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言背景下凉山彝区初中生英语学习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
——四川省普格县民族初级中学为例

2018-02-24胡光倩许炳坤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彝语彝族英语教学

胡光倩,许炳坤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双言(diglossia)是现社会下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1]。在希腊语中,di-是“二”的意思,“glossia”意为“舌头”,因此“diglossia”为“两个舌头”“两种语言”之意[2]。Ferguson(1959)将“双言制”引入英美社会语言学界,并用以描述希腊、埃及和海地等国盛行的双语并行特殊语言状况[3]。彝族地区有着自身独特的语言文化,彝语是当地日常交流基本用语,而当地汉语的普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种双言并行的社会环境下,彝区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特殊困难。拉多(Lado)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极易对已经掌握的母语形成依赖,并将母语的语言表达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背景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去[4]。而在我国彝族地区有自己自成体系的民族语言和文字,因此,彝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双言语境会对第二语言造成不同程度上的正负迁移[5]。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并强调要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6]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教育设施不够完善等客观问题,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学习起步晚、学习动机不足、畏难情绪高等问题。“语言体系具有民族性。各种语言的结构体系除了具有普遍性以外,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学习和掌握一种语言,特别要注意它的特点。”[7]英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着其语言学习的特殊要求和学习策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条件[8]。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一些对彝族学生英语能力和情况的误解。如:1,少数民族学生缺乏天资,第二语言的汉语都还没有学好何来学好英语一说;2,少数民族地处偏僻地区,受客观因素影响,英语学习必然落后[9]。也正是由于这些误解和观念上的偏差,彝族地区英语学习长期得不到重视。彝族地区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受汉语和彝语的不同程度上的迁移影响,双言语境下的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认知规律、语言转码、接受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复杂性[10]。这种语言学习现状直接导致初中英语中出现学习起步晚、学习困难大和畏难心理等诸多障碍。彝族地区的英语课堂中,教师授课的主要语言是汉语,即彝族地区的“第二语言”,同时还有少量彝语输入。母语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11]多方面因素造就彝族地区语言发展落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彝族地区的经济教育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需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彝区英语教材本土化,优化英语教学设备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激情和兴趣。

一、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笔者曾于2016年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民族初级中学支教一年,在当地英语老师和学生的协助下完成此次问卷和访谈。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笔者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民族初级中学的学生和英语老师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还进行三次课堂观察,包含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共四个班的学生和初中三个不同年级的英语老师,学生和老师群体层次多样,具有一定代表性。笔者采用问卷调研法,在该学校发放调研问卷300份,回收281份,回收率93.7%,有效问卷248份,有效率88.3%。然后使用Excel表格用百分比对数据进行处理。在问卷的基础上,结合访谈法,选取部分彝族学生及英语教师,对他们进行访谈和课堂观察。

2.调查结果与分析

1)日常用语统计。据问卷数据,28%的同学日常生活中基本使用彝语而58%的同学是彝汉双语并用,这种双言的语言环境给彝区学生的英语学习造成了特殊的语言障碍。笔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支教的一年里通过对学生的家访和日常观察发现,彝区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和独特文化,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43%的家长文化水平在小学及以下),对教育重视度不够,人为创造的英语学习环境少,因此彝族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面临的思想意识层面的障碍会更大,经历的跨文化冲突与不适更明显。

2)英语学习态度统计。根据问卷统计情况看,近74%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刚开始英语学习,选择喜欢英语和认为英语很重要的各占62%和48%。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并不重要,另外57%的同学表示是“为了考试”学习英语,这种学习态度也体现在56%的同学是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状态下学习英语,缺乏积极主动性。但是在访谈中也有少部分同学表示英语学习对促进自身发展和民族进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种观念指导下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很大的激情和主动性,同时也发掘了彝语与英语之间的相似处,在英语学习方面占据一定优势。彝语有着自身独特的语言体系,它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一种表意音节文字,彝语同英语一样使用国际音标,语法方面也同英语有许多相似点,词被划分为不同词性,句子语法成分有主、谓、宾、状语和补语等[12]。

3)干扰英语学习因素统计。据访谈和观察,相比汉族学生,彝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接受速度较慢,发音方面存在不足,这种语言劣势造成部分彝族学生对英语学习不自信。据问卷结果,35%的学生只有在被提问时才敢说英语,38%的学生完全不敢说英语,64%的同学不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英语活动中去。由于受彝语和汉语的双言语境影响,在听说读写译过程中,74%的学生倾向于用汉语思维翻译和思考问题,而26%的学生用彝语转换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彝汉双语环境对彝族学生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不自信,导致英语学习进度慢效果差。同时,根据观察和访谈发现当地教学设备相对落后,教学理念死板,英语教师不注重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因材施教,这些限制了彝区英语教学发展。

二、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英语教学现状和影响因素

问卷调查和访谈体现出四川凉山彝区英语教学总体较落后,多方面因素造成此类现象,本文将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分析。

1.教育环境落后

受地理区域和经济发展滞后等客观情况的影响,彝族地区大部分学校教学设施配置远远低于发达地区的教育教学条件,如师资质量和稳定性不足、英语教学观念传统和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部分学校甚至不能给英语配置上课使用的录音设备,而英语教学中所需要的教辅资料种类少,质量不高和垄断性购买教辅现象严重。除此之外,彝族地区英语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出现明显的只重视教学结果不重视学生英语能力培养的倾向,因此,彝族地区学生在此大教育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受到诸多阻力。

2.人文环境缺失

生活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地理位置偏僻、在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大多数的彝族家庭还保留了传统的文化信仰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民族传统。由于相当一部分彝族住在高山之上,属于半耕半牧的经济自给自足状况,他们对于生活并未设有确定目标;多数彝族家庭不重视教育,家中子女偏多,即便将孩子送去学校也只是为了响应国家政府的义务教育的号召和缓解家庭生活压力。甚至部分彝族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结婚,婚后继续念书,初中或高中一毕业便外出务工。重男轻女和学习无用的思想一定程度存在。

3.双言环境阻碍

学生在学习接触外语时,会感知其中一部分简易好学,另一部分晦涩难懂。那些与本族语相似的部分便简单,而不同的因素则会造成困扰。如果英语教师能够将学生日常用语彝语和汉语和所学英语相加比较,分析学生的错误区域,就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点,从而更好地组织英语教学活动[13]。汉族学生学习语言只需克服汉语对英语学习造成的障碍,而彝族地区的学生需克服彝语和汉语的双重障碍。在彝族地区,学生母语为彝语,汉语相当于他们的“第二语言”,而英语学习则相当于双言语境下的语言习得。外语习得主要方式是从母语结构和思维习惯向外语思维习得迁移的过程。彝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受其母语彝语和日常用语汉语的发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的影响以至于出现语言使用误差现象。在彝语、汉语和英语三种语言的互相作用下,学生在英语课堂上需进行适当的语言转码,因此彝族地区的彝汉双言学习环境是彝区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最大的阻碍[14]。

4.教材内容固化

教师依据教材导向在课堂中开展一系列相关教学活动,同时教材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主要辅助工具。彝区初中英语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GO FOR IT系列,是一本通用的综合类英语教材,其内容主要涵盖英美等国家的生活习俗,日常用语和文化传统等方面。这套教材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对于彝区学生来说,通用的综合类教材并不能体现彝区学生的民族特殊性,未能将英语与彝区的生活理念和文化习俗等结合起来。因此,英语教材并不能很好的激起彝区学生心理文化共鸣,无法真正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导致英语最终只存在在课堂上。

5.学习动机不足

彝区小学英语教学开展普及率较低,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初体验是在初中阶段,而受传统彝区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彝族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主要是为应试和就业,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学习动机是促进英语习得的关键因素,动机是促使学习者克服英语学习畏难心理,积极寻求学习路径的心理支撑[15]。动机可分为工具性学习动机和社团参与性动机。对于工具性学习动机主导下的学生而言,英语是一项有助于谋求良好工作职位的工具,而社团参与性学习动机较强的学生倾向于通过英语了解世界,把英语当成一种语言中介来学习其他文化。据问卷调查和访谈显示,大部分彝区学生英语学习是以工具性动机为导向,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

三、促进彝区学生英语学习方式探讨

1.改进教学理念

教学课标倡导“学生中学”的教学理念,即提倡在英语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中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同时要注重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评价者,彝区英语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需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文化差异和现有知识水平,因材施教。利用合作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将学生课堂参与度最大化。

彝族地区英语学习的三语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语言又是建立在文化基础背景之上的载体,语言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不容分割的关系。彝区的英语教学中需更加重视语言背景文化的输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2.创新教学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育的发展进步,英语教学不仅仅拘泥于应试教育,反而更注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也要求彝区英语教师拥有扎实的英语学识和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彝族特色开展创新性教学,使学生了解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引起文化共鸣。相比汉族地区的学生,彝区学生英语学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和彝区本族文化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因此,非常有必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以此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减轻学业压力。

第二课堂,顾名思义,依托于第一课堂存在,二者相辅相成。但除了受不同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之外,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由教师的个人因素决定,而非教学需求以及学生需求决定,因此第二课堂基本流于形式。所以,彝族地区初中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在设计中,要勇于创新,科学整合教材,从实际出发,有规划、有目的、分阶段地进行,将其系统化、创新化、灵活化,以辅助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以其独特的趣味性、灵活性和广泛性深受学生欢迎。趣味性主要指活动设计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是、舞蹈形式、话剧形式、读书沙龙、歌唱大赛以及演讲比赛等;灵活性主要指第二课堂开展的时间和场地灵活、授课内容灵活和活动形式灵活;也正因为其趣味性和灵活性,第二课堂的开展更易激发学生参与,参与的结果不需要最终客观的分数来评价,而是通过学生展示兴趣爱好,传达英文诗情画意,激发其学习热情。所以,在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中,要注意趣味性,引领学生发现自身兴趣及其意义所在,进而引导学生学会享受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发现并感悟生活的美,升华人生境界。

3.优化双言教学环境

彝语属于分析性语言,主要体现在词序和虚词的转换,语法结构中还存在少量的重叠和内部曲折,与英语不同的是,其语法结构主要通过助词来协调关系。相对的英语是屈折性语言,其语法结构主要通过数、格、时、体的变化来表现。[16]彝语和英语语法存在一些相似点跟不同点。彝语跟英语中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人称单复数的用法基本一致。彝族语言中的语序基本结构为:主+宾+谓,而英语中的基本语法结构为:主+谓+宾。受母语的迁移影响,彝族学生常出现汉族学生学习英语时很少犯下的错误,如:英语句法表达中使用I am watching TV,而彝族学生很容易写成I am TV watching。针对此种学习误区,教师可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彝语与英文结构不同之处,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等多种方式来呈现,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点。此外,错误分析是教师明确彝区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重要方式,通过分析归纳错误类型和频率,针对彝区学生出现的高频率典型性语法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剖析根源,降低母语对英语习得的负迁移。Krashen认为,解决母语负迁移的根源在于输入大量的可理解性材料[17]。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应接受大量真实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以降低彝区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教师可扩展英语第二课堂,模拟理想化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提升语言交际能力。

极大可能降低母语的负迁移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提升母语的正迁移影响。学生的已有知识越丰富越牢固,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越强烈,越能高效的掌握学习内容。针对彝语和英语语法结构中的异同点,教师可帮助学生对彝语和英语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发挥彝语知识对英语习得的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彝族地区的英语老师需一定程度上了解彝语的语法结构并与英语语法结构进行对比研究。

4.英语教材本土化

现彝区初中英语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GO FOR IT系列,为通用教材,并未体现彝族地区特殊文化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可使彝族地区英语教材本土化,全面考虑彝族地区学生的语言环境特殊性,按照彝区学生实际情况和英语学习期望对他们的英语学习展开全面评估。合理利用学习课程资源整合教材,根据课程编制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和删减,体现彝区历史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等内容,使之更适用于彝区学生实际英语学习需求。包含彝族文化特色的英语教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文化共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增加学生对英语的好奇心与好感度,从而促进彝区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通过在普格县民族初级中学一年的支教经历和观察,结合问卷调查与师生访谈,笔者发现彝区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主客观阻力,英语学习困难不容忽视。自然地理因素、人文环境因素、英语教材僵化和特殊的双言环境是造成彝区英语发展较缓慢的主要客观原因,而彝区学生英语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学习动机则是不容忽视的主观因素。在双言语境下彝族地区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彝语和汉语对英语习得的迁移,并最大程度上减少语言负迁移,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以帮助学生克服三语环境等特殊困难,同时彝区英语教材建设需考虑自身民族文化特征,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提高彝区初中英语教学水平,促进彝区英语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马继红.“双言制”探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19-22.

[2]ZWICKY M.A.Lectures on Sociolinguistics[M].Beijing:Beijing Language Institute Press,1989.

[3]MESTHRIE,R.Concise Encyclopedia of Sociolinguistics[M].Oxford:Elsevier Science Ltd,2001.

[4]朱红梅.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二语习得与三语习得[J].考试周刊,2012(9).

[5]纪兰芬.公共英语课堂目标化教学管理策略探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130-133.

[6]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十九大时光——教育改革:托举美好明天[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7]冯丽娜,张艳红,屈彬.英汉语法对比对外语教学的作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3):63-65.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9]李少伶.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改革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10]李月林.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殊性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8):335-337.

[1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2]王静.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3).

[13]LADE,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14]刘懋琼.三语习得中的跨语言影响分析[J].人民论坛,2010(29):208-209.

[15]周美慈.澳门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之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16]阿约衣坡,黄毅.彝英构词学比较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8).

[17]KRASHEN 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猜你喜欢

彝语彝族英语教学
彝族海菜腔
纳苏彝语越南语亲属称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访大凉山悬崖村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彝语研究概述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楚雄禄丰大三家村彝语语音系统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