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教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18-02-24

新课程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高血糖素解决问题胰岛素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一直以 “长者”的身份自居,担负 “填鸭式”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在培养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知识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潮流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在寻找一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方法,追求对学生更高层次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学生学会学习,更轻松地学习。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才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问题教学法即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种做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者由教师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它们,与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 (这种做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 “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在教学活动中以 “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笔者在生物教学实践中针对问题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究。

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阶段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可是到了高中阶段问题却越来越少,是不是学生什么都懂了,没有问题,不需要再问了呢?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外,主要在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变得只会被动接受知识。为了改变这种无生机的局面,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教师要积极认真做好引导工作,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学会质疑,针对教材中不了解的知识点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首先,教师可以先对几个性格开朗的同学做思想工作,让他们主动发言,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带动更多的学生提出问题。对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用一定的激励机制。例如,学生在一个月内能提出十个有价值的问题,就能获得一次免写试卷资格。根据心理学知识,一个人一旦提出了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后,如果自己了解自是非常好,自己如果不了解,心理上必会驱使他去把这个问题弄懂,这样的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过程完善了,结果自然不会差,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其次,教师在创设问题的情境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或兴趣入手,同时注重联系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讲解 “体温调节”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在寒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人体会有哪些反应,有哪些不同的反应?学生就会跟着提问:为什么冬天我们会打哆嗦?为什么夏天出汗比冬天多?为什么冬天尿液会比夏天的多?为什么冬天饭量会比夏天大?为什么冬天衣服穿得比夏天多?为什么冬天高血压病人不能停吃降血压的药?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成功引起学生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信心。一旦学生解决了一个个问题,知识点就掌握了,便达到在兴趣中学习的目的。

最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先提出一个浅层次的问题,并适当引导,让学生结合已学习的知识和自身生活经验提出深一层次、高质量的问题。例如, “免疫调节”这一部分内容,讲解到抗体分布于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夜中,教师问学生:为什么母乳喂养的婴幼儿的免疫力要比其他婴幼儿高?学生基本能答出是由于母乳中有抗体,婴幼儿从母乳中获得了母亲的抗体,从而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教师提示抗体的化学本质,追问学生有何疑问,有差不多一半的学生能提出问题:既然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那母乳中的抗体为何不能被婴幼儿的消化道分解消化?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

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抓住问题中的关键字词,有时候关键字词能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其次,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给予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时间,教师把握课堂讨论的正确方向,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哪些问题通过认真思考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能解决,哪些问题涉及课文的重点难点,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解决。最后,对于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能把答案直接抛给学生。如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渐学会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血糖调节”这一节时,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中的糖消化分解,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血糖的三个去路: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成脂肪等非糖物质。降血糖的激素有胰岛素,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学生学习后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胰岛素是通过抑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促进血糖氧化分解,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转化脂肪等非糖物质从而达到降低血糖溶度,为什么胰岛素不能抑制第一个来源?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胰高血糖素只能促进第二、第三来源,不能促进第一来源和抑制三个去路达到升血糖的目的?第三个问题:当体内胰岛素含量升高时对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是抑制,而当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升高时为什么对胰岛素的分泌是促进?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结合生活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切身体验,经分组讨论后能答得出来:血糖的第一个来源不能由激素来控制,是人体的一个行为所控制影响,而血糖去路不能够抑制,如果抑制了,人体的各项需能的生命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第三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没有得出正确结论,教师给予提示,降血糖的激素只有胰岛素,而升高血糖的激素有多种,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时为什么要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教师给出一个骑自行车为什么要把刹车抓紧一点的例子,素质高一点的部分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怕血糖在升高过程中升超了,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在控制血糖升高的量。可见,由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要比由教师直接给予答案让学生印象深刻得多。

三、实施问题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问题教学法初步实施时,也要注意把握度和量。学生刚刚接触问题教学法时,可能会一时不适应,需要循序渐进。有时一节课上,学生能提出一个问题,分析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也要关注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发展层次因材施教,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适应问题教学法,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问题教学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能解决课堂的突变性和灵活性的能力。由于水平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难免会跑题,或提出一些没有质量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发现并引导,而且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讨论问题时,有时学生会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没有深入到问题的深处,或是讨论处于停止状态,这就要求教师给予适度的指导。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对本科知识及相近学科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课前要充分备好课,要有一定的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层次也要有所了解。

总之,问题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生物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 “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继续探究,不断发掘其优点,避其短板。

猜你喜欢

高血糖素解决问题胰岛素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及其受体激动剂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2型糖尿病应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治疗的效果探讨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空腹及糖负荷后胰高血糖素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