缓,应如春雨润物,渗透在每一节生物课堂教学当中。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及时抓住生活中与人文紧密相关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探究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命,而生物学科教育更应该充分聚焦生命的人文精神、彰显生命的人文关怀。

猜你喜欢

生物学科人文精神人文
人文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体验教学
第十届食品与生物学科高水平SCI论文撰写与投稿技巧研修班招生简章
高三复习中生物学科的备考建议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生物学科思想再认识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