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环境·新机遇·新挑战
——融媒环境下影视原创力的驱动与制约因素初探

2018-02-24卞天歌邵将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原创影视媒介

卞天歌 邵将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29)

当下的媒介融合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技术、资本、组织结构、内容生产、媒介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在媒介融合生态中,新的政策、技术和资本纷纷助力影视创作生产,我国影视产业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黄金机遇期,“影视原创力”也由此获得的一定程度的解放,正如麦克卢汉所言:“两种媒介杂交或交会的时刻,是发现真相和给人启示的时刻。”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译林出版社, 2011年版,第74页。创作者们为适应新的媒介融合环境正在积极转变话语方式,不断释放自身创作潜能,不仅对新媒介环境下网络新技术的运用具有了较高的敏感度和“先知先觉”的超前意识,而且还在创作过程中积极融合网络元素,全面进军网络传播媒介,显示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良好姿态。与此同时,影视原创力在急遽变动的媒介环境中也逐渐暴露出了其滞后性,内容同质化、IP泛滥、抄袭成风等不良现象日趋鲜明。如何乘媒介融合之势,趋利避害,真正实现视频内容革新,进而提升我国影视原创力整体水平,成为当前学界、业界研究者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笔者拟从媒介融合环境角度出发,对当下影视原创力所面临的驱动与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和思考,以寻求突围之路和提升之策。

一、融媒环境下影视原创力所面临的机遇

媒介融合生态为影视原创力的提升提供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它能够激发创作者积极运用网络新技术更新创作思维,促成受众参与“跨媒介叙事”,加速影视类型创新,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中国影视原创力的理念与对策,夯实影视发展的深厚基础。

(一)媒介融合激发创作者积极运用网络新技术和更新创作思维,直接推动影视创作的革新速度

新的媒介形式为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与媒介融合紧密相关的大数据、云计算、AI技术、VR技术、4D技术、5.1环绕声等技术的飞跃为影视创作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保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众多高精尖的技术手段融入到了人物塑造、场景设计、情节编排等创作思维中,努力打造出了一种立体式、全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的视听新奇观,比如影视创作者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推送、智能搜索等技术的支撑下,利用新媒体建立影视数据库和受众信息库,通过数据营销为受众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原创视频内容;4D电影将虚拟现实技术巧妙的融入剧情设计中,提供了如同身临其境般全方位、立体式的银幕呈现,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沉浸式观感体验;电视剧也开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高速传输及无人机等技术支持,对人物塑造、场景设计和拍摄方式进行积极创新。

另一方面,影视创作者运用网络新手法和新思维去建构具有网络风格的审美影像,从而带给观众强视听性、高互动性的审美体验。比如,一些网络大电影更加注重矛盾冲突性强、视觉冲击力大、观点倾向性高的个性化内容表达,往往通过对来自不同文化的流行语句、歌曲、表情包、人物符号、热点事件等进行跨时空、跨文本拼贴和戏仿来实现电影艺术形式多元化的创意表达,满足了当下“网生代”受众的“猎奇”需求。不少在网络视频平台上播出的电视剧改变了传统电视剧“我说你听,我播你看”的单向传播模式,通过手机端实时互动的方式,深度融入电视剧剧情中,将手机小屏受众与电视大屏综艺节目相连,通过大屏带小屏的多屏互动思维来吸引年轻观众的目光。

媒介融合业态下,借助新媒介和技术革新的“东风”,影视作品不断融入新的网络元素和开拓新的表现形式,艺术表现空间进一步拓宽,视频内容的革新速度加快,影视原创力的整体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媒介融合促成受众参与“跨媒介叙事”,“集体智慧”助力影视原创力发展

在新的媒介融合环境下,影视观众特别是年轻受众从整体走向分化,从被动变成主动,其在影视创作中的地位也经历了“演与观的被动接受”“一参与互动评论”“深度参与叙事”等一系列的变化。媒介融合大环境下所形成的“跨媒介叙事”是为适应新媒介环境而探索出的一种影视内容生产新模式,其对于影视原创力水平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跨媒介叙事表示这样一个过程,即一个故事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穿越于多个媒介传播渠道,系统构建出一种协作合一的娱乐体验。在理想情况下,每一种媒介对于故事的展开具有自己独特的贡献。笔者认为,影视剧的跨媒介叙事方式应该分为三种:第一种方式是多文本协作叙事,故事内容得以不断延展;第二种方式是影视剧叙事穿行于多个媒介平台,观众参与拓展叙事框架;第三种方式是运用“互文性”叙事手法,实现文本兼容的最大化。我们以受众为本位来讨论跨媒介叙事对于影视原创力的贡献,所以重在研究第二种跨媒介叙事方式。这种跨媒介叙事方式特别强调参与性文化和集体智慧,将其付诸电影、电视剧的生产实践,不仅能够满足“网生代”受众重“个性、互动、即时、共享”的审美需求,而且能够激发影视观众搜寻、探索和参与影视创作的兴趣,从而实现影视作品审美意识和审美风格的“接地气”的革新。

这种基于新媒体受众的影视的跨媒介叙事模式中,观众成为互动探索影视剧情节谜团的绝对主角。电视剧剧本、电影剧本只完成一部分或故意设计不确定、悬疑的结尾从而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白点”,而电视剧的播出形式尽量采用周播或季播,电影则分季播出,并在豆瓣、知乎、百度贴吧、微博等社交互动平台开辟某部电影或电视剧专属的互动交流平台,让观众对“疑团”有足够的热情、富余的时间和多元的平台去头脑风暴,享受探索宝藏般的快乐。而影视创作者也需要对观众填充或探索的剧情进行收集和整理,在下季或者下周播出时可以选择其中有建设性的剧情适当采纳,如此一来,这种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参与性文化所贡献的集体智慧不仅满足了观众互动性需求和探索趣味,而且也实现了影视内容的高创新性和收视或票房的高回报率。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因为种种现实原因并没有采取这种“边拍摄、边采集、边播出”的高互动性跨媒介叙事方式,而只是停留在“固定播出周期”的概念层面上。与此相对的是全世界最大的版权视频网站Netflix在2017年便在其平台推出了用户可以“边看剧边选择情节走向”的功能。相信随着中国影视软硬件环境的改善,这种非线性、高互动、强参与的跨媒介叙事方式会对我国影视原创力的提升起到持续驱动的作用。

(三)媒介融合加速影视类型创新,各类型间杂糅、偏移、超类特征明显

在新的技术、资本、媒介生态等多种力量的推动下,我国影视市场空前的繁荣,题材类型变得更加丰富。电视剧类型表现内容的偏移变化如不同类型的勃兴、衰落、此消彼长一般而言都是常态性的,而当媒介生态发生巨变时,对电影、电视剧各个类型的影响自然会大大加剧。①戴清《近年来媒介融合环境对电视剧网络剧制播营销的影响与反思》,载《中国电视》,2017年第5期。

网络视频网站的迅猛发展使电影、电视剧的播放平台急剧扩容,大大地增加了影视作品的市场需求,必然促发传统影视创作者主动调整策略,努力提升内容原创力以迎合依赖网络的年轻观众群体的审美偏好,各个类型电影、类型电视剧因此出现了题材内容的偏移、表现重心的改变等多种变化。在电影方面,新媒介环境滋养下的电影类型更加多元化,喜剧、动作等传统类型片仍然备受观众青睐,具有灵异、穿越、恶搞、魔幻等类型元素的新类型电影在“网生代”群体中引起强烈反响。在电视剧方面,偶像化、传奇化色彩鲜明的历史传奇剧、古装剧、奇幻剧和年代剧表现抢眼,而中老年青睐的电视剧类型如抗战题材剧、家庭伦理、都市情感剧的影响力则明显减弱。在网络剧和网络大电影方面,定位上多注重“年轻向”“女性向”偏好,“多巴胺”(以快乐为主流的内容取向)、“荷尔蒙(以情感为主流的内容取向)、“肾上腺素”(以惊奇、热血为主流的内容取向)、“柏拉图”(以精英趣味为主流的内容取向)等内容取向已经成为网络剧的表现主流。

同时,媒介融合也极大地改变了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网络大电影的本体面貌,在表现内容、题材类型、艺术手法及审美风格上都出现了一些新质因素。在电影方面,表现在中国的类型电影在观念自觉的基础上延续着类型杂糅与样式融合的趋势。如喜剧片呈现出“喜剧+爱情/动作/悬疑/魔幻”等的类型模式,警匪片呈现出“悬疑+喜剧”的叙事模式,魔幻片呈现出“魔幻+喜剧/爱情”的类型模式,爱情片呈现出“爱情+魔幻/喜剧/悬疑”的叙事模式,等等。电视剧表现出偏移、杂糅、超类及坚守特征,如家庭伦理剧向都市情感剧偏移,家族剧向“年代剧”偏移,行业剧与都市情感剧的类型杂糅,谍战剧的“超类型”特质、宏大叙事主题的类型化坚守,等等。在网络剧和网络大电影类型突破方面,如仙侠奇幻剧是武侠剧与偶像剧杂糅而成,而网络IP改编之历史剧则融合了“戏说、穿越、传奇”等类型因子。网剧类型更加趋向多元丰富,古装、律政、校园、悬疑、探险、罪案等各类题材百花齐放,出现了仙剑奇幻、刑侦推理、盗墓考古、热血格斗、灵异玄幻、心理探索等多种新的类型剧集。显而易见的变化是,无论是类型电影还是类型电视剧,其每个类型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了很多的创新,或是类型化得更加极致,这都为影视原创增添了新鲜的活力和蓬勃的动力,也是对影视产品的持续健康创新发展的一大助力。

二、融媒环境下影视原创力所遭遇的挑战

媒介融合的整体环境对于影视原创力同样也存在着负面影响。这些掣肘因素体现在:如影随形的“拟态环境”从源头上增加了影视原创力产生的难度;垄断媒介间的同质化竞争对影视原创力构成阻碍;媒介融合业态下新的创作需求对影视原创力形成制约,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纠偏与反思,长此以往,影视原创力的提升将更加困难。

(一)如影随形的“拟态环境”从源头上增加了影视原创力产生的难度

早在2000年,金元浦先生便总结了媒介介入艺术创作后的影响,先是“取消语境”(decontextualization)“艺术作品与艺术创作的原初语境分离”,之后是“重构语境”(recontextualization)“在一个虚拟时间虚拟地点重构一个新语境”。这一影响改变了“艺术反映生活”的传统创作观念,并创造了“现实更真实的‘超现实’或‘超真实’”。十余年过去,我们回过头审视这些年来的影视创作状况,不难证实“分离与重构语境”理论的前瞻性。随着融媒环境的深入,互联网媒介对于影视创作的渗透与介入程度越来越深。播放平台的改变解构与支离了传统的制播-接受形式,使影视创作者们必须通过改变创作题材、内容、风格才能适应新的互联网语境。随之而来的是影视创作从两方面开始转变。一方面,传统院线电影、台播电视剧在题材上急切寻求新意与突破,玄幻、仙侠、宫斗等新题材一时间炙手可热;而在本应积极反映生活、反映时代的现实题材创作中,也出现了为增强戏剧性、情节性而进行夸张、夸大的想象式描摹的创作状况。另一方面,网络电影、网剧在虚拟语境中进行创作,大胆涉猎传统影视鲜少触及的创作内容,并继承和延续了网络文学的野生性,追求“爽”文、快感特质,导致盗墓、灵异、穿越等网生题材一度过于泛滥,作品水平良莠不齐。

如果说上述网络媒介之于艺术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那么还有一部分影响是难以被察觉的,需要创作者、研究者们更加警惕。即是前文所提到的比现实更真实的“超现实”或“超真实”情境。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美国政论家李普曼所提出的“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对于人们行为的影响也随之增强。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已愈发习惯于通过媒体搭建一种“象征性现实”,而并非是以现实环境为蓝本对客观现实的“镜子式”描摹。这种“象征性现实”掩盖了真正的真实,是一种难以被察觉的“超真实”。这一点对于同样置身于“拟态环境”中的影视创作者而言,也概莫能外。互联网能够及时反馈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各种社会现象,这对于创作者来说无疑是非常便利且丰富的素材来源。但同时,互联网作为当前媒介情境中最主导因素,以极强的渗透性和黏性包裹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入虚拟世界的情境中,并难以游离之外。因此,融媒环境或多或少地遮蔽了创作者们对真正现实生活的洞察,这一点对于身处其中的创作者们来说,甚至是无意识的。创作者以为自己把握了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并通过作品还原了真实生活,然而却忽略了自己本身也处于拟态现实中并深受其影响。

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如果影视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知都变成对“拟态现实”的感知,那么其通过作品来表现社会真相和凝聚生活内蕴又何从谈起?当下有很多国产“悬浮影视剧”在远离人民生活的虚拟网络空间里“闭门造车”“天马行空”,严重脱离中国现实,制造各种“伪现实主义”的低劣的梦幻,对人们精神世界的腐蚀和戕害不言而喻。无疑,影视作品原创力的动力源来自火热的时代生活,源于深入人民、扎根生活的创作态度,而无处不在的网络虚拟环境增加了创作者触碰真实生活的难度,也就从源头上减弱了影视原创力的动能,难以实现影视作品的审美价值超越。

(二)垄断媒介间的同质化竞争对影视原创力构成阻碍

“任何传送信息的新媒介,都会改变权力结构。”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 2011年版,第112页。在融媒背景下,经过新旧媒介的权力争夺,传统媒介权力逐渐让渡给互联网媒介。近几年来,优酷、爱奇艺、腾讯等几家视频“航母”网站以其雄厚资本和领先技术逐渐获得了垄断权,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就影视方面而言,他们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出了同质化倾向,而非向差异化发展寻求突破,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对影视题材、类型的争夺和覆盖。纵观近年来的热门影视题材,从最初的玄幻仙侠、盗墓猎奇到涉案推理再到“大女主”“大男主”题材,无一不是一个时期内各网站竞争的焦点所在。围绕这些题材进行创作的同类作品都曾在一段时间内迅速火遍全网,并以颇多的数量、集中播映的周期形成一股热潮。直至作品过剩、观众审美疲劳,热潮才会散去。而当有着新颖的创意,且经受住了大众和市场的考验的新题材、作品再次出现,视频“航母”们便又迅速将目光投向它,将其视为一个新的效益增长点,效仿创意,跟风创作,且以自身强大的人力和财力以及成熟的营销手段作为保障,最终轻松推出迎合受众的同质化作品,同时也规避了内容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

然而,同质化竞争方式却对“原创精神”造成了直接的损害,这种现象在综艺节目创作中尤为突出。仅从2018年上半年来看,从《铁甲雄心》《这就是铁甲》《机器人争霸》等同类机器人题材节目,到《这就是街舞》《热血街舞团》等同类街舞节目、再到《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团体选秀类节目,这些同类综艺节目不仅题材相同,且在模式流程、内容赛制等方面的同质化程度都非常高,并赶在同一档期内竞相播出。在此过程中,难能可贵的创新之作遭到了仿制之作的挤压,而浑水摸鱼的跟风作品却能够借由整体播出热度而分得一杯羹。在同质化的激烈竞争下,一些节目制作方不惜突破法律与道德的下限,不仅跟风模仿甚至达到了明目张胆侵权抄袭的恶劣程度。在2018年4月举办的戛纳电视节上,国际模式版权保护协会FPAP(Format Recognition and Protection Association)公开指责爱奇艺网站制作的《偶像练习生》抄袭韩国综艺节目《Produce 101》,并认定抄袭相似度为88分(满分100分),成为史上抄袭之最。为了与腾讯网站的同档授权节目《创造101》进行竞争,《偶像练习生》节目制作者突破底线、厚颜侵权,全盘山寨节目模式,只为抢占资源。如此恶劣行径侵害了他国节目之时版权,更是给我国影视原创精神与国家形象抹黑。

原创精神是“原创力”的本质来源,具“独一无二”的排他性,它所引领的别具一格、别出心裁的创作要求与同质化的竞争模式恰是相悖的。对于真正具有影视原创精神的创作者而言,省力又讨好的同质化竞争极大地耗损了他们开发原创力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提升原创力必须对从源头上对创作者、创作群体的独创精神与思维能力进行鼓励与保护。此外,呼唤原创力回归还须将原创精神树立为一种可以引导和影响创作的公共意识。只有当原创精神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群体性追求时,同质化竞争下的产物才不再为公众所轻易认可与追捧,如此一来,这种不健康的竞争模式才将被随之淘汰。

(三)媒介融合业态下新的创作需求对影视原创力形成制约

客观地说,不断扩张、融合的媒介形式极大地扩展了影视内容的播放平台,为更多的影视作品提供了播映机会。但反过来,一个更广阔的媒介平台则需要扩充容量,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更新鲜的作品来吸引受众,从而实现领先竞争对手、获得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这便要求影视创作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创作出大批量的作品,而当他们无法完成这种高效率创作时,部分创作者只能选择走捷径——模仿、拼贴、复制、翻拍甚至是抄袭他人作品以应对媒介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激烈竞争,但是这样也一步步拉低了影视原创力的整体水平。对于“影视原创力”而言,其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力”,从创作灵感的萌发、意象的生成到主体精神的外化再到艺术符号的表达是一个整体的动态过程,必须需要足够的时间和大量的尝试才能够真正完成,反之欲速则不达,上述“高效率”的文化快餐的生成不符合影视原创力的产生规律。

另一方面,媒介融合中,当电影、电视剧与互联网媒介进行对接时,根据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理论,由于媒介路径、属性不同,影视原有的冷热属性均受到了冲击。随之,冷媒介电视被要求热转,以更高的信息清晰度来迎合互联网平台,而热媒介电影则被要求冷转,寻求更强的互动参与性。这些改变使媒介内容有了新颖的表现,却也从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其原有的本质属性。比如,近几年影视行业一直强调在创作中寻求“网感”“互动性”等网生要素,以迎合受众、迎合互联网平台,但最终呈现出的好作品却凤毛麟角,更多的是一些新意不足、传统艺术价值又同样缺失的“四不像”影视作品。正如喻国明教授所说,“在传统媒介发展逻辑的基础上,对互联网因素的某种粗暴简单的植入”①喻国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载《南方电视学刊》,2015年第1期。是媒介融合和媒介转型的一种急功近利的发展逻辑。媒介融合环境本身无过,创作者想要去适应新环境的意图也无过,错的是影视创作不仅没有真正适应快速变化的媒介环境,反而却暴露了自身的滞后性,其复制拼贴、硬性植入的创作方式在无形之中折损了原本的影视原创力。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这也是自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多次强调的新时代文艺发展的重要命题,引发了学术界广泛共鸣和讨论。本文对融媒环境下影视原创力的驱动和制约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目的在于提出“影视原创力”的提升策略。“影视原创力”作为全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牵一发而动全身。“影视原创力”的提升策略不仅要将媒介融合环境给影视内容创作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因素考虑在内,还必须考虑整个媒介融合业态对影视文化产业的结构优化、版权保护等多环节、多层面的影响。只有统筹考虑、权衡利弊、规避风险、发挥优长,才能提出一个综合、全面、客观、有效的提升策略。

首先,国家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IP版权界定、版权纠纷等近年来新出现的问题加以研究与规范。对抄袭行为从严处罚,维护原创者权益,保护原创的创造力和知识产权。其次,在创作环节中要尊重艺术创作规律,把握产业资本为创作服务而非挤压审美本体的大方向。引领观众审美,超越市场短期功利行为,从源头上改变产业评价压倒审美评价进而导致创作萎缩的现状。再次,加强高等院校对“学院派”影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及加大对“非学院派”影视创作人才的技能培训力度。在政策上、资金上、环境上给予原创影视人才更广阔的展示舞台和更多元的鼓励措施,综合提高编创者的整体素质。最后,调研当下具有开阔国际视野的跨国影视机构的海外发展战略,研究它们在影视内容生产方面的原创力优势及其不足,总结其失败的教训和错误的案例,吸取其成功的艺术规律和创作经验为我所用,以进一步明确影视原创力提升的未来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原创影视媒介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从题海中来,到原创中去
——记我的原创感悟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