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育人体系构建*

2018-02-24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34期
关键词:理论课价值观育人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北京 10001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育人体系构建的确立依据

1.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之上,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育人体系构建必须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为实践基础,体现社会的发展要求,并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作为相应调整。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育人体系构建必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改革开放大局服务,为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服务,通过培育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其将自身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之中。[1]

2.把握教育发展规律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文化等领域变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价值观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新情况,而大学生作为具有自主意识的个体,其思想观念、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形成都呈现出特殊的规律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育人体系构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育人体系构建与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发展以及思想形成规律的有机契合。[2]

3.坚持科学理论指导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育人体系构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的观点去看待在育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新情况;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育人体系的构建要立足实际,以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中诸如实事求是原则等内容为育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营养;再次,育人体系的构建还应汲取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的教育方法,广泛吸收相关学科知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育人体系构建路径

1.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接

真正能说服人的理论理应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这样才能满足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精神文化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理应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高校还应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及时关注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将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内容充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

2.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法体系,全方位、立体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通过反复学习实践活动,最终实现其在大学生思想观念中的固化。随着大学生思想认识新情况和新特点的出现以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需要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思想报告、学术讲座、读书活动、理论研讨、知识竞赛,将抽象的逻辑推理融入具体鲜活的案例中,全方位、立体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

3.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相关业务水平,使先进理论素养和教育观念上升为集体成员自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宣讲者和骨干力量,其相关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理论教育,多层次、多渠道的对教师队伍开展培训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专业素养,不断推进教师队伍保障机制度和准入制的完善,使先进理论素养和教育观念上升为集体成员自觉成为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有效保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育人体系构建要求

1.注重语言艺术运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借助深入浅出、丰富多样的语言艺术技巧,才能满足现阶段大学生价值观多样化的认知需求,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育人的效果。因此,教育主体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采用鲜活通俗的表达方式,在大学生现实学习和生活中紧密联系具有时代主题意义的典型事例,选择恰当时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创造教育良好环境

优良的教育环境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育人的前提条件。一方面通过报刊、论坛、讲座、校园网络等校园特有平台渠道的合理运用,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优良健康的校风学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环境建设也是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往往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行为模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甚至决定一个大学生看问题的态度,因此,加强家庭教育环境建设,充分挖掘各种家庭育人资源,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合力,有助于巩固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育人的效果。

3.健全教育管理体制

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育人体系构建的重要保障,影响了现阶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首先,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基于现阶段大学生心理特点、认识能力与接受水平的差异,坚持以人为本,采用“柔性管理”的管理体制,积极应对大学生各类思想情况,激发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其次,优化管理领导制度,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加强组织结构优化以及部门之间的协调,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同时通过建立计划管理和可操性实施计划,加强工作管理过程中的规范性,最终通过管理领导制度的优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育人体系的构建。

猜你喜欢

理论课价值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