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嫦娥奔月》创作笔记

2018-02-24涂少辉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草图嫦娥月球

涂少辉

(新疆艺术学院美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神话传说是远古先民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凝结着人类最初的文化记忆。世界各地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文化基因的神话故事,其中《嫦娥奔月》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神话之一,寄托着古人对月亮的好奇与向往。至少在公元前200多年以前,汉代画像砖和帛画上就已经塑造出了造型完整而清晰的嫦娥形象,以此承载着古人诸多美好的愿望。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寄情明月,也使得月亮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最为亲切的地外天体。中国人对月亮的想象直到1991年才发生了新的质变,这一年中国航天科学家们提出了探月计划。2004年由国防科工委、国家航天局部署后,中国正式开展名为“嫦娥工程”的月球探测工程。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神话梦想在中国航天人锲而不舍的努力下,成为载入史册的现实场景。

为此笔者以“嫦娥奔月——中国人的探月工程”为题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青年艺术家资助项目并获得立项。在随后的创作过程中,笔者分为三个阶段有步骤地完成该项目。第一阶段为理论研究部分,对探月工程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在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中,找出有代表性的、重要的时间点、事件为创作主题构思,准备尽可能多的资料。第二阶段的任务是构思酝酿主题和勾画草图,通过大量的草图不断寻找最佳的主题立意和构图。第三个阶段是小稿草图筛选和完成作品,在作品绘制过程中,调整细节和补充不足之处。

中国航天实施的“嫦娥工程”整体分为“探”“登”“驻”三大步骤,分别指“无人探月”“载人登月”“长久驻月”三个阶段。其中探月部分,即是目前中国航天正在实施的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也称为探月“小三步”。“绕”为一期,指研制和发射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实施绕月探测,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实现了这一目标。“落”为二期,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2010年10月1日发射的嫦娥二号探月卫星,获得了分辨率优于10米的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和月球物质分布图。随后2013年12月26日由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的嫦娥三号顺利着陆月球,实现了千年神话梦想。预计2020年前实施第三期“回”,即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返回探测。预计今年年底发射的嫦娥四号卫星将目光锁定到到月球背面,将会揭开更多的月球秘密。为了掌握更详细的内容知识,笔者购买了公开出版的有关中国嫦娥探月的诸多书籍。如陈求发主编的《探秘全月图》、陈新著的《嫦娥揽月》、王世杰等著的《蟾宫览胜》、贝恩德·布伦纳(德)著的《月亮》等书籍。并订阅了几年的《中国国家天文台》《新发现》等多本与航天科学有关的杂志。其中《嫦娥揽月》以21岁的吴伟从生产队一步步成长为中国探月总工程师的生命历程为主线,鲜活而翔实地记载了中国探月工程的艰难发展历程,其中凝聚了诸多中国航天科学家们艰苦卓绝的辛勤付出和愚公移山的坚强意志。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体会,在看到《中国探月测绘图》这本没有太多文字说明,仅仅是黑白图片的月球照片时,才感到这些测绘图的来之不易。其中的第一页图片是嫦娥二号拍摄的第一幅月面图。这是中国探月工程实施以来第一个重要的科学成果,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已经进入实质性的科研阶段。在随后构思过程中这幅月面图也始终存在于笔者的脑海里。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探月工程并得到航天科学家们的指导和建议,笔者拜访了国家天文台科学传播中心主任研究员郑永春先生。他详细讲解了中国探月的有关知识和发展历程,对2020年中国的登月计划实施充满信心。同时从天文科学的角度为笔者的创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草图中航天器轨道飞行的分析,让笔者有了新的构思灵感。在草图的构思和绘制过程中,笔者拜访了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胡伟老师。他对笔者的创作构图、立意和表现等方面逐一做了深入的指导,对于如何将主题性创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相得益彰的表现,讲授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创作期间,也咨询请教了诸多老师和好友,对笔者的创作增益良多。

在理论研究期间,笔者参观了国家天文馆和国家天文台沙河观测基地。国家天文馆馆内以精彩的剧场展示为主,利用球幕、多维技术将宇宙太空演绎的震撼精彩。虽然在许多科幻电影中也有不少太空情景的画面,但球幕播放的宇宙深空画面更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直观的浩瀚星空感受对创作构思至关重要。馆里还有天文台可供观测。展厅图文并茂,展示宇宙的起源与发展。那些承载中国古人天文智慧的观测仪器立在展厅,有一种神圣的仪式感静静地迎接现代人的瞻仰和疑惑。在国家天文台沙河观测基地看到了新中国第一代天文工作者们当年工作时的环境和仪器设备,那些类似古董般的仪器、有些生锈的表盘和记录仪、发黄的观测记录本和黑白工作照,都记录着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芳华岁月。如今观测基地主要是以天文科普教育为主,陈列着复原的古代天文观测仪器,几台天文望远镜在维修之中。前来参观的学生和天文爱好者络绎不绝,观测基地又有了新的活力。

经过几个月的理论阅读和与多位专家交流创作草图后,在最初申报项目草图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了方向。构思的主线是突出嫦娥探月工程中重大的关键性时间、事件和成果。通过前期的理论研究和梳理,列出了诸多需要表现的关键事件和形象。如何将这些几乎是分别独立的形象元素融汇在一个鲜明的主题之中是最初考虑的问题。回看最初的申报草图,虽然表现了主要的探月工程环节如火箭升空、嫦娥卫星绕月、宇航员杨利伟太空行走的画面,还有嫦娥和玉兔的形象,但这些形象元素组织的过于图解,艺术表现力不够充分。

此外,对于探月工程的关键成果嫦娥三号落月这一场景也没有表现出来。在描绘探月工程的标志性成果的同时,如何艺术地展现宇宙的浩瀚神秘、月球的孤寂荒寒,还有人类的好奇心以及太空中神秘的星系、遥远的奇妙星体等也都是创作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兼顾科学与艺术的巧妙融合,将这些诸多需要表现的形象元素艺术性的组织在画面中,是经过第一阶段后创作构思的中心出发点。

对于普通大众来讲,火箭发射的场面在电视报道中所见较多,火箭点火升空的壮观画面是很具有出征太空的标志性图像。中国航天自己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有不同的任务性能。其中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地发射了嫦娥三号,草图中重点刻画了这种火箭即将升空的画面。2007年11月20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获取了我国第一轨月球表面图像,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2010年10月1日,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的嫦娥二号探月卫星,获得分辨率优于10米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并飞越小行星图塔慕斯,将于2020年前后回到地球附近。嫦娥三号落月后,与玉兔号月球车互拍的场景,也是很有意义的重要时刻。金色的嫦娥探测器静静地停落在空寂而荒寒的月面,实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神话传说。银色的玉兔号月球车漫游在月面上,身后留下长长的投影,在这片命名为“虹湾”的月面一隅,留下了中国人的印迹。随后,这片区域以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天市垣、紫薇垣、太微垣命名获得国际天文机构的认可。嫦娥3号落月的照片在诸多新闻报道中引用,成为探月工程标志性的成果图像。如何运用和表现这一幅带有神圣和庄严感的画面是笔者前期思考比较多的地方。

对于月面的表现也经过了仔细的研究,嫦娥三号落月点相对平坦,为了在画面中直观感性地表现出月面布满陨石坑、撞击坑的特征,选取了不同大小和深度的坑洞进行表现。做了多幅素描稿,对阴影和不同圆的造型进行了整理和表现刻画。

探月工程涉及的探测器、嫦娥号卫星,还同时想表现载人飞行计划的飞船和空间站数量多,这些飞行物如果都画在太空中就像最初的草图那样显得凌乱无序。筛选出最重要的,并有序地组织在画面中,比如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完成自动对接,为今后中国建立自己的太空空间站实现了关键性的技术突破。嫦娥一号绕月飞行,同时进行细致的月球三维扫描,也是需要重点表现的探月卫星。此外,嫦娥奔月的历史神话如何恰当地表现在画面上,在最初申报的草图中有嫦娥和玉兔飞向月亮的形象。画面同时还绘有飞船、杨利伟手举国旗漫步太空的形象。如何艺术地将历史神话与探月科技自然和谐地融合并展现出千年梦想的时间跨度,也是令笔者反复构思的难题。

近几年,笔者的创作将目光聚焦在星空和宇宙天体上,完成了一系列有关星空题材的绢本综合作品。对东西方古代天文学、现代宇宙科学、深空观测和摄影等多方面有所粗浅的认识,在平面绘画的基础上也尝试利用影像、激光、金属等媒介综合表现的形式,创作的绢本综合作品《五星联珠》,就是以2016年初的五颗行星依次从东方升起的天象为题材创作的作品。此件作品参加第十届全国工笔画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件综合表现的作品,艺术表现形式也为此次创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需要获得真实而直观的感受。为了更好地表现夜空,笔者平时经常性地观测月球和星空,特别是对行星和深空天体的观测较多。虽然有关月球和星空的图片、书籍很多,但如果缺少亲眼所见的感觉印象,仅仅依靠图片去创作会缺少艺术最珍贵的生动性和真情感。为了获得更清晰的月球影像和第一手的星空资料,笔者用项目资金购置了一套天文望远镜,在每月夜色晴朗的满月前后都会抽出时间去北京郊区山里观测和拍摄。虽然路途比较远,但山区夜晚观测环境比城市里好很多,没有光污染、空气透明度高。晴朗的夜色可以看到漫天繁星,璀璨的银河清晰可见。通过望远镜可以观测到许多深空天体和星系,如果使用照相机拍照会看到更多距离遥远的绚烂星系,这些亲眼所见的观测体验对于星空题材的创作至关重要,所获得的视觉感是暗夜浩瀚的深远虚空,而不是平常所见到的星空图片呈现出的视觉平面化。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建立太空空间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起点,未来中国人也要出征火星,飞跃更多的遥远星体。有了这样的观测体验和感悟,由此也将创作构思放在中国出征探秘太空的现在时和未来时。月球毕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体,在表现中国人探月的成果同时,也要有更大的视角期待和展望中国航天事业未来面对的太空挑战。

对月亮的观测和拍摄从多年前就不间断地进行着,但由于投入的精力和技术设备所限,笔者之前并没有深入研究星空摄影和摄像。此次创作对月球的表现是一个重要课题,需要亲自拍摄和观测才能寻找到创作的情绪感受。为了更充分地表现所感受到的月色之美,笔者又请教了几位天文摄影的师友,参加了星空摄影的课程讲座。虽然距离专业天文摄影的水平还有很大距离,但对于此次创作来讲,现有的技术水平已经可以实现目前的创作要求了。作品中需要一段月球运行的视频,按计划需要拍摄满月、上玄月和下玄月等几个不同月相时间的画面。设想计划很完美,可是由于天气、时间等多方面原因,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想要拍出满意的画面也非易事。但连续多次的观测和拍摄月球、深空星体,逐渐积累的创作感觉,十分珍贵。之前那些零散的创作元素,渐渐有了在星空画面中的布局秩序。

在前期理论和观测实践的同时,笔者也在不断地重新构思和勾画小稿。如何将众多的形象元素艺术性地融合,既能表现探月航天工程,也能展现宇宙的奥秘和对未来探索的期待,这一切都在一页页的草图积累中慢慢酝酿。2017年9月初,从众多的草图中选择完成了一幅素描稿,画面采取从地面观看月球的视角,以长征火箭发射升空奔向月球为主线,在浩瀚的太空背景中将航天卫星和空间站、航天员杨利伟手举五星红旗漫步太空、嫦娥三号画在月球上方。在右上方描绘的重点是嫦娥3号落月,玉兔号探月车在月面上停落的图像。选取满月时浩瀚的银河为背景采取高远的视角,随着火箭升空将观者视觉中心引向上方无限的深空,画面有一种宏大、壮观的视觉感受。

第一幅素描稿之后觉得从地面仰视的画面缺少太空的浩瀚之感,于是又绘制第二幅草图素描稿,将视线放在太空之中。在横构图中火箭发射已经飞离地球即将进入太空,月球偏向于画面右侧,使得画面中间的深空显得浩瀚开阔。背景中还有银河的星光映衬出航天器和嫦娥卫星的形象。相比较第一幅素描稿,这一幅更具有航天工程的科幻感,横构图更突显了宇宙的浩瀚。所有的形象都在银河的前景中,也将月球至于更突出的位置。在平时用望远镜观测时,视觉最常见的就是这样横向的巡天视角,望远镜移动时可以看到满天繁星从眼前划过。但经过几天的反复比较,还是觉得这幅素描稿表现探月的主题不够清晰,更接近于中国载人工程飞天之梦的画面。

虽然这两幅素描稿没有实现预想的效果,但选取不同的观看视角表现月球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构思灵感。通过组画的形式,以不同视角下的月球为线索,将这些探月元素组织起来,这个创作思路逐渐清晰明确。

在完成素描草图的过程中,笔者阅读了大量有关月球和天文学的书籍,对宇宙的内在科学理论的理解也加深了许多。对宇宙星系运转的引力关系、宇宙学说中的多重宇宙、黑洞的理解、量子力学有关宇宙本质的理论等都有所理解和思考,其中的许多理念和观点启发了此次创作的思路和表现形式。在对有关引力波的知识学习研究后,创作了综合表现作品《引力波作品1号》,进行了将平面绘画引入立体装置的形式表现的尝试。画面中心是雕刻层层叠加的圆,以深度透视的立体感直观地表现出宇宙时空深远的视觉感受。

这件工笔装置作品的新尝试,也为笔者的创作开启了许多新的可能。此件作品在展览上也获得了观众很好的反馈,也给了笔者继续深入创作的信心。之后,笔者也在思考如何将这样的表现形式结合在《嫦娥奔月》这件作品中。重新翻阅之前的作品草图,可以说创作的重点主要是表现中国探月工程的硕果和纪念意义,受限于对主题性创作描述性的绘制而艺术本体的语言力度不足。那么,如何在表现探月成果的基础上增加更为丰富的艺术语言表现,更具有视觉感染力和观赏性,也是需要重新思考和酝酿的问题。

有了这样的认知后,第三幅创作草图就大胆地取舍,采取三联组画的形式,以三个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意、立体而丰富地呈现嫦娥奔月的主题。结合之前的星空系列创作经验,组画将以多维度、立体综合的表现语言形式结合视频、综合材料等呈现出新的科幻般的视觉美感,将古典的神话以全新的面貌气质进行时代性的重新演绎。中间主体作品选取探月工程里程碑式的图像——嫦娥三号落月的场景作为中心。以站在月球上观看的视角,金色的探测器静静地矗立在广袤荒寒的月面上,有一种近乎神圣的纪念碑式的视觉感,身后浩瀚的宇宙深空中地球像一颗蓝色的水晶清晰夺目。我想这样的画面,其中心形象足以证明中国探月工程载入史册的历史性成就。同时,灵巧的玉兔号探测车已经驶离嫦娥三号,小心翼翼地开始了第一次月球漫步,中国人千年的梦想——嫦娥奔月不再是神话!嫦娥三号在月面的虹湾区着陆,这里虽然较为平坦但也是有许多陨石坑,画面着重表现了大大小小错落的陨石坑延伸到远处的山峰。

在背景的深空中,表现了从月球看地球的画面,同时为了表现宇宙空间的深度采取了镂空观看的形式,在星空背景上雕刻三四个大小不同的圆,上方银河的位置雕刻的圆中可以看到色彩强烈的神秘星体,在右下方的一片星云中可以发现其中疏散星团,聚集着无数遥远的星系。从月面看地球是人类探索征服宇宙的一个标志,地球也会成为人类的故乡。

通过研究知道航天器在太空的运行并非想象得那么自由自在,而是在星体的引力下遵循特定的轨道,以不同的轨迹环绕月球或地球运动。所以最初的草图中出现满天飞行的航天器是违背科学知识的画面。宇宙中所有的星体、星系都是沿着各自的轨道以圆形或椭圆形运行。有了这样的科学认知后,笔者在画面中心采取了圆形套叠透视的形式,将不同的航天器以不同层的轨道环绕月球飞行,分别画出了神舟五号和杨利伟出仓手持国旗的场景。虽然这个画面是中国航天载人工程的重要成果而不属于嫦娥工程的任务,但这个画面在中国航天事业中是非常重要的时刻,是值得表现的主题。同时在不同层的轨道面上画出嫦娥一号探测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即将对接的场景,标志着我国不久将建立自己的太空空间站,这对于中国的太空探索将会起到质的飞跃。通过这样叠加圆的立体形式,不仅解决了诸多航天器如何布局的问题,还很直观地表现出宇宙太空的维度之美。在圆的中心是自己拍摄的月亮视频,观者可以欣赏不同月相的时间变化之美。

将影像与绘画结合是笔者的星空系列创作的一种形式探索,相对于传统工笔画来讲是有很大形式突破的新语言。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但所创作的由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五星联珠》即是视频影像与绘画结合的工笔画作品。可以说美术馆的收藏为这样的形式探索表现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所以在套叠圆形的中心也安置了月亮的视频,并新增了引力波的声音。引力波是1916年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后的预言,是指极端天体物理过程中引力场急剧变化,产生时空扰动并向外传播的现象,所以被形象地称之为“时空涟漪”。2015年人类第一次观测到引力波,非常短暂的一声跳动,却标志着人类由此开启了认识宇宙的新纪元。在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中,中国人的太空征程已经起航。

嫦娥起航和千年梦想为两个分主题,其中嫦娥起航采取地面看月球的视角,长征乙型火箭点火后喷出烈焰缓缓升起后直冲霄汉的壮观场景。这是一个承载中国人探秘宇宙的希望和航天事业起航的关键时刻,画面上方是一轮皓月当空,为了表现出宇宙的多维视角,画面也采取雕刻镂空圆的形式,透过圆洞可以看到灿烂遥远的星系。

千年梦想,采取太空中观看月球的视角,以互文的艺术语言将汉代画像砖中的经典题材“嫦娥奔月”与嫦娥三号探测器落月点相连,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之梦在中国现代航天科技的引领下终于梦想成真。二者之间蕴含着一种久远的时代厚度和民族自信的人文精神。嫦娥奔月画像砖在河南南阳出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最成熟的表现图式之一,其中蟾蜍和嫦娥的造型以及雕刻语言的成熟,成为后世典范的嫦娥奔月图式。嫦娥的传说自古至今源远流长,可以说嫦娥三号着陆月球的那一刻重新激活了这一久远的古代神话,画面在嫦娥三号着陆的月球虹湾区19.51°W,44.12°N处标注了一幅鲜艳的五星红旗,宣告月球此处留下了中国人的印记。

在确定主题立意和草图修改后,集中精力历时三个多月基本创作完成了这三件组画作品。相比较前期的构思酝酿,进入创作绘制阶段相对就轻松一些,笔者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调整关系和对艺术表现力的把握上,同时又补拍了月亮的视频进行加工和编辑工作。“往事越千年”,千年的飞天梦在我们这个时代触手可及,这是作为中华民族子孙引以为豪的幸事。《嫦娥奔月》三联组画也是笔者艺术历程中重要的一件作品,以新形式语言表现中国航天事业的突出成就,也是以崭新的时代精神重新表述和激活传统经典题材的一次有意尝试。

猜你喜欢

草图嫦娥月球
给嫦娥一个舒适的家
到月球上“飙车”
SolidWorks二维草图的绘制经验与技巧
陪我去月球
月球上的另一个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画好草图,寻找球心
赞“嫦娥”
嫦娥三号奔月的三大难关
见证嫦娥三号起航