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复杂形象与人物命运

2018-02-24聊城大学文学院江苏省如皋市教师发展中心纪正兵

学苑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薛宝钗宝钗贾母

聊城大学文学院 江苏省如皋市教师发展中心 纪正兵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典范,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而在众多艺术形象中,薛宝钗是较难定性的一个。她看似处事圆滑、品格端庄,但却也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因此,对其艺术形象分析不能仅从好、坏角度进行评判,而是应该进行更为全面分析。本文在研究中就选择薛宝钗作为对象,从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等多重角度进行了分析与评论。再结合笔者理解认知的同时,多元地展示了薛宝钗的人物形象。

一、他人眼中的薛宝钗——完美的淑女形象

贾府人口众多,正所谓众口铄金,难得有人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下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但是薛宝钗却是“会做人”的。《红楼梦》中巧借他人之口对薛宝钗的形象有着丰富的评价。在贾母看来,薛宝钗是一个标准的、完美的贵族淑女。她在待人接物上一应俱全也是有目共睹的,就连赵姨娘也对其称赞有加,指出薛宝钗“会做人,很大方”。宝钗的淑女形象的形成并不只是因其天生善良,更是因为她受到了传统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熏陶。宝钗的淑女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贤淑风范,“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红楼梦》第五回对宝黛二人有着这样的比较:宝钗在行为上较为豁达,随分从时;相对而言,黛玉却“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两者对比,自然宝钗更得人心,“怨不得都说宝姑娘好”,上至贾母下至丫头婆子们,没有一个不喜欢宝钗的,由此可见得,宝钗的行为举止并非刻意造作,而是一种深入骨子里的内涵修养,这是一种言行涵养上的习惯。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谦让有礼,平和淡然。

薛宝钗虽在言语行为上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但这并不能遮盖她的睿智大度、智慧大体,这种风范在与其对待黛玉的态度也能窥见一二。

2.温情敦厚,“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

宝钗的温情敦厚、善待人意可谓是有目共睹。面对同样“寄居”贾府的林黛玉,薛宝钗虽是感同身受,但也存在帮助之心。同时,她还诱导黛玉随分从时。在看到黛玉的孤苦时,更是慷慨地说道:“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

大观园里,看似富有繁荣的背后,薛宝钗却能敏感地察觉到史湘云、邢岫烟的艰苦不易,设身处地地为她们谋算,并且千方百计地帮助她们解决了很多实际性的困难。例如在袭人准备请史湘云帮忙做些针线活时,薛宝钗就提醒道:“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做不得主。”

3.深谙世故,“贾母更加欢悦”。

在《红楼梦》的第二十二回中,贾府为薛宝钗办生日,贾母询问宝钗喜欢听什么戏、吃什么东西,宝钗却从贾母的角度考虑:点戏时,薛宝钗主要点的是热闹戏《西游记》等,点菜时,按照贾母平日喜欢的菜品一一选取,赢得了贾母的欢喜。薛宝钗与其他《红楼梦》中的侯门千金相比,在待人接物上更为讨巧,拥有充足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

同时,薛宝钗的洞察力、判断力也相对较强。她在贾府寄居的同时,也在用心观察着这里的人和事,因此在对其有着较为准确的判断。另外从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薛宝钗的确有意也用心与贾府的当权者处好关系,虽然这凸显了薛宝钗深谙世故,带有一定的媚俗情绪,但这也是她能够在明争暗斗的大观园中活得八面玲珑的原因。

除此之外,薛宝钗也是有才学的、博学多识的。不仅对诗词有着极高的天分,对于绘画也是极为精通。但是这样的薛宝钗仍旧在封建思想下受到了压制。这也是造成她完全热痛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甘愿接受婚姻安排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命运多舛背后的薛宝钗——“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

薛宝钗即使有万般才学、七巧心机,但从曹雪芹的人物设定、情节安排来看,她依然不能逃脱“薄命司”一哭、同悲的悲剧命运。在婚姻问题上,她始终相信着所谓的“金玉良缘”“千里姻缘一线牵”,这也造就了她后来在婚姻与人生上的失败。在诸多评判《红楼梦》的言论中,大多对宝黛之间的爱情持有同情的态度,更有人批判宝钗的介入。但实际上这对薛宝钗却是不公平的。

相对而言,绝大多数读者只看到了黛玉的悲伤凄苦、柔弱哀怨。母亲早亡,父亲无法照顾年幼的黛玉,只能将她早早地送到了外婆家,寄居之下的生活能有多么美满充实?因此,读者对于黛玉的同情之心更甚,从而忽视宝钗的命运多舛。在《红楼梦》中,薛宝钗也是一个凄苦的人,父亲早逝、哥哥不长进,因此她不能以写字作诗为重,“只留心针凿家计等事,为母亲分忧解劳”。正是受这种成长环境的影响,才致使薛宝钗在待人接物上更为小心谨慎。自进了贾府之后,薛宝钗更是竭尽所能,取得大家的信任与喜爱。尤其是对掌握了贾府大权的贾母,她更是滴水不漏,努力获得老太太的欢心。

而在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中,黛玉、宝钗其实都是弱者,最后都没有寻得自己的幸福。虽然宝钗在性格上更为坚强,在高鹗续写的《红楼梦》中嫁给了贾宝玉,但她却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因此更值得同情。才思敏捷的薛宝钗最终只能沦为这场婚姻的牺牲品,甚至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三、复杂人性中的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

《红楼梦》是一部对时代生活深感痛绝的小说作品,曹雪芹在其中创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同时作者复杂矛

盾的思想在每一个小说人物身上也有着较为鲜明的印记。以薛宝钗为例,她有着明艳动人的外貌、聪慧过人的才智、平和谦让的特性,但是她也有着自己在人性、人格上的复杂性,是一个融正面与反面于一身的人物。

首先,薛宝钗是一个理性得过了分,甚至有些冷漠的人。虽然绝大多数时候她给人感觉温情敦厚、善良可亲,但是偶尔也会让人感觉冰冻狠绝,让人不寒而栗。例如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听闻金钏儿投井自杀以后,薛宝钗不仅冷眼看待她的死亡,还将一切责任推卸到了金钏儿身上。从薛宝钗对待生命、对待他人的态度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更为注重当下。而这种态度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看是受到了主尊奴悲、封建等级观念等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这种冷也磨灭了薛宝钗性格上不少的优势与亮点。甚至有学者因为薛宝钗的冷对其人进行了全盘否定,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言:“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另外,从当今社会文化的视角与对传统封建糟粕文化批判的角度来看,薛宝钗也是一个因循守旧、思想落后的传统女性。她过于追求“德言容功”的一应俱全,在品格上端方、在言行上谨慎、在举止上娴雅,可谓集贤淑于一身。但她也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次之。”但是宝钗所信仰的封建礼教其实是虚伪、残酷的,这种遵循从一麻木了她的真实认知与情感,也让她变得功利虚伪。

总而言之,《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一个复杂多样的人物,她有着“肌骨莹润”的相貌,有着“举止娴雅”的行为,有着为外人称赞的品性。但同时她也是一个功利、世俗且冷漠的人。对《红楼梦》中薛宝钗形象的分析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理性看待人物性格与命运,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曹雪芹在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所寄予的情感与思想。

猜你喜欢

薛宝钗宝钗贾母
贾母的品位
薛宝钗为什么没朋友(节选)
论荣国府演《八义记》八出和贾母对“热闹戏”的态度
论宝钗的“藏”与“露”与复杂心理机制
王熙凤比薛宝钗差在哪里?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跟贾母学养生哲学
什么样的丫鬟才是好丫鬟
贾母并非真心喜欢鸳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