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2018-02-24山东省青岛市新昌路小学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品德教学活动教学内容

山东省青岛市新昌路小学 高 岩

一、新课程改革

知识本位论与学科本位论是我国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持有的固有教育方法。面对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品德与社会课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培养素质教育要求下全面发展的学生。在时代与社会的呼声下,我国逐步踏入新课改的时代之中[1]。

二、当前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应当是取之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但是目前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开展,较多地停留在理论性内容的教学上。小学阶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的萌芽期,因而枯燥的理论性学习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内容组织上,应当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理论与实际例子相结合,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学习中,让品德与社会课堂生动而有趣。

(二)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更多采用的是讲授式教学,以教师的讲、学生的听为主要的课堂活动内容,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留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时间和师生、学生小组之间讨论的时间过少,学生没有真正融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活动中去。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缺乏时效性。

(三)缺少恰当的课程评价方式

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评价过程中,课程的教学效果是表现在学生潜移默化的日常生活中的,应该以学生在接受品德与社会课教育之后行为的转变作为主要评价的标准,而并非以考试的分数作为评价考核课程开展的标准。

三、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实效性的策略

(一)课程开展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小学课程中的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生活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科的特点是综合了道德品质教育以及社会基础知识为主要的教学内容[2]。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把理论知识与生活案例相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移情心理,让学生在情感迁移中体会道理。把教科书的理论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现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的进步。

(二)寻找丰富资源并充实教学内容

小学课程开展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拓展性。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之外,可以针对教材学习的内容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对学科教材的深入发掘,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提出的更高一层的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课程教材内容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思维的发散和教学内容的深入发掘,以及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

(三)情境教学法

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品德社会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利用课程生活实践性较强的这一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添加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再现,故事讲述等方式,在情境中体验角色情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利用换位思考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3]。

四、结语

面对新课改对教育教学活动提出的新要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科特点的把握,并结合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阶段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把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结合课本教材理论方面的教学,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以及社会行为的形成。

猜你喜欢

品德教学活动教学内容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品德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